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应”字更好,“应”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字则无此意趣。
(示例二)“犹”字更好,“犹”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也可以认为二者各有其妙,但要分析二字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门怨 齐 浣
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①更漏②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注 ①昭阳:宫殿名。②更漏:报时的漏壶。
“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有的版本作“半是思君半恨君”。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好。由“珊瑚枕上千行泪”可知,“不思君”是假,其真意恰恰是思念甚深,至于生出怨恨,这是以恨写爱,更能表现爱之深,无理而妙;“恨君”也与标题中的“怨”相照应。(若答“半是思君半恨君”一句好,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精要点拨
词语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词语赏析题一样,看该词是否造境、写景、
6
表情,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三)、表达技巧异同比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注],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敧:倾斜,歪向一边。
这首词上、下两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抒情方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上片借景抒情,通过多重意象的反复渲染,烘托了词人的思念之愁;②下片则主要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通过“愁”“孤”等字眼,直接表达词人的离愁之苦;③这两种抒情方式相结合,使词人的感情抒发既委婉含蓄,又浓烈饱满,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 王允皙
茆①屋苍苔岂有春?翛然②曾不步逡巡。 自家沦落犹难管,只管吹香与路人。
梅花开到九分
7
叶 燮
亚枝低拂碧窗纱,镂月烘霞日日加。 祝汝一分留作伴,可怜处士已无家。
注 ①茆:同“茅”。②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两首诗同是写梅,但侧重点不同。王诗抓住梅________________之时的特点来写,而叶诗则抓住梅______________之时的特点来写。 (2)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及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凋零 盛开
(2)王诗以梅花为喻(或托物言志),既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又赞扬了诗人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坚持操守,甘于奉献的品德。叶诗则从梅开九分着笔,通过描写梅花的繁盛热闹反衬处士的无家孤单(答乐景写哀情也对),表现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答用拟人的手法表达惜花之情也对)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无 题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与《诗经·氓》相比,本诗描写人物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描写人物角度主要是侧面描写与内心独白相结合:首联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弥漫着一层无名的
8
幽怨。颔联巧用典故,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表现女主人公自己的爱情遭遇。颈联运用两个比喻,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尾联运用内心独白,直接表明自己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和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渝的追求。《诗经·氓》描写人物角度主要是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全篇以女主人公的语气,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身世遭遇为线索,生动地描写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表现其可贵的思想品德。
精要点拨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
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四)、内容、情感异同比较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①俞紫芝:北宋诗人,笃信佛教,仕途失意后终身不娶不仕。 ②翡翠:翠鸟。 ③绷:布幅。
本诗颔联和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都在写鸟,但在内容和手法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答案 俞诗写翠鸟和鹭鸶鸟的“闲”居,刻画鸟栖宿的状态,是静景;王诗写月下鸟鸣,着意于写声,是动景。俞诗用鸟“闲”居来衬托诗人的“闲”望,是正衬(或以静衬静);王诗用鸟鸣来衬托春山月夜的幽静,是反衬(或以动衬静)。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西湖 苏辙[注]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 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颍昌,自号颍滨遗老。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精要点拨
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仍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①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
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