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二)(人民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共62分,第Ⅱ卷为材料问答题,共38分。
第Ⅰ卷
本卷为选择题,共31小题,每小题2分,共6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皇帝多次对大臣讲,农民在风调雨顺之年,数口之家犹可足食。如果遇到水早等灾害,谷物欠收,则全家饥困。这反映出小农经济()。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十分脆弱D:男耕女织
2.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3.《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
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
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②市镇经济繁荣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
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5.“(江西)吉安土布业,素为县属妇女的主要手工业,亦为当地最重要之土产也。往昔原料,均自种自纺……自海禁洞开,洋纱充溢国内,业是者,均转采购舶来品,农家棉产,几告绝种。”材料中的现象()
A.反映了崇洋风气日益盛行B.说明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C.不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D.加速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第 1 页
6.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7、1992年,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邓小平到经济特区视察“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材料中的“新浪潮”的实质是( )
A.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建立国有企业现代制度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人世贸组织以扩大开放 8.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有()。
①颁布中国第一部宪法②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④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意见书中规定“二五”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下面关于这一指标评价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④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 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1.下列关于我国对外开放步骤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②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 ③设立深圳等四地为经济特区④开放宁波、温州为沿海港口城市 A.①③④②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12.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第 2 页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
13.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14.1982~2019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关于表中所反映的趋势特征的成因,正确的是( )
资料来源:据1982年、1990年、2019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2019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①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影响②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③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 ④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欧洲近代民族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统治者同新兴的商业资本家结盟,从政治上加强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该经济政策
A.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逐步确立B.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提供支持 C.有利于为工业革命积累资本D.有助于缓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
16.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17.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第 3 页
A.押击了葡萄牙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
B.押击“海上马车夫”荷兰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 C.押击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破坏海上自由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18.有学者写道:“19世纪后半期美国掀起了兴建铁路的狂潮。1900年美国铁路总长度达20万英里,超过了欧洲铁路长度的总和。……工业化的北部,生产棉花、甘蔗的南部和生产粮食为主的西部,在各自专业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相互之间的物资交流,国内贸易达到异常活跃的程度。”这反映出()。 A.美国铁路建设速度快于欧洲B.内战的结束提供了决定性保障 C.美国铁路修筑技术优于欧洲D.经济地域性差异推动交通建设
19.1700年至1800年间,欧洲人口由1.05亿增长到1.8亿,19世纪剧增到3.9亿。欧洲人口的剧增从本质上反映了() A.社会制度重大变革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B.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殖民扩张的发展扩大了欧洲人的生存空间
D.欧洲逐渐成为全世界人口流动和迁徙的目的地
20.下列事件中,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和影响的是:()。 A.巴尔扎克著成《人间喜剧》B.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C.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D.美国产生垄断组织 21、下表为《美国农产品产量和价格指数表》。对该表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玉米产量(百万蒲麦产量(百万蒲式式耳) 2622.6 2081.1 2567.3 2908.1 耳) 806.6 851.0 900.2 726.9 农产品价格指数(1913=100) 138 117 80 57 ——据福克纳《美国经济史》整理 A. 美国农产品出现严重“生产过剩”B. “新政”对农业的调整初显成效 C. 政府向农民提供补贴以保持低价D. 经济大危机对美国农业冲击不大
22.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 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C: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D: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23.“在这些场合,政府的座右铭或格言应当是一一无为而治.……农业、工业和商业对政府所提出的要求,就像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提出的要求一样合情合理、毫不过分: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对该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第 4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