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指向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的建议
作者:刘元玲
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19年第09期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自颁布以来,新一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对于过去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存在以单一技术教学为主线,只为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过度关注技术细节和技术要求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尊重學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能够依据学情、学生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引导、反馈和改进功能,激发学生既喜欢体育又喜欢体育课。
学科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与学科教学情境的长期互动中逐渐生成的,是可以培养的。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孕育着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形成。在长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让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体育运动成为习惯时,这种内在需求的表现就会转化成外在的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运动能力的提升、行为习惯的培养、优秀体育品德的养成,为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奠定基础。
一、制订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以指向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依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标引领内容的要求,制订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成为首要任务。教学目标制订时,既要以身体练习为载体,更要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所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够有利于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
从一些优质课评选或者教师常态课教学看,教学目标表述的主语是教师,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且重视单一技术学习,轻视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不准确、不可操作,难以形成教、学、评一致性。
那么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计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设计。 (一)依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课程实施、管理和督导评估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制订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深入研究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科素养表现是重要的前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研究教材教法
教材(目前还是使用旧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的载体,为了更好地制订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理解与研究教材。要研教材,悟教法,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开展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心理认知特点及学科思维能力,才能确定学生现阶段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与学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分解
依据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分目标、学段目标、模块目标、课时目标。一节课要达成什么目标,需要从模块目标中分解出来,对于每一个方面的目标又要进行水平划分,最终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整合成具体化的课时目标。 (五)教学目标表述
教学目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学目标表述的是教学后学生在能力和行为方面发生的变化。一般认为表述有4个要素:主题、行为、条件和标准,其中行为具有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外显特征。
二、恰当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以指向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一)恰当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1.降低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运动项目要求
主要从简化技战术、比赛规则、降低难度、改进器材等几个方面入手。项目降低要求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2.开发与利用新兴和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兴运动项目进入校园,如,啦啦操、街舞、板球、轮滑等,这些项目深受学生喜爱;高中学段重视选择武术等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学习。除此以外,体育教师可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用竹竿舞、抖空竹、舞龙舞狮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改造和创编体育游戏的内容
根据高中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挖掘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内容,家校共同引导学生经常性参与校内外体育活动,逐步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确定至关重要,它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被教师重视或者重难点难以分清,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内容或是关键环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教学内容的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技能或是难以理解的知识,是主观的,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每次课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那么教学效果和质量就会得到提升,还会影响模块和学段甚至是学科教学质量。学生掌握和积累的技能越来越多,学科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就会逐渐形成。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时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要求。 三、设计优化的教学过程以指向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一)转变育人模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育人模式的转变,实现从学科观向育人观的转变、知识观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转变。选项模块教学是培养学生运动项目意识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应是教一项运动,而不是教一项技术。如,在篮球教学中,学生心目中的篮球教学就是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了改变学生的认识,增强学生的项目意识,针对开放式运动技能具有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体育教师可设置教学情境,考虑在实战中的运用,通过结合跑动、急停、转身、滑步、传接球等应变不同情境变化,而且有可能同时发生或存在各种变化,既要关注到有球队员,也要关注到无球队员,运用复杂的情境和结构化的知识设计好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建立运动项目意识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篮球传接球教学活动可设计以下练习。练习1:2名学生1组,面对面间隔3~4m的距离,结合跑动、转身、急停、滑步等基本移动技术自由组合完成传接球;练习2:3名学生1组,三角形站位间隔3~4m的距离,结合跑动、转身、急停、滑步等基本移动技术自由组合完成传接球。练习2在练习1的基础上增加了防守队员,由消极防守到积极防守,不断更换防守人交替练习。 (二)改变教学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