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了解酮酸结构和命名、酮酸的性质 4.了解重要的酮酸 1.了解偏振光和物质旋光性 2.了解旋光仪 3.理解旋光度、比旋光度 4.了解手性分子和旋光性 5.理解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6.了解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11 立体异构 物 7.了解有手性轴分子的对映异构体 8.了解旋光异构体的性质差异 9.了解化学拆分法 10.了解结晶拆分法 实践11:葡萄糖溶液旋光度的测定 1.理解硝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2.理解硝基化合物的性质 3.理解胺的结构、分类 4.掌握胺的命名、胺的性质 12 含氮有机化合物 5.理解季铵盐和季铵碱 6.了解表面活性剂 7.了解重要的胺 8.了解重氮盐的生成 9.了解重氮盐的性质 10.了解偶氮化合物 实践12:萃取 1.理解单糖的结构 2.掌握单糖的性质 13 糖类 3.理解解重要的单糖:麦芽糖、乳糖、蔗糖、淀粉 4.了解糖原、纤维素 实践13:含氮化合物和糖的性质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6 2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6 2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6 2
1.理解α--氨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14 氨基酸、蛋白质 2.掌握氨基酸的性质 3.理解蛋白质的组成、分类和蛋白质的结构 1.理解杂环化合物的分类 2.了解杂环化合物的命名 3.理解含有1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 4.了解含有2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 5.了解含有1个杂原子的六元杂15 杂环化合物与生物碱 环化合物 6.了解含有2个氮原子的六元杂环化合物 7.了解苯稠杂环化合物 8.了解稠杂环化合物 9.了解生物碱的分类和命名、生物碱的一般性质 10.了解重要的生物碱 实践14:乙酸乙酯的制备 1.理解萜类化合物的结构 2.了解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3.了解重要的萜类化合物 脂类、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4.理解甾体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5.了解甾体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6.了解甾体化合物的命名 7.了解重要的甾体化合物 8.了解油脂、磷脂 实践15:实验考核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4 4 课堂教学 2 16 4 2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
要领会课程改革的思想,把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使他们通过探究实践初步发展探究能力。在制订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
标。
2.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
3.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有机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有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
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多种媒体的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5.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有机化学物质和有机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有机化学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二)教学评价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有机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既要评价学生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1、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化学学习的重要资料,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等。
2、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传统的书面测验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进行评价。但对学生在探究能力、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更需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来作出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基础上,给出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3、在书面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书面测验是常用的评价方式,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作出相应的改进。考核的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
(三)教学基本条件
1、专业老师都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 2、实验室能满足课程标准中的所有实训要求。
(四)教材选用与编写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医学、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
有机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应突出这一特点。既可从实际问题中引出有机化学学习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有机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
2.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的经验。教材编写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利用一些可读性强的情景材料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既富有感召力,又不失科学性。在表述上多用启发性的语句,少用警示性的语句。教材要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在插图和数据表中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
3.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机化学实验对于有机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在教材编写中必须充分体现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的独特作用。可以运用演示实验所产生的清晰、生动和神奇的现象,启迪学生思考。
4.在教材编写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材不仅要组织好学习的内容,还应根据学生初学有机化学的特点,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编写教材时应设计相应的学习指导语。
5.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教材编写要充分反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所需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不能将知识分解为细小的条目直接灌输给学生。教材要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面对不同学生的需要,教材必须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要增加有关学生活动的内容,在有机化学实验和实践活动方面要体现探究性、开放性。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应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上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优秀的教材无疑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发挥。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有机化学实验室应配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和实验防护用具,对药品的质和量要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易耗品,以保证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化和管理人员的配备与培训应当跟上,力求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验。学校应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