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08年11月)
我区教文体局于10月份抽测了全区五年级的数学学科,现联系我校学生抽测情况以及平时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质量分析。
一、学生抽测概况
本次抽测试卷总体上看,具有以下特点:试卷以四年级学习内容为主,题目涵盖了学生所学的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碎而全,灵活而综合的考察了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它让我们感受到平时课堂上扎实教学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从课堂要质量”的教学理念。另外,基础知识题难易适中,口算题量大但简单,10分钟做100道口算题,40分钟做一整张卷,对学生来说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本次抽测统计的数据来看,我校五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合格率约为93.9%,优秀率约49.5%,平均成绩为81.7分。在时间短,题量大的情况下,学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还不算落后。
二、学生学业水平发展状况分析
结合这次水平测试,联系平时的教学,我们认为:
1、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这与学校的重视和老师的扎实教学是分不开的。学校平时就比较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还专门组织教研组围绕概念教学开展了教研活动。在此推动下,我们老师平时都在研读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注重把握基础知识要点、本质,扎实教学,因此,学生即使过了一个暑假,也没有完全忘记四年级的基本知识。不过,学生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太牢固,如第二大题中的第1小题的第二个空——“6.02中的‘2’在( )位上。表示( 0.02 )”。错的大多是对小数计数单位理解不够。
2、学生有一定的计算能力,但还需加强练习、有待提高。 抽测中的100道口算题对学生而言量虽然大些,但题目比较简
单,大部分学生口算比较得心应手,速度较快。不过,正确率达到100%的学生为数甚少,每个班也就大约有四、五个人全对。从卷面上看,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以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都有学生出错。错误原因主要集中在:
①小数乘除法中小数点的处理。如4.5×2=90,32÷0.8=4;
4599
②分数加减计算结果没有化简。如9 +9 = 9 ,没有把9 这个假分数写成整数1;
③计算马虎,有乘法口诀背错、简单的整数加减法算错及看错符号等现象;
④少部分学生口算方法不熟练,写得慢不能完成。
在审阅试卷中发现,虽然每个学生出错的情况不尽相同,都明显有一个共性问题:小数乘除法,尤其是小数除法出错率较高,错因几乎都在小数点的处理上,如81÷0.9=9,0.56÷0.7=8??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是方法没完全掌握。卷后面的应用题计算也反映出学生在小数除法计算中的问题。如第五大题第1小题,学生很少在列式上出错,大部分都是失分在计算上。实际(卷中的数据比较简单,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上,从平时学生的练习、作业中的笔算就能反映出这个问题。小数乘除法计算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个软肋,当各种类型的小数乘除法出现时,正确计算就成了问题,更别提运算技巧了。出现这种现象,想来主要还是练习不够,方法遗忘的原因。
3、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还算可以,综合应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尚不足。
这次测试中,学生大部分在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时,方法掌握的还是不错的,但遇到一些不熟悉的问题时,就有一部分学生慌了手脚,不会思考,没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试卷中第二大题中的第6小题“一个盒子里装有2个红球、一个白球和一个黄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如果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有( )种结果??。”
以前接触的都是摸出“一个球”的情况,现在提到“摸出两个球”有些学生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另外,从第五大题中的第4小题的解决也能看出问题,此题要求用方程解答,是四年级下册的 “差倍”问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就是这样一道已经“学”过的问题,错误率在整张卷中竟位列榜首。出错情况:很多学生不善于利用方程解决这样的“差倍”问题,找不出等量关系,列错方程。也有的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格式不规范,如不写“解”,还有的是根本没看题目要求,直接用算术法解答了,另外有一部分学生不理解题意,空着不做。
由此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实还有待提高。 4、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有待形成。
不管从卷面分析还是从平时学习中看,五年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待学习不认真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审题不认真,平时做题马虎,不及时改错,练习、,不检查??
三、改进措施:
1、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审题不认真,看错题目要求,抄错数,计算马虎等,这些是长期不良习惯养成的后果,应当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以后要在平时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习惯。
2、继续扎实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注意对比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在练习中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灵活应用。
3、坚持计算训练,注意发现典型性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意的能力,注重方法的指导, 提 高学生应用所学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及时反思教学中、作业中的问题,查漏补缺,探索有效的解 决办法。
6、应多关注“学困生”,分析其落后原因,对症下药多辅导,并和家长多沟通、交流, 争取家长配合,帮助学困生进步。
让我们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