传承吴门画风的周名球先生
朱永斌
今年是恩师周名球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她的学生,每当想起她的音容笑貌,想起她传授绘画技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她那高尚的人品画品,仿佛如昨日之事,不禁催人泪下,感慨万千。
周名球,字樨衡,号素盦女史,祖籍清江浦(今淮安市人)。1910年腊月初九诞生于常州,祖父、曾祖父都是文武官员,父亲也是文职官员,善诗词,书法,懂医道。因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书画,也为后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幼时因体弱多病,九岁方才上学,在日寇侵华期间,辗转于南京、上海等地。解放后,1953年随父亲返回故里,叶落归根,在淮阴的土地上施展了她的绘画才华,直至1994年8月与世长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周名球先生于1929年十九岁考入苏州美专预科,因成绩优异,复升入本科国画系,一年后奉父母之命停学,回南京结婚,因无感情基础,不久离婚,离婚后她心情非常愉快,更加专心画画,并师从南京中央大学著名花鸟画家张书旗先生学习花鸟画,还曾在刘海粟为校长的中央美院学习过,并得到徐悲鸿大师的面授。1938年通过颜文梁校长的介绍,复学于苏州美专,经名师吴秉彝先生指导,深得吴门画派的真传,对山水,人物,花鸟均学有所成,后专攻花鸟画,由于师承有源,勤学苦练,造就了她清秀奇丽,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1941年苏州美专停办,又回南京,因生活艰苦,靠卖画为生,直至解放。
1956年成立清江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周名球先生被吸收为委员,成为她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使她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
同年,周名球先生被邀请为江苏省美协筹备委员会委员,并被吸收为省美协会员,她开始潜心系统研究明、清以来诸家画论,并常与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喻继高等切磋技艺,她的绘画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绘画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吴门画派的风格进一步得到了发扬光大。一生作画六十多年,举办个人画展三次(一次在解放前)都深受各界人士欢迎,作画几千幅,她
的画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级画展,并多次获奖,作品被美、加、法、新加坡等国际友人以及港澳台有关人士和中央领导收藏,还被当时的市政府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有关人士。
周名球先生一生洁身自重,虚怀若谷。我是1980年参加先生举办的第一期国画学习班学习的,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教画梅花,她从梅花讲到如何做人,教导我们要画好画,首先要先做好人,人品如画品,如果不能做好人,即使画的技法好,画的精神内涵也不能体现出来,必定俗气,而做好人就必须宽厚待人,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潜心研究文化理论,提高境界。当时我是20多岁,对先生的话理解不是很深,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领悟先生的话语内涵,终身受益匪浅。先生教我们习画,耐心细致,多加鼓励,学习班结束后,我经常到先生家里当面求教,先生从不厌烦,总是循循善诱,鼓励发挥个人特长。1983年刘建国等老师举办首届职工国画学习班,先生不求自家门派,要我们前往参加学习,并告诫我们要博采多家,吸收众家之长,才能使绘画艺术得到全面长足的发展提高。先生的宽厚胸怀和大度使我们倍感先生人格魅力是何等绚丽,终身难忘。
周名球先生因人施教,甘当绿叶。先生可谓“桃李满天下”,所教学生百余人之多,学生中各有天赋和所长,虽说后来先生专攻花鸟画,但她接受过全面系统的正规学习,属科班出生,绘画艺术较为全面,因此,对山水、花鸟、人物等爱好不同的学生分别施教,所以她的学生后来在不同的绘画领域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学生们都对她当初的施教充满了感激之情。先生当时是美协主席,名气很大,但先生一心培养年轻人,给予各方面的扶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我去先生家里求教,先生让我画给她看,担心我在她面前放不开不敢画,就借故走开,在窗外观察我作画过程,我因紧张,只画了一朵牡丹就不敢再画下去了,先生进来时对我所画进行了点评,我就走了,过了几天,先生叫其他学生通知我去她家,我进门一看,一幅很漂亮的牡丹图挂在画室,起先我认为是先生画的也没多想,但当我走近一看,题款上写着“永斌、名球合作”的字样,把我惊呆了,
我何时与先生合作的呀?原来是我走后,先生见我只画一朵牡丹,于是在我画的花后面又添了一朵并配以绿叶,题上款后叫我去看的。我当时激动不已。凭我当时水平,怎能和先生合作啊!兴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深感先生“甘当绿叶”的高尚情怀。至今记忆犹新。
周名球先生一生追求艺术,传承吴门画风。先生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她对吴门画派的继承发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前人的基础上,溶进了自己的特点,她的画笔法细腻,富有生气,和大自然浑然一体,用笔疾徐有致,线条流畅,形神兼备,给人一种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视觉效果和美的感受,把吴门画派“雅俗共赏”、“文质相兼”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深得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
——摘自【淮海晚报2011年3月6日第07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