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诗剧往往是完美的艺术品,它们不仅达到两千行左右这一精练的标准,而且诗句优美。《熙德》获得了“像《熙德》一样美”的赞誉,这句颂词不仅指剧本的内容而言,而且还指它的语言美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高乃依的语言具有雄辩遒劲的阳刚之美,代表了古典主义的崇高风格,他的诗句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遒劲有力的气势。拉辛的语言则具有柔情缱绻、细腻动人之美,代表了古典主义的优雅风韵。他开创了一种独到的描写心理的诗歌语言。古典主义文学对民族语言的规范化起到良好的作用。第四、人物塑造类型化。布瓦洛要求“凡是英雄都应该保持其本性”。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他们把人的本质看作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抽象的属性,而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物的性格塑造成凝固不变的嗜癖,忽略环境对人物产生的影响。 [1]
第四、局限性。古典主义文学发展到后期,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引发了一场“古今之争”,这是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起的一次挑战。沙尔·贝洛(1628—1703)等人认为今人应该胜过古人,他们从文学需要发展的观点出发,要求变革和摆脱桎梏。布瓦洛充当了维护古典主义原则的角色。这场争论到19世纪才得出结论。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弗朗索瓦·德·马莱布是古典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他要求语言准确、明晰、和谐、庄重。他反对七星诗社丰富语言的方法,不主张运用古字、复合字、技术用语等等,要让语言“纯洁”化。其次,在诗歌创作上,他也反对七星诗社所主张的跨行、元音重复。他用韵严格,规定了诗节的长短,表达倾向于冷漠,认为诗歌要说理。他的创作少而精,《劝慰杜佩里埃先生》以劝告失去女儿的友人要节哀为内容,说理透彻而委婉,富有理性精神,格律严整,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领导者,虽然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意大利度过,他的风格深深影响了包括塞尚和安格尔在内的众多后代法国画家。 普桑的艺术生涯几乎是在意大利度过的,他的一生有过欢乐,也有过绝望,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里,他始终是理性的。普桑的理想是崇高的,但和严酷的现实是矛盾的,他虽然未能直接用艺术去揭示社会矛盾,而是采用寓意和曲折的古典艺术表现去谴责一切非理性和丑恶现象,决定了他艺术的积极意义,但毕竟是远离祖国的现实,他的艺术创作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他的艺术对后代的法国画家产生巨大的影响,塞尚就说过:“每次我从普桑那儿回来,我便更了解我是谁。”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画幅通常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构图的完美,人物造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他的画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窥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
如果说法兰西民族绘画形成于17世纪,那么普桑可谓“法兰西绘画之父”。
《阿尔卡迪亚的牧人》是一幅寓意深刻的名作。“阿尔卡迪亚”是希腊传说中的幸福乐土。作品描写了阳光渗透晨曦的片宁静旷野,三个头戴花冠、手持牧杖的牧羊人在一块墓碑前辨认着铭文。其中一个跪在地上用手指着碑文:“我曾住在阿尔卡迪亚”,另一个
牧羊人侧身向一旁站立的宛如古希腊雕像模样的妇人询问。他们似乎在探索“生”与“死”的问题。而这位似神非神的妇人,将手放在牧羊人的肩上,仿佛隐约地告诉人类,即使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也并非永恒。这幅史诗般的作品,构图简洁,构思耐人寻味。
尼古拉普桑是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奠基人。他的艺术创作取材于圣经、神话、历史、
