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足的牧场生活的牧民如今进了城,这一进城不要紧,电费每月上了百,牛羊不能宰杀了,想吃还要买商品肉,燃料由粪变成煤,燃烧能量高了,钱也得出腰包了……
★吃得不如以前好了 在牧区生活,他们每年可以宰杀自己的牲畜,富裕的牧户每个人拥有的羊肉量可达10只,每户宰杀一头牛,除此之外,牛奶以及奶食品也很多,除了自己消费,还可以把传统的、纯正的白食送给亲戚朋友、贵宾高客。再看新村的村民,他们没有了全部的羊,吃肉需到城里买,一掏腰包就心疼,只能买点蔬菜凑合着过。
★手紧没钱花了 在牧区,他们每年都出售羊羔,生产投入比较少,每年都有结余。可是到了奶牛村,形势就大变样了。村民核算着卖奶钱勉强能够给奶牛买饲料的,这还得遇上好奶牛(当年下了犊,挤奶量每天在40斤以上),一旦倒霉,遇上病牛、不下犊的或者产奶少的,眼看着钱往火坑里扔。
★心情不舒畅了 这些移民来到新村的时候,购买每头“黑白花”贷款15000元,他们在牧区,自给自足还有结余,而如今,刚进新村,就背上了欠债的包袱,他们心里总惦记贷款的事,因为移了几年大部分人没得钱挣,国家贷款要到期还不了贷款怎么办。
★生活困难出路少了 这些人举家搬迁到城镇边缘,两三头奶牛一个人照顾是忙了些,但是为了生计,有些人准备去城镇打工,试过之后,才知打工难。他们大都来自牧区,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没有,汉语言也不太好,这样来到城里,也只能做些体力活。问题又随之出现,体力活城里没得干,即使干了活好多都不给钱,他们无奈,也不知怎么办。还有,即使有合适的工作,他们习惯了牧区自由自在的生活,来到城里被约束,有些不习惯,加上豪放的自然脾性,冲突事件常常发生。
五、“双权一制”制度与围封转移
表面上来看,“双权一制”的土地制度和“围封转移”战略似乎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但是,当深入分析“双权一制”制度实施过程及其产生的一些效应的时候,结果就不然了。
首先,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根本原因是草牧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劣到非常严重的程度,牧民的生存受到威胁,区域的发展受到限制。那么,生态环境恶变,“双权一制”制度是否也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从前面的案例来看,“双权一制”制度实施的十几年间,草地的总体趋势仍然处于恶变的过程当中,也就是说,该制度并未像预想的结果那样,从根本上解决草原自然生态系统的蜕变问题。
其二,“双权一制”制度的实施,使牧民具有了属于自己的、使用权相对稳定的草地,公共物品转为私人使用,且受法律保护,这样,部分牧民由于各种原因,就
11
会失去土地或者分配的拥有使用权的面积太小,无法进行畜牧业生产,进而被迫地离开家园,成为“围封转移”战略下的生态移民。
其三,“双权一制”制度使草牧场被分割成为零散的斑块,随着环境的恶化,草地生产力的下降等,致使每个牧户都产生生存危机,以至于全部搬迁。搬迁到新村,给城镇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压力、很多问题。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是具有一定承载力的,如果没有划分草地,退化的草地仍然可以适当的承载部分人口,不至于使一些村落全部搬迁。
总之,“双权一制”制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但是,由于其不完善性和牧区的特殊性,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发展的影响。生态移民问题,是当前内蒙古草原牧区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不断地受到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研究者以及政府管理者的思考和关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解决当前的生态移民问题,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城镇化发展中的积极因素,而非“生态难民”,直接决定着“围封转移”战略的成功与否,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小 结
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阻抑的历史潮流。在中国北方广阔的草原大地上,以牧业生产为主的内蒙古草原牧区,以及他们千百年来创造的草原文化正在遭受新的挑战。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这一历史责任并不能全部归罪给我们勤劳勇敢的“蒙古人”。保护草原、保护传统游牧文化势在必行。体味游牧文化的精髓,其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对草原的感情,是保护草原的最好法则,是法律效力所不能及的,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发挥民族文化对保护内蒙古大草原的积极作用,让悠久而又优秀的文化不断地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和发展,这才是实现构建和谐牧区的根本所在。
