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道学,几次想去入空,但是还是不能忘记红尘。到31岁的时候,他开始精研佛教,与高僧论佛谈道,深入研究了儒释道学问。弘治十八年,王阳明37岁,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继位时年仅17岁,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把持朝政,嚣张跋扈,时人谓之“八虎”,王阳明因上书仗义执言,被廷杖四十后发配贵州龙场做驿丞驿长。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㈡ 从儒学演变看心学地位
一般认为,儒家有三变。孔子讲授儒学,孔子学问能够包容,具备治理天下、拯救人心等许多优点。秦亡汉兴后,发展到汉武帝,他为了给自己大权在握、唯我独尊寻找理论根据,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董仲舒固定了“君权天授”理念。儒学从此以后才被当作唯一的治国学问,直至君主专政制度彻底结束。因此,儒家从孔子到董仲舒为一变;到宋朝有程颢、程颐二兄弟,加上朱熹的理学为一变;理学到王阳明心学又为一变。
我认为,儒家应有四变:第一叫原儒,就是初始的儒家;接下来是董儒,把儒家便成了术;朱熹理学是朱儒;然后王阳明的
心学。我认为儒家到了现在,依旧没有离开这四变,依旧是以这四变来作为儒家的根本代表。
㈢ 儒家心学起源于陆九渊
王阳明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被视为圣人,尤其是日本人把王学视为经世治国之学。在讲王学之前略谈理学,中心思想就是皇帝是天之子,认为君父合一。董仲舒把父亲和皇帝合二为一,孙中山把皇权思想和老师合二为一。
朱熹理学认为,人类应该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公与私的对立,天理是公,人欲即私,天理是善,人欲是恶,合乎道理的就是天理,循个人私欲的就是人欲,朱熹认为灭尽人欲然后循道而行即为存善。但人心要完全服从道心有很大的难度,人心只考虑个人需要,不考虑是否合理,存在着这种矛盾。
陆九渊认为,一个人如果想做到“存天理、灭人欲”,就必须是从人心入手,如果人心能够向善,能够自我约束,这人自然会存天理。陆九渊解释宇宙两字,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我们想到宇宙的时候,用心来形容,宇宙跟我们有无关系都只是与我们的心有关,万物具备于我心。陆九渊首先提出了心学,这在朱熹时代已经开心学之先河,可惜没有成功。
㈣ 王阳明心学之根基
对陆九渊而言,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的思想还没有跃出儒家之外,还没有跃出孔子之外,儒学认为佛家、道家都是旁门左道。王阳明为什么能完善发展心学?因为王阳明有三学之根,
即儒释道。从唐朝之后中国的学问只谈儒家不谈佛学,就不全面,因为佛家虽是进口学问,但同儒家结合得很紧密。王阳明的思想严格遵循孔孟以来的正统原儒,在此基础之上又融汇佛家,还有道家,甚至有兵家。所以王阳明以自己三学的基础创立了真正的心学。我认为,理学让人从明理角度考虑去恶存善,而心学是让人认识自己的内心,自觉地向善除恶,这是我给理学和心学的区分界线。
王阳明对佛学认识很深,禅宗的认识抓住了根本,王阳明有一句话叫明心见性。禅宗如果学好是思辨之学,可以超越本身的思维。王阳明有句话:“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王阳明所提倡的心学,不是单纯的儒学,而是儒学与禅宗水乳交融的产物。
㈤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个是知行合一;还有一个就是良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心学”理论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观念,他认为有且只有“良知”是人之本性,人如果有良知,就可以判断善恶是非,向善去恶。
一个人有了“良知”,再“知行合一”,我认为就接触到王阳明心学的门槛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为人上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儒家讲 “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内里完善自己,达到正气凛然、不怒自威的仪表气度。作为一个领导没有威严,没有让人有望而却步的气度,那就是“内圣”没有修为好,其原因
就在于对自己的“良知”和“知行合一”没有一个很好的体会。
四、心学之思辨
㈠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大文案,他当时对荣辱得失已有深刻的认识,但对生死还没有悟透,为了更好地参悟生死之道,他命人以石制棺,坐在棺上悟道六七日后,突然超脱意念,达到顿悟境界,他总结凡事欲深究就要跳出“事”之外。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如果知道“圣人之道,我心自足”,在极度入静状态中就会找到“良知”。
释迦摩尼说过,众人皆同,只是众生被尘土蒙蔽,而他拭掉了尘土而已。禅宗有一个关于六祖惠能和神秀的著名故事,五祖弘忍让其写偈子以展示修行所悟,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意思是把我们身体修炼成世上最干净的菩提树,把心修成像镜子一样明净,每天擦拭,不惹尘埃。六祖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比可以看出,六祖是大悟、是顿悟,他的境界是通过一生一世的践修所得,所以才能写出上述偈子。因此,没有践修的基础,就不能理解六祖的顿悟,就像我们没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生的学习过程,就不能理解更高层次的学问。
再举个例子,我六叔陈寅恪,他精通14门外语,有100万字著作传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第一学者。他出国留学18年,没拿一张文凭、一个学位。后来清华大学要成立国学院,需要组成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