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旗语、电报代码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更加后起的交际工具,离开语言与文字,它们就不能独立存在。这些交际工具都有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而语言的服务领域非常广阔,包括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旗语等等是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但动嘴,而且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都会参加进来。这就是说,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工具以外,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了。其实,我们平常说话,不可能毫无表情或动作。孩子学话也需要依靠大量的非语言手段的帮助。可以说,语言的交际处于身势等各种伴随动作的包围之中。有些时候,离开这些特定的伴随动作,语言的交际还可能发生故障。《红楼梦》第四十四回有这样一段描写:贾琏、凤姐听说鲍二媳妇上吊自杀,她娘家的人要打官司,“都吃了一惊”。可是凤姐“忙收了怯色,反喝道:‘死了罢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从说的话看,气壮如牛,从实际的神态看,却是“吃了一惊”,“忙收了怯色”。林之孝家的后进来,没有看到这种神态,也就听不懂凤姐的下面一段话:“我没一个钱。——有钱也不给他!只管叫他告去。也不许劝他,也不用镇唬他,只管叫他告!——他告不成,我还问他个‘以尸诈讹’呢!”多厉害的言辞!实际的含义却是想吓唬吓唬人家,给点钱,早一点了结,以免把事情闹大。林之孝家的没有联系凤姐当时的一些特定的神态,不知就里,因而感到为难,等到贾琏和她使眼色,才明白过来。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有些反面话只有联系神态、身势等伴随动作才能听出真意。在这种情况下,身势、神态等伴随动作往往更接近事情的核心。所以,伴随动作在交际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补充语言的不足。
在一定的条件下,身势等伴随动作还可以脱离语言而独立完成一些交际任务。例如,鼓掌欢迎,举手为礼,挥手送别,伸舌表示惊讶,这些都是常用的身势。用手指刮着脸皮羞人,是汉族人特有的动作;西方人摊手耸肩,表示不知道,据说源于法国。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在这些情况下,如果用语言来表达,甚至还显得有点笨拙。
不同民族的语言是不同的,说话时身势等伴随动作,各民族也有自己的特点。打招呼是一种日常的交际行为,除了用语言之外,还运用一些其他的方式。比方中国人过去是打拱作揖,欧美人用握手、接吻、拥抱等方式,库泊爱斯基摩人用一个拳头连打对方的脑袋,拉丁美洲有些地方的人以拍背为礼,波利尼西亚有些地方的人则是拥抱和互相擦背。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也不是各个民族都这样。我国境内的佤族人就用摇头表示同意。塞孟(Se—mang)人头往前冲表示同意。奥维崩达(Ovibunda)人伸出食指在脸前晃动表示不同意。招呼人过来一般是手指向里摆动,可是在各个民族中间也有两种方式,有的民族是手掌朝下,有的民族是手掌朝上。
交谈时双方的空间距离也有一定讲究。和朋友谈话、和陌生人谈话、和异性谈话、招呼长者和上级,都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距离。如果上级故意“缩减”与下级人员通常谈话时的距离,那是表示对下级的关切。说话的时候需要一面想,一面说,为了控制说话的主动权,免得被别人插人、打断,人们可以使用“唔”“啊”之类的音节,表示“话还没有说完,你别着急”之类的意思。空白也表示意思,在说唱艺术中,什么时候停顿,停多久,都有讲究,以便使交际更有成效。这就是说,空间和时间的因素也在交际中得到了适当的运用。
所以,各种伴随动作也是交际的工具。它们一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方才能领会。
36 / 53
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交际工具当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 的交际工具;
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示范教案】
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知识世界,引起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兴趣。 2.注意说明文文体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简明、通俗易懂的特点。
2.针对这篇文章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组织地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语言世界,培养热爱语言的感情,积极参与建设这个语言世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简明、通俗易懂的特点,针对这篇文章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组织地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高度发达的语言是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之一,而书面语的发展历程则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板书)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二、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简明、通俗易懂的特点。
2.针对这篇文章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组织地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整体感知
1.“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的基本理解。 所谓“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即人类的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人类使用语言的方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和丰富的。
2.本文的主要内容。
全文主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也不断发展,文字、传声技术和计算机提高了语言的传播功能,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扩大了语言的流通范围,人类的语言生活还在更快地前进,中国的语言文字必须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开头的前言,先说语言的起源、功能以及重要性。接着提示下文所要说明的内容。
接下来文章分为五个部分说明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第一部分是“文字的发明”。说明农业化的后一阶段五千年发明了文字,先是西亚的钉头字和北非的圣书字,后是我国的甲
37 / 53
骨文,同时地中海东岸诞生了纯表音的字母,以后成为全世界的各种字母文字。最后说明文字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国家共同语的形成”。说明工业化社会需要形成民族共同语。共同语要有统一的语音标准。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时间,西欧在三百年前;日本在一百年前;在我国,从五四开始要求汉字的读音统一。我国1918年公布“注音字母”,1928年公布“国语罗马字”,1958年公布“汉语拼音方案”,都促进了国家共同语的形成。
第三部分是“传声技术的发明”。从电话和留声机的发明开始,人类进入传声技术时代。以后传声技术不断发展,使语言的声音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声技术促进了共同语的普及,还促进了文体的口语化。听不懂的文言要改成听得懂的白话。
第四部分是“语文技术的信息化”。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强烈冲击了人类的语言生活。计算机的语词处理智能化使语言生活发生多方面的革命。文书工作、图书馆、翻译、教学方法都革命了。人类历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第五部分是“国际共同语和国际互联网”。英语经过300年历史“滚雪球”发展,尤其是“二战”后由于客观需要而迅速传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国际共同语和国际互联网配合,主宰当代人类的语言生活。
文章最后说明人类语言生活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中国的语言和文字要紧跟历史步伐,不断前进。
2.【提问】文章中说,传声技术促进了“文体的口语化”,“时代跟文言文告别了”。怎样看待这个观点?
文体要口语化,书面语与口语要一致,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提出的主张。老一辈教育家,比如叶圣陶先生、张志公先生等,一向持有这个主张。他们认为,书面语念起来,要听众听得懂、听得清楚,才算是合格的书面语。在传声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周有光先生重申这个主张是有道理的。不过,对这个主张一向有争论。有人认为,书面语就是要与口语不一样,书面语自有它本身的特点。有的人还认为,文言文有它的优点,不能一棍子打死,可以适当应用。不能说这些意见没有一定道理,不过在今天的情况下,文体的口语化是必然趋势。而在一定范围内,有些文体、有些书面语可以不口语化,它们只供读、不供听,当然可以保留它们的书面语的长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1906年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寄予着的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追求。在写法上,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在阅渎中,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追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 3.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38 / 53
能力目标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德育目标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教学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 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3.引申比较法 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七年级下册中的《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进行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为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拼搏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情节结构,梳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研读探究,理解作品的象征意味。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演播美国西部风情及淘金图片)
同学们,说起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拼搏中蕴蓄生命的北方小说。北极地带严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坚强的人们,传递着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杰克·伦敦简介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 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1903)、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909)、政治幻想小说《铁蹄》(1908)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39 / 53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06)。但是到了晚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1916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结构,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嶝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骸骨(hái) 鲦鱼(tiáo) 窒息(zhì) 教师提示小说情节: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种硬汉精神。
3.学生重点研渎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顽强、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探究:小说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清揣摩文中显著的象征物“狼”的隐喻。
学生合作探讨,教师明确:
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场景构设无疑是他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40 / 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