12
第四部分
家庭牧场的经营分异与和谐、持续发展分化
——以白音锡勒牧场牧户调查为例
□ 丁勇
家庭牧场是当前牧区畜牧业生产的基本单元。家庭牧场作为原始牧民分化出来的营牧群体,亦处于不断分化之中,微观上,现象表达为占有资源、生产、支出、消费和收益等的分异,实质则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和谐发展问题;而家庭牧场的和谐发展,宏观上则是决定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一、家庭牧场的经营分异
(1)调查牧户基本情况
2006年9月,在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选择30个牧户进行详细调查。调查地区处于典型草原区,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逐步实施“双权一制”制度,将草牧场划分给牧户,由于牧户成员在牧场中的身份不同,草牧场划分面积也不同,工人分配草场550亩/人,工人的家属、子女200亩/人。家庭牧户以牧养蒙古羊为主,兼有少量的山羊、马和牛等牲畜,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介入与需求,在传统畜牧业生产中出现部分牧户饲养绒山羊。牧业生产比较粗放,草地完全靠自然降雨生长,牲畜采用放养的方式。 ①样本牧户家庭基本状况
表4.1 调查牧户的家庭基本信息 项目 ATG WRG ERDM BJ YD JM LQ ZJJ YST HD SGDE LGJ WP JRGL MDL DQ LHQ
在该地 时间(年)
2 24 20 10 10 15 20 10 15 4 13 20 15 8 46 20 7
户主 民族 蒙 蒙 蒙 蒙 蒙 汉 蒙 汉 蒙 蒙 蒙 汉 蒙 蒙 蒙 蒙 汉
家庭 人数 3 3 3 6 4 5 1 3 5 3 3 4 3 4 4 4 5
男 1 1 2 4 2 2 1 2 3 1 2 2 2 1 1 3 2
女 2 2 1 2 2 3 # 1 2 2 1 2 1 3 3 1 3
0~18 岁 # 1 1 1 # # # 1 2 1 # 1 1 # 2 1 3 13
18~60 岁 2 2 2 3 4 3 1 2 2 2 1 3 2 4 2 2 2
60岁 以上 1 2 # 2 # 2 # # 1 # 2 # # # # 1 #
家庭 劳动力 2 2 2 3 2 2 1 2 2 2 1 2 2 2 # 2 2
雇工 # # # # # # # # # # 1 # # # # # #
家庭成员最 高文化程度
文盲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高中 初中 大专 初中 初中 高中
在该地 时间(年)
10 37 40 35 30 30 40 10 30 30 11 20 10
户主 民族 蒙 蒙 蒙 蒙 汉 蒙 汉 蒙 蒙 汉 蒙 汉 蒙
家庭 人数 5 7 5 3 4 3 3 3 6 4 6 3 3
0~18 岁 3 1 # 1 1 1 1 1 1 2 # 1 #
18~60 岁 2 6 5 2 3 2 2 2 3 2 6 2 1
60岁 以上 # # # # # # # # 2 # # # 2
家庭 劳动力 2 3 2 1 2 2 2 2 3 2 4 2 2
家庭成员最 高文化程度
初中 中专 初中 初中 初中 中专 小学 初中 初中 初中 大专 初中 中专
项目 CKT SRGL MDG LG XGH TSX SHQ WLJT PLM XGM JZC XSB CTJ
男 3 4 2 1 2 1 1 1 4 2 4 2 2
女 2 3 3 2 2 2 2 2 2 2 2 1 1
雇工 1 # # # # # # # # 1 # 1 1
注:姓名为简称,如乌云其其格简写为WYQQG;#代表无。
从表4.1可以看出,样本牧户在该地区的时间长短差异较大,从2年到40年;其中户主是蒙古族的占73.33%,其他为汉族;家庭人口最少1个,最多7个;家庭劳动力多为2人;知识水平状况包括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学,在样本牧户中的比例分别为3.33%、3.33%、70.00%、6.67%、10.00%、10.00%和6.67%,初中文化水平居多。 ②样本牧户占有生产资料现状
样本牧户所拥有的生产资料数量及其在生产中的功能配臵是不同的,这种配臵的差异,将对家庭牧户的产、收、销、支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A样本牧户占有使用权的草牧场组成状况
牧户拥有使用权的草牧场主要来源于承包的草牧场和租包的草牧场。承包的草牧场指按照人口承包划分到样本牧户中的草牧场。租包的草牧场主要分为三类,其一,草牧场划分时长期租包的亲戚等人的草牧场;其二,牧户包租“公家牲畜”而划分到样本牧户中的草牧场;其三,“双权一制”实施后,牧户间通过使用权的流转而获得使用权的草牧场。
12000面积(亩)1000080006000400020000包租按人口分配样本牧户
14
ATGWRGERDMBJYDJMLQZJJYSTHDLGJWPJRGLSGDEMDLDQLHQCKTSRGLMDGLGXGHTSXSHQWLJTPLMXGMJZCXSBCTJ图4.1 样本牧户草牧场面积及组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