文学等各方面。在艺术风格上,他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偏重理性、结构、秩序;以古典主义为楷模,追求和谐庄严、崇高。这些原则奠定了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基础,同时也影响着近代绘画的发展。塞尚曾说过,“每次我从普桑那儿回来,我便更了解我是谁。”由此可见普桑的艺术成就对后人的影响。
六、 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艺术是18世纪产生于法国、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盛行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因而又称作“路易十五式”,该艺术形式具有轻快、精致、细腻、繁复等特点。相较于前期的巴洛克与后期的新古典主义,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社会享乐、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此外,此派画家受到当时外来文化的启发,在创作中添加不少富有异国风情的元素。洛可可的总体特征为轻快、华丽、精致、细腻、繁琐、纤弱、柔和,追求轻盈纤细的秀雅美,纤弱娇媚,纷繁琐细,精致典雅,甜腻温柔,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其工艺、结构和线条具有婉转、柔和的特点,其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以回旋曲折的贝壳形曲线和精细纤巧的雕刻为主,造型的基调是凸曲线,常用S形弯角形式。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娇艳明快,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
绘画特点:1、绘画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写全裸或者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配以秀美的自然景色或精美的人文景观。
2、画家喜欢选用清单鲜明的颜色和精致的曲线构图,喜欢用基路伯小天使和爱情神话等来点缀画作,使得画面变得优美而又神秘。
3、洛可可的风格细致地表现在人像画中,画中人物不再是神灵、骑士或者圣人,而是宫廷的朝臣和贵族等等,颜色细致淡雅,人物纤细,部分画作显现出当时的美学开始脱离宗教和国家等倾向,逐渐摆脱端庄神圣、古板沉闷的气息,开始表现贵族男女游山玩水的田园诗式的风情。
代表画家:华多 布歇 弗拉戈纳尔
让-安东尼·华多(Jean-Antoine Watteau,1684—1721) 是法国18世纪洛可可时期最重要的也最有影响力的一位画家。他画了大量带有喜剧色彩的作品,而且还发明了一种浓郁的富有哲理的爱,而且都有背景相衬托。
西苔岛,是希腊神话中爱情与诗神游乐的美丽岛屿,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之地。华多尽情描绘贵族男女准备出发去那里访问的情景。既然那是个行乐的天地,画家就以蔚蓝色大海为背景,远望烟波浩渺,使人展开渴求这种环境的幻想翅膀。
画中描写三姐妹各自带着自己的恋人准备乘船向西苔岛,寻求天堂胜景和永恒之爱的情景。画家把人物分成几组,近景处是三姐妹及恋人,他们成双成对准备随已经动身的情侣们同行。画家精心构思这一情节由最前面坐着的男女开始把观众的视线逐渐引向正在起身,起步缓行而后到违规而去的一队情侣,整幅画面形成了一个流动的时间曲线,造成活动的人物与安谧寂静的风景之间的对比。
这里的构图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幻景,所绘的大自然也充满诗意。金色的霞光普照大地,这些贵族情侣在等待依次登上缀满鲜花的彩船,他们是那样迫不及待,有的早在相互搂抱,有的忙着挤上去。灿烂的阳光清楚地显现出这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男女的调情动作,尽管这些人物在整幅画上的比例较小。远处待发的船帆,更点醒了这幅画的主题。
华多这幅画创作完毕后,交皇家绘画雕刻学院,皇家学院授予他会员的荣誉。这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和心理要求,受到上流社会的赞誉,华多也因此博得\风流画家\的雅号。
由于这一幅《舟发西苔岛》画得很成功,华多于1717年8月28日被法兰西艺术院接纳为院士,从此,声望日隆。求画的人使他应接不暇,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他仍勤奋作画。大约在1716年初,他总算有了一幢西鲁瓦为他提供的单独小房,可以安心于自己的绘事了。 此画属于1717年完成的一幅,尺寸为129×194厘米,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舟发西苔岛》是法国画家让·安东尼·华多于171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画中题材是取自当时的一个歌剧,描写一群贵族男女,梦寐以求地幻想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爱情乐园。
