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是一七七七年十一月。此后,他在孤独和不幸中活了将近八年,继续写了自传的续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
《忏悔录》就是卢梭悲惨的晚年的产物,如果要举出他那些不幸岁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这一部掺合着辛酸的书了。 四面受敌 遭受残酷迫害 为自己的存在辩护
《忏悔录》的基本内容
《忏悔录》就是这样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激烈冲突的结果。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它首先使我们感到可贵的是,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总之,一种高昂的平民精神。 《忏悔录》的情感基调 逼人的悲愤
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不管你是谁,只要我的命运或我的信任使你成为这本书的裁判人,那么我将为了我的苦难,仗着你的恻隐之心,并以全人类的名义恳求你,不要抹煞这部有用的独特的著作,它可以作为关于人的研究——这门学问无疑尚有待于创建——的第一份参考材料;也不要为了照顾我身后的名声,埋没这部关于我的未被敌人歪曲的性格的唯一可靠记载。最后,即使你曾经是我的一个不共戴天的敌人,也请你对我的遗骸不要抱任何敌意,不要把你的残酷无情的不公正行为坚持到你我都已不复生存的时代,这样,你至少能够有一次高贵的表现,即当你本来可以凶狠地进行报复时,你却表现得宽宏大量;如果说,加害于一个从来不曾或不愿伤害别人的人,也可以称之为报复的话。
自传与传记的区别及联系
自传总体上依赖传主的记忆/回忆(memory)而写成,传记则凭借各种各样的记录(documents)及观点(viewpoints)成书,介乎二者之间,且往往难以作泾渭之别者为回忆录(memoir)。
普鲁塔克的书名如果直译,其含义是“并列的生平叙述”,并无现代意义上的“传记”含义。普鲁塔克是西方第一位伟大传记家,已经具有一定的传记意识,他声称“我写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物生平”①,他自觉地把“人物生平”同“历史”区分开来,但是他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作为文类的“传记”概念。 直到l683年,英国文艺批评家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英译本写作序言时,才第一次使用“传记”(biography)词。
在英语世界中,自传一词首次出现在1797年的《每月评论》( Monthly Review )上,使用者为威廉·泰勒(William Taylor)。不过他认为这是一个混合词(a hybrid),指责其迂腐炫学(pedantic)。
在今天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记录见于Robert Southey in 1809。而这个词的
传记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其形成发展源远流长。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文献中已显露出传记文学的因子,至西汉司马迁创作《史记》,奠定了传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为成熟的文学体裁。但是在以往的古代文学研究中,传记文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研究领域过于集中、狭窄,多专注于先唐,尤重史、汉;对明清人物小传的关注也相对较多,而对唐代传记文学的关注则非常薄弱。——史素昭:《唐代传记文学研究·前言》,长沙:岳麓书社,2009.
自传这种形式可上溯至古代(antiquity)。
卢梭在《忏悔录》中力求忠于自己、不假装、披露一切。
他在《忏悔录》所表达的思想,就是和当时的封建思想体系相对立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在反对宗教对人的精神奴役、肯定自我获得的独立自主性和感情的推动作用的同时,又把自己的一些低劣的冲动和趣味美化为符合“人性”的东西。
卢梭的贡献:他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为自由、平等 的社会政治要求。 “自我”意识和个性解放是资产阶级文学的特有财产,它在封建贵族的文学里是没有的。
我既然把我自己完全赤裸裸地摆在公众面前,就不该有任何隐晦或隐瞒的情节,我必须从始至终站在读者面前,叫读者可以原原本本地了解我心灵中的一切迷误,叫读者洞见我生活中的一切角落,就读者片刻不停地用眼盯着我,要不然,当读者在我的叙述中发现最小的漏洞和空隙时,心里会想:“他那时候做什么去了?” 《忏悔录》第一卷,第69页 关于儿童与教育
儿童第一步走向邪恶,大抵是由于他那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缘故。 ——《忏悔录》第一卷,第69页 关于女人与肉欲
凡是可以用金钱得到手的女人,在我的眼睛里,她们所有的动人之处,都会荡然无存,我甚至怀疑我是否愿意跟这种女人在一起。我对于唾手可得的享乐都是如此。
——《忏悔录》第一卷,第41页 关于爱情
据我所知,有两种完全不同而又完全真实的爱情,它们虽然都很强烈,但是彼此间几乎没有共同的地方;它们跟亲密的友谊也不一样。我整个一生被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爱情各占去一半,甚至我曾在同一时间体验了这两种爱情。【与德·菲尔松小姐的爱情、与戈顿小姐的爱情】 ——《忏悔录》第一卷,第29页
他把妇女当做一种美来加以赞赏,当做一种施以温情的对象,而不是玩弄和占有的对象。他对爱情也表示了全新的
