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观点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教育即生活”观点基础上,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他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有社会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从中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这其中所包含的教育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我们今天所施行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及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无不具有启示效用。
(三)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基本原则适应现代社会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从做中学”是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它贯穿于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问题中,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主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从实际操作中学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杜威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动地活动,积极地思考,并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为现代教学理论中“发现法”教学方法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对教学方法理论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影响
(一)对我国新课改理念和目标的影响
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早在多年前,杜威就批判了认为教育只在于专门用教材去训练儿童能力的“形成说”,杜威指出不应把成人的成就当作教育的固定目标,对于个人的特殊生长能力,如何适应其需要,促进其生长却予以忽视。杜威指出要尊重儿童及其天性,而且要尊重到底,但也要尊重自己,从而把儿童的天性引向正道。杜威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他说:“在学校里,学生的生活成为决定一切的目的,凡促进学生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这个方面。”⑦教育的一般目的就是改造社会中的人,使人适应社会的需要。杜威
注重个人现有的能力和特殊兴趣,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要求在教育中要考虑儿童的本能或先天的能力,不要阻碍儿童生长所依靠的器官的发育或使它们畸形发展;要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不要过分强调训练以免牺牲个人的理解能力,导致机械的技能,要“尊重儿童时期”,“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不要忽视生长的过程以致偃苗助长。认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就在于促进儿童的生长,一切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促进儿童的生长为重心。“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⑧
(二)对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强调认同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主张教师的主导与教师主体的辨证统一,主张建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新型主导观,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应彻底改变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杜威说,“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和更丰富的经验,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在他看来,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三)对我国新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的影响
传统教育的弊端是将书本知识(教材)的机械灌输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读书”成为“受教育”的同义词,这就造成了教育“书本化”、“教条化”,严重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创造性功能的发挥。杜威的“从做中学”全面批判了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他给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以系统的批评。在教材教法问题上,传统教育由于受知识本位观的影响,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标准比较单一。对教师来讲,主要是讲授、谈话、演示等;而对学生而言,则主要是听讲、练习和完成作业等,教与学的方法都服务于知识的传授和接受。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在他看来,儿
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这就要求自主探究式、合作交流式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正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 杜威选取并改造了前人的经验与主张,把实用主义的哲学理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作为理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理论的人性化、科学性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对于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来说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注释:
① 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5 ② 田本娜外国教学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7 ③ 张斌贤等西方教育思想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208 ④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309 ⑤ 董宝良中国近代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17 ⑥ 李申申简明外国教育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241 ⑦ 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5 ⑧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6
参考文献:
[1]黄书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2 (5) [2]孙广勇从杜威看实践在教育理论创新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2006 (1) [3]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1991 [4]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