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 设计缘起
唐诗宋词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瑰宝,学习诗词,有助于拓展文化视野,提高语文修养。回溯传统,传承文化,让学生会读、爱读古典文学作品,培养现代职业人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当代职教教师的使命。本课尝试将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让成长在信息时代的学生感知古典诗词的韵律与精神美,感受文学大家的人格魅力。
?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下》文言文单元的诗词模块。诵读作品,大体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会初步欣赏作品是教学大纲对本模块的教学要求。本课是单元第二课,词作将写景、怀古、抒情融为一体,是宋词中影响最广的作品之一,也是苏轼思想转变的重要体现。
?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首先,对于本专业学生而言,编写影视脚本,在图像与文字之间进行思维转换是重要的专业能力。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学生在课上玩手机已经成了课堂管理中的难题。其次,通过课前发布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调查可知:
是否读过苏轼的其他作品 能读懂常见的古诗吗 很容易懂 可以读懂 很难读懂 是 否 喜欢朗诵吗 你认为本词的思想感情偏向于 是 否 乐观 悲观 二者皆有 1
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
学生对苏轼的了解较少,对朗读的兴趣不高,认为本词的思想感情偏向于“悲观”,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因而“诵”与“悟”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词作的内容:咏赤壁、赞周瑜、叹自己。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诵,学会分析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内涵。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朗诵中感受咏赤壁、赞周瑜、叹自己的词作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贬谪失意、功业未成的人生感慨,学习旷达洒脱的情怀。
? 教学策略 教法与学法
教师根据课前的学情调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讨论来攻破主要问题,学生通过课前资料搜集、诵读感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来实现“诵”与“悟”的结合。
教法:启发引导法、总结归纳法。
学法:研究性学习、诵读感知、小组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应用
教师建立教学微信公众平台“六号房的礼物”(微信号:hqzx1406),制作“微课”,运用手机应用程序“唱吧”,希望借助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健康、合理地运用智能终端学习,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 课前准备
学生分为四组,完成以下预习任务:苏轼简介、本词写作背景、生字词整理、疏通词意。
教师在微信公众平台“六号房的礼物”上发布预习参考资料。学生可通过留言功能发表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教师在后台可查看学生的下载、阅读情况,对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设计意图:
2
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
合作学习,寻找资料,做到“知人论世”。
微信公众平台能使教师能及时监控预习过程,收集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 教学过程 一、视频激趣(2’)
教师播放《三国演义》中紧张激烈的“赤壁之战”片段,引出人物——周瑜和苏轼。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预习展示(9’)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苏轼生平、本词写作背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学生自主讲解重点字、词、句,疏通词意。教师对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提炼关键信息点。
设计意图:当堂呈现学生的预习成果。 三、朗读感知(10’) 学生初读全文。
教师引入“唱吧”这一手机应用程序。这是一款在手机上使用的KTV模拟软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下载朗读教学音频,跟读模仿。
设计意图:在未经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很难读出感情,传统课堂很难实现一对一的朗读指导,因而需要引入现代信息化工具。学生平常喜爱唱歌,尤其喜欢运用“唱吧”等软件进行歌唱训练,并且乐于在微信朋友圈进行分享。软件中事先导入了各名家的范读,学生可选择自己中意的朗诵素材,并在跟读的过程中掌握朗诵的韵律,模仿名家的读法,用学唱歌的方法学朗诵。在朗诵结束时,软件还会自动评分,并且提供保存功能,便于学生回放、检视学习效果。
四、精读赏析(17’) 品读上阙,提问: 1、作者写了哪些意象?
3
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
2、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大江、乱石、惊涛、骇浪,景物恢弘壮阔,从而联想到赤壁之战的激烈,引出英雄人物周瑜。
品读下阙,提问: 3、周瑜的形象是怎样的?
明确:爱情美满,雄姿英发,指挥若定,建功立业。 4、面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多情应笑我。
5、对比同样失意的白居易和李白,一个“江州司马青衫湿”,一个“但愿长醉不复醒”。而苏轼却说“多情应笑我”。
小组讨论:苏轼为什么笑?
明确:自嘲——笑自己贬谪失意、功业未成的境况;可笑——笑自己为荣辱得失而烦恼。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在理清词作写何景、怀何人的基础上,进入到教学难点——词作的思想感情。
6、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观看微课视频(一)《苏轼黄州诗词》。
设计意图:通过在公众平台上搜集的问题可知,学生对“人生如梦”的理解最为困难,这也正是理解苏轼在黄州走向精神超脱的关键所在。因而,我们应了解黄州时期苏轼的生活状态与心理变化: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乐观豪迈 积极向上
结合上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
4
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
郎赤壁”二句。探究:
逝去的是什么?留下来的是什么?
明确: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时光冲洗,古战场的位置也无人记得清。亘古不变的是山河日月,灰飞烟灭的不仅是强敌,也是昔日的多少豪杰。那么,又何需为一时的荣辱得失烦恼呢?苏轼感慨于壮志难酬,却不消沉沦落。旷达洒脱,穿越生命的重重劫难,走向新的人生境界。
五、总结提升(7’)
1、结合板书,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词作,与讲解前的朗读视频进行效果对比。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这首词给你的启发。
设计意图:在总结环节中,再次强调了“诵”与“悟”的相辅相成。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投入更饱满的感情。在充分理解词作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情感共鸣。 ? 板书设计
写景 ------ 豪放 怀人 ------ 周瑜
抒情 ----- 壮志未酬 旷达洒脱 ? 迁移运用
1、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微课视频(二)。微课视频(二)从意象入手,分析词作上阕写景如何体现豪迈之情,并拓展至其他诗词,让学生学会分析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
2、揣摩苏轼的所见所感,写成影视分镜脚本,并发布到微信公众平台上。 3、用“唱吧”软件录制自己的朗读音频,并分享到唱吧个人主页上。 设计意图:
1、微课视频(二)从意象入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以供学生课下反复观看,掌握诗词赏析方法。
2、写作影视分镜脚本是影视编导专业的必备能力。从学生提交的作业来看,学生能够从词作中提取景物、人物情感等关键信息,打破学科界限,使语文学习推动专业实践素养。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