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深挚的情感,特别重视感情的高尚和纯洁,认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它不是基于情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绝不能丧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说,应该包含着人类一切美好高尚的东西。 关于华伦夫人
路易斯·爱丽欧诺尔·德·华伦是伏沃州佛威市的古老贵族拉图尔·德·比勒家的小姐。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和洛桑市罗华家的威拉尔丹先生的长子华伦先生结婚,婚后没有生养子女。由于这桩婚姻不大美满,又受了些家庭纠纷 的烦恼,华伦夫人就趁维克多-亚梅德王到艾维安来的机会,渡过湖去,拜服于这位国王的膝下;就这样,由于一时的轻率,她抛弃了她的丈夫、她的家庭和她的故乡。 ——《忏悔录》第一卷,第57页
我把我自己看作华伦夫人的作品、她的学生、她的朋友,甚至是她的情人。
《忏悔录》的文学成就
1.把众多的平民形象带进十八世纪文学。致力于发掘平民的 精神境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淳朴的人性、值得赞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
卢梭自传中强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他所独有的特色,法国人自己说得好:“没有一个作家像卢梭这样善于把穷人表现得卓越不凡。”
2.对“布衣”的崇尚,对权贵的贬责(“只有在庄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绣金衣服下面,才能发现有力的身躯。装饰与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 对自我形象的描绘
他在那个充满了虚荣的社会里,敢于公开表示自己对于下层、对于平民的深情,不以自己“低贱”的出身、不以他过去的贫寒困顿为耻,而宣布那是他的幸福年代,他把淳朴自然视为自己贫贱生活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他骄傲地展示自己生活中那些为高贵者的生活所不具有的健康的、闪光的东西以及他在贫贱生活中所获得、所保持着的那种精神上、节操上的丰采。
他热爱知识,有着令人敬佩的好学精神,他学习勤奋刻苦,表现出“难以置信的毅力”。
他生活在充满虚荣和奢侈的社会环境中,却保持了清高的态度,把贫富置之度外,“一生中的任何时候,从没有过因为考虑贫富问题而令我心花怒放或忧心忡仲。”他比那些庸人高出许多倍,不爱慕荣华富贵,不追求显赫闻达,“在那一生难忘的坎坷不平和变化无常的遭遇中”,也“始终不变”。
“贵族,这在一个国家里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的特权,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衔有什么可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阶级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除了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
他在恶浊的社会环境中,虽不能完全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但在关键的时刻,在重大的问题上,却难能可贵地表现出高尚的节操。
《忏悔录》的文学史地位
让-雅克·卢梭这个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使它——用当时很有权威的一位批评家的话来说——“获得最大的进步”、“自巴斯喀以来最大的革命”,这位批评家谦虚地承认:“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这次革命里出来的”。 1.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自传传统( With his Confessions and other writings, he invented modern autobiography and encouraged a new focus on the building of subjectivity that beared fruit in the work of thinkers as diverse as Hegel and Freud. )
2.一部最活生生的个性解放的宣言书:自我形象书写与心理路程的描绘 《忏悔录》在某种程度上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灵感的一个源泉
第六讲 歌德的小说与诗剧 提纲
一、歌德生平及创作简介【见书】 二、歌德的几部小说 三、歌德的《浮士德》
四、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与比较文学的发展 五、歌德的影响
二、歌德的几部小说
《少年维特的烦恼》(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书信体小说
教育小说/成长小说( Bildungsroman ) 《少年维特的烦恼》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ers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一译《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还是“青年”? 书信体形式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