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期中考练习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2:09:0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15分)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几幅相关图片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 图 4 (1)图1、图2服饰分别代表了中国服装变迁的不同时期,请说出图1、图2所示服装各有什么特点?导致服饰从图1向图2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1)特点:单调呆板 ;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多姿多彩。原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请你说出以图3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四大菜系是什么?中国传统菜与图4所示西餐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不同?(6分)

(2)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4分);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任答2点即可得2分)

(3)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2分)

(3)通过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分类比较的方式。(1分,回答其中1点即可);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分析比较等方式。(1分,答其中一种方式即可) 材料二 小华同学也将收集到的陆路交通工具变迁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4)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2分) (4)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等。(2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5)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 (5)影响: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中国近现代进程。

(2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16分)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6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一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一1990):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八五” (1991—1995):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十五” (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引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4分)“一五”计划的实施有何重大影响?(2分)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2分)

(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1分) (2)“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1分)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分别是什么?此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主要解决了什么重大转变?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历史意义如何?(2分)

(4)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2分)

(5)“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1分)(5)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分)

(6)从上述材料中,你认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分) (6)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两行,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任答一点即可得2分)( 2分

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伟大的十年》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反映了我国经济成分有何重大变化?结合新中国的经济政治分析造成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4分)

重大变化:从1950-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至最后消失。原因:建国初,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1953-1956年国家基本完成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材料二 全国私营企业发展情况(1992年到1997年)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5分)

现象:20世纪末,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倡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促进了私营企业的发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发展。”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正确对待私营企业主和私营企业有何重大意义?(2分) 意义:正确对待私营企业主和私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问题;它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4.(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首《春天的故事》曾传唱大江南北:“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

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曲勾起人们对这位“老人”的深切怀念。

(材料三)

材料四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中共十七大报告 请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转折”的基本含义指什么?(2分)

(1)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搞阶级斗争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分)

搜索更多关于: 期中考练习 - 图文 的文档
期中考练习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po3309806670et7bbd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