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理学笔记讲义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0:06: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二节 耳的听觉功能

耳的适宜刺激: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振动一.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听阈:

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 16 - 22,000 Hz 对其中每一种频率,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幅度,此为听阈。

最大和听阈:

增强振动幅度达某一限度时,在引起听觉的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此限度即为最大听阈。 听域:听阈曲线和最大听阈曲线所包围的面积 它显示人耳对声波频率和强度的感受范围

二.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一)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和共鸣腔效应 共鸣腔效应:

充气的管道可与波长四倍于管长的声波产生最大的共振作用。 外耳道长2.5cm,其最佳共振频率约3,500Hz,声音强度可增加十倍。

(二)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 中耳增压效应的原因:

1. 鼓膜与卵园窗面积大小的差别:55mm2 :3.2 mm2,增加17倍压强 2. 听骨链中杠杆 长臂与短臂之比为1.3:1,,短臂侧增大1.3倍总的增压效应为17*1.3 = 22倍

咽鼓管功能:

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 鼓膜的形状鼓膜的振动性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气传导: 骨传导:

正常时,骨传导 小于气传导

三. 内耳(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一)耳蜗的结构

分区 快速笔记 的第 6 页

(二)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1. 基底膜振动的形成:

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的方式进行的

a。内淋巴的振动先在卵园窗处引起基底膜的振动,再以行波的形式沿基底膜向耳蜗顶部传播。 b。声波频率不同,行波传播的远近不同,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也不同。 振动频率愈低,行波传得愈远,最大行波振幅出现得部位愈近蜗顶。

c。基底膜的物理特性决定,近卵园窗处共振频率高,近蜗顶共振频率低。

低频振动行波向蜗顶传播时阻力较小。

d。耳蜗能分辨不同声音频率的基础是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不同形式的基底膜振动。 基底膜的振动如何使毛细胞受到刺激?

毛细胞的听毛纤维的弯曲是机械能转换成电变化的第一步换能。

四. 听神经动作电位

是耳蜗对声音刺激的一系列反应中最后出现的电变化, 并由它将声音传向中枢.

第四节 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

正常姿势的维持依赖于前庭器官、视觉器官和本体感受器协同作用,而以前庭器官最为重要。 前庭器官:内耳迷路中的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分区 快速笔记 的第 7 页

(一)感受装置:毛细胞

(二)适宜刺激: 水平半规管:

能感受人体以身体长轴为轴心所作的旋转变速运动。 其它两对半规管:起所处平面相一致的旋转变速运动 毛细胞存在于囊斑中

椭圆囊:囊斑所处平面呈水平,感受囊斑所处平面各种方向的直线变速运动。 球囊:囊斑平面于地面垂直,

感受头部空间位置与重力作用方向的之间的差异。

二. 前庭反应和眼震颤眼震颤:

旋转运动引起的眼球特殊运动。快动相: 慢动相:

分区 快速笔记 的第 8 页

生理学笔记讲义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papt9c0h76tzp834d3b207lq1bb5x01edy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