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年号、谥号、庙号、和尊号。
1、年号: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首创。
一个皇帝在位时,可以进行多次改元,所以一个皇帝年号可以有多个。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
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康熙帝。(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
2、谥号:就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用一两个字(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谥号是周开始的。
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烈、昭、穆等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怀、悼、哀、闵、殇、愍有同情的意思;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3、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4、尊号:尊号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并不断加长。如: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由于尊号太长,所以平民百姓很少称呼皇帝的尊号。
二、国号:国家的称号,或一个朝代的名称。
综合考察我国古代历史,国号的由来大致有四种情况:
(1)是根据发迹的地方定国号。夏、商、周、秦、孙吴、后晋和宋等朝代均以其发迹地为国号。如:周的国号来自其始祖活动过的周原;宋是因其创建人赵匡胤在后周时曾为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而来。
(2)是根据所封爵名定国号。这种定国号的形式来自其创建人的爵位名称,而爵位往往又与某一地名相一致。如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他在平定天下以后,便以“汉”为国号。三国时魏国的实际创建者曹操曾受封为魏王,其子曹丕先袭魏王爵位后建国,仍以魏为国号。历史上类似的朝代最多,如晋、刘宋、梁、高齐、北周、隋、唐及后梁等国。除汉高祖刘邦外,上述朝代的建立者大都是以迫使前代帝王“禅让”的方式交出政权的。
(3)是根据发迹地的特产定国号。契丹人耶律阿保机所建王朝名辽,辽意为镔铁,因耶律阿保机的发迹地产铁,即用以为号,取其坚也,象征国家政权如铁一样坚硬。
(4)是根据谶语或文义定国号。南朝齐的国号就是来自谶语。《南齐书·崔祖思传》:“金刀利刃齐刈之,今宜称齐。”。元朝的国号则系源于文义,它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由蒙改称为元的。
(5)以其他原因确定国号
以建国者姓氏为国号: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于是建立了以这三家姓氏为国号的国家。南朝陈国的建立者陈霸先在梁末曾被封为陈王,建国时也以陈为国号。冒称前代亲戚以沿用其国号:西晋时,匈奴人刘渊自认为是汉朝刘氏的外甥,因此以汉(后世改为赵,史称前赵)为国号。后汉的刘知远也认定自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而沿用汉为国号。后周太祖郭威自认为是周朝王族姬姓的后裔,便以周为国号。因尊崇某前朝国家而沿用其国号:历史上曾出现过几个周朝,其建立者大都尊崇周礼、欲效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续长久,故而寄予厚望。如宇文觉所建的周(史称北周)和武则天改唐为周均属此类。王莽标新立异,篡汉时,以为自己的“改革”是开一代新宇,使万象更新,便以新为国号。
三、陵号:历代已故帝王及其后妃所葬陵墓的称号,如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的乾陵,汉武帝的茂陵,明代的十三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