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全省经济发展已处在壮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转变发展方式也必须坚定不移
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这是省委、省政府从江西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个总体目标。这个目标,既包括做大总量的要求,也包括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要求。当前我省正处于发展动能加速释放、经济总量蓄势突破的重要时期,也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关口。
从经济总量看,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从我省经济欠发达这个最大的省情出发,紧紧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克服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位次前移。今年前4个月,经济发展更快更好。全省经济总量明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我省人口占全国3.3%,但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2.26%,财政总收入仅占1.36%。去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而我省只有2500美元。从中部地区看,我省是至今两个GDP没有过万亿的省份之一;人均GDP水平仅高于安徽;财政总收入比其他省份少500亿以上。因此,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仍然是我们当前最首要、最紧迫的任务。江西经济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实现超常规发展,舍此没有别的选择。
从发展质量看,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省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但企业总体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综合竞争能力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主要矛盾,迫切需要我们在做大总量的同时努力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取得新突破。我曾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讲过,传统经济是“大鱼吃小鱼”,现代经济则是“快鱼吃慢鱼”。能否成为“快鱼”,既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新一轮国际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我们要在新一轮区域发展和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就必须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否则,发展代价将越来越大、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发展道路将越走越窄,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发展大势,紧跟发展潮流,始终坚持加快发展坚定不移、转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联结点。全省80个县(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93.2%,人口占全省的81.0%,去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4.3%,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县域经济是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县域经济活则全省活,县域经济强则全省强。要加快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步伐,必须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重要突破口,以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县域处于“城尾乡头”的位子,我们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主战场不在大中城市而在包括县城在内的县域;县域经济资源性、初级化特征明显,我们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提升全省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基础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因此,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是我省尽快做大总量的需要,也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根据中央的精神,从本地实际出发,明确抓手,切实把工作抓实抓出成效,是省委、省政府指导推动全省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为了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我省贯彻落实,加速江西崛起,近两年我们找到了几个大的抓手,比如,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为引擎,以全方位对外开放、全力以赴抓招商引资为主攻方向等。现在我们强调,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在整体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速度逐年加快,质量效益日益提升。2007年至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6.8%,分别高于全省年均增幅1.4个百分点和5.4个百分点。全省经济总量过100亿、财政收入过10亿的县市分别有8个,其中南昌县和丰城市经济总量超200亿元、财政收入超20亿元。可以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省县域经济整体上正处在由夯实基础、蓄积后劲向发展提速、结构升级转换的历史拐点,正处于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综合实力还不强,不仅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中部地区也处在较弱位置。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平均规模49.42亿元,仅为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69%。2009年,中部地区县域经济总量20强我省只有1个,地方财政收入20强我省只有3个。另一方面,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发展差距不断拉大。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首强县是最弱县的18倍,地方财政收入首强县是最弱县的10倍。全省99个县(市、区)中,GDP低于平均规模的有55个,地方财政收入低于平均规模2.64亿元的有52个。用辩证的眼光看,差距是压力也是潜力,落后蕴含危机也蕴含希望。我们要清醒认识面临的形势,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全力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
湖口、共青城等地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地方只要思路对,敢作为,善作为,是完全可以实现超常规发展的
这次会议,我们实地考察了湖口县和共青城的发展变化,部分县(市、区)介绍了它们发展县域经济的做法和成效,大家很有感触,深受启发。湖口是一个面积只有669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8万人的小县,地表、地下资源匮乏。但他们充分利用毗邻长江的优势,以沿江开发为依托,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近两年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6个,基本形成了钢铁、有色、化工、造船四大支柱产业。经济总量三年翻了一番,财政收入两年翻了一番。两年中全县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排位分别前移18位和28位。今年1-4月财政收入增长110%以上,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可超10亿元,2012年有望达20亿元。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发展蔓延的背景下,共青城去年取得了GDP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一年翻番、财政收入两年翻番的骄人成绩;今年一季度又实现GDP增长30.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8%、财政收入增长85.4%。这样的发展速度,深圳初期也莫过如此。全省这方面的典型还有不少。比如,人口多的南昌县、丰城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保持领跑态势,南昌县经过连续几年努力,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一,2008年成为我省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的第一个县市。丰城市连续几年保持高增长,在“块头”较大、基数较高的情况下,实现GDP4年翻番,财政总收入3年翻番,固定资产投入2年翻番。去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8.4%,列全省第1位。又比如,分宜县虽然人口仅有30万,但这些年通过狠抓项目,靠大联强,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增效,已跻身全省十强。再比如,人口少、面积小、经济基础薄弱的横峰县三年实现GDP翻番,两年实现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翻番。这些地方的实践充分证明,区位条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资源禀赋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但不是先决条件;发展基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优势,但不是绝对优势。一个地方只要思路对、敢作为、善作为,就一定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克服各类不利因素,在短时间内实现超常规发展。
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积极实践
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更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从经济发展的大势看,全球经济正进入复苏期,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趋好。二是中央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启动,必将为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政策环境。三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为我们借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部条件。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各地要切实珍惜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总的目标要求是,发展靠前的县市,要提档进位,朝着“全国百强县市”、“中部二十强县市”目标迈进;没达到全省平均规模的县市,要加速赶超;就全省而言,三年内多数县(市、区)要争取经济总量大幅增长、财政收入实现翻番。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是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县市必须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扬长避短,各展所长,找准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走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同时,有几个带共性的问题,必须在实践中切实把握。一是要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贯穿始终。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现代文明
之路,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要始终坚持“三化”联动推进,协调发展。二是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贯穿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在迅速做大总量的同时着力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产品结构由初级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产业层次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要把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贯穿始终。生态环境优美,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和优势。要坚持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在促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发挥好、利用好生态优势,实现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中赢得超常规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求绿色崛起。四是要把强县与富民有机统一贯穿始终。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富民是强县的目的,强县是富民的保障。要坚持强县与富民的有机统一,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富裕为根本目标,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在持续增加有效投入上取得重大突破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经济发展的一条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规律。这些年,我省之所以能够在连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省上下始终坚持把千方百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最重要抓手和最主要推动力。现在有一个情况值得关注,今年一季度,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只有24.6%,同比下降20.2个百分点。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去年同期国家实施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以及我省实行“一抓两抢”,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导致基数较高的原因,也有今年国家加强信贷、土地控制,以及天气不利于项目开工建设等方面的因素。不管怎么样,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多次说过,看江西的后劲和未来,就看固定资产投资。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应该成为我省各级领导干部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和重要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具体讲,要在“持续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下功夫。所谓“持续性”,就是多数县市要千方百计确保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低于30%,力争超过40%。要坚持三管齐下,充分用好国家投资、银行信贷和社会投资等各方面资金。认真研究和把握国家投资的重点和取向,充分利用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个品牌和项目库,谋划、运作好重大项目,力争在国家投资的总盘子中占有更大的份额。积极探索银行与县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大力推进融资思路创新,建立和拓展融资平台,加强政、企、银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更好地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紧紧抓住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和国内经济快速增长,沿海地区产业加快转型、央企加大重组力度、民间资本投资意愿增强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扩大社会投资。所谓“有效性”,就是要切实提高投入质量。2009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为1.1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5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列倒数第二。据测算,如果我省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那么去年我省GDP就将接近1万亿元。这说明我们在增加有效投入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自然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要更加注重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实践证明,一个重大基础设施或产业项目的引入,不仅可以拉动相关投资,甚至足以改变一个地方的竞争格局;一个领军型企业的进入,不仅引来一大批关联企业的聚集,甚至可能形成一个主导产业。要突出抓好关系地方发展、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重大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