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 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1、 由链条传动过度到齿轮传动。 2、将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建立联系。 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 科学探究
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2、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
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 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4、 知道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5、 会根据需要,从各个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6、 能倾听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 科学知识
1、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2、 能根据特征对问题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能将材料的特性与用途相联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想知道,爱提问。
2、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 愿意合作与交流。
4、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5、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6、 乐于试用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 1、折形状 2、搭支架 3、建桥梁 4、造房子
单元教学概念图:
本单元试验 1 2 科学内容 折形状 搭支架 试验内容 1、 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1、 研究不同支架的稳固性 2、 搭建稳固、承受力大的高塔 1、 比较三座桥的承受力 2、 建瓜皮桥 1、造一座房子 前概念调查问卷
1、 关于形状,我知道: 2、 关于桥梁,我知道: 3、 关于房屋,我知道:
4、 关于物体的承受力,我知道:
前概念调查统计 1、折形状
课程标准: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 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材料 1、 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 蛋壳 备注 1、 吸管、大头针 2、 吸管、大头针、剪刀、透明胶、细线等 1、 硬纸板、粗绳、筷子、书、透明胶、 2、 西瓜皮、水果刀、重物 1、旧报纸、胶带、剪刀、彩笔 3 建桥梁 4 造房子
3、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 科学知识
1、 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3、 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物体的承受力。
4、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 体验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3、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层次2: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层次3: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
大小也会改变。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层次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层次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材料: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蛋壳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 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 1、谈话: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预测一下吗? 6、学生讨论,记录好预测结果。 教师提醒:它们能放在一起比较吗?为什么?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 7、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8、学生讲述方法。 教师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 互动目的 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引出本课的内容,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二次备课 探索和调查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了解一些不易
比较结果呢? 9、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10、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13、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14、教师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禁风,猜猜多少本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先学生预测,老师演示蛋壳的承受力。 15、提问: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呢? 回顾和解释 1、出示书上的图画 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牢固的形状? 3、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变形物体的承受力。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教学反思:
2、搭支架
课程标准:
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知道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 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 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 科学知识
1、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2、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2、 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概念发展
层次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
层次2: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层次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并了解三角形结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