弗朗索瓦·布歇 在他62岁时,他的声望日隆直至巅峰,当上了美术院院长、皇家首席画师。布歇在西方美术史上是位有争议的画家,他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文艺批评家狄德罗曾极其尖锐地抨击布歇的艺术,他说:“对这个人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的作品中趣味、色彩、构图、人物性格、表现力和线描的堕落紧紧伴随着他人品的堕落。你要这位艺术家在画布上表现什么呢?表现他的想象?可是一个成天与最低等的妓女厮混的人又能想象出什么东西来呢? 他笔下的牧羊女的韵致是法瓦尔太太在《萝丝与科拉》中的韵致;他的女神的韵致是从黛桑(均是法国名妓、舞女)那里借来的。”
狄德罗的批评十分尖刻,因为他是站在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高度,将布歇看成是腐朽的路易十五王朝的宠儿,并且认为他的艺术对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狄德罗说得很清楚:“布歇所表现的优美雅致、风流倜傥、诱人的媚态和高雅的趣味,它的才华,它的丰姿,照人的光彩,浓妆艳抹的肉体,还有荒淫放荡的行为俘虏了那些纨绔子弟、风流女人、青少年、上层社会人士以及那伙对真正高雅的趣味、真实感、正确的思想和艺术的严肃性一窍不通的人。”狄德罗的过激评论是基于对当时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和艺术的深恶痛绝,但我们应公正地评价布歇的艺术。
俄国普列汉诺夫说:“优雅的性感就是他的缪斯,它渗透了布歇的一切作品。”法国绘画史对他的评价是:“人们对布歇的作品不屑一顾,这可能是因为在他之前有华托,在他之
后有弗拉戈纳尔,并且显然他没有前者的深刻,又没有后者的才智和强烈的欢乐气息。可是,他是这条链子上承上启下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他作为色彩家和表现光的画家,位于最伟大的大师之列”。
《躺在沙发上的奥达丽斯克》是1752年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创作的一幅油画。布歇以惯用的手法,描绘了躺在沙发上的奥达丽斯克的裸体,丰满健美、曲线柔和、饱满流畅、造型严谨、色彩丰富,极富艺术感染力。但是,这件作品有着画家布歇一向的通病--娇艳与刺激。
《蓬巴杜夫人》是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 1756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弗朗梭瓦·布歇的\艺术保护人\,除了路易十五这位至高无上的帝王外,就是那位左右宫廷艺术趣味的侯爵夫人蓬巴杜了。历史上人们对蓬巴杜夫人的评价不尽一致。借用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对她的评语是:\她灵魂正直,心地公平,如此名姬,实为旷世罕见。\至于她在法国文化艺术上的作用,那实在太重要了。蓬巴杜夫人本名珍妮·安东尼特·波颂,自从24岁时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后,便担当起艺术女神的角色,成为洛可可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在她的庇护下,画家瓦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创作出大量代表洛可可艺术最高成就的传世之作,不仅如此,他们的创作还涉及了室内装饰、家具、陶瓷器皿、金银首饰、壁纸、壁毯甚至拖鞋,洛可可风尚经过蓬巴杜夫人的肆意挥洒,终于在整个欧洲的天空弥漫开来。
《秋千》弗拉戈纳尔画秋千,这幅木板油画创作于1766 年,是弗拉戈纳尔最著名的代表作。作品描绘的是一对贵族夫妇在茂密的丛林中游玩戏耍。年轻的贵妇人正在荡秋千,眼光中充满挑逗,她故意把鞋踢进树林中,其夫被引得四处忙乱地寻找,她反而恣情大笑。作品趣味虽然轻佻俗艳,却很符合当时贵族的口味,无论题材与形式,都体现了典型的洛可可风格
们已知道布歇是蓬巴杜夫人宠信的画家,他的艺术自然也反映着蓬巴杜夫人时期的特征;弗拉戈纳尔(1732.4~1806.8)的作品,则可以说是杜·巴莉夫人时期的艺术代表,尽管他在巴结这位夫人时未能凑上趣。他擅长在妩媚的人物和华丽的服装上大显身手,在讨好女人方面很有功夫。最擅长描绘有关爱情或者偷情情节的肖像画,画面上常常是红花绿叶、流光溢彩,人物浓妆淡抹,极尽浓艳奢靡之能事。作品极富变化,大胆的情节、飞舞的笔触与传统手法大相径庭。比如在画中常常用东方的水彩、墨水渲染等多种手法来作画,使画面极富表现力。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他在捕捉人物欢愉的细节以及描绘人物寻欢作乐的场面上,确实很有才华。《秋千》一画描绘的是浮华贵族少年藏在树丛里偷看小姐荡秋千的场景:这时秋千上的小姐一只高跟鞋不慎脱落并甩了出来,这位浪荡公子准备伸手去接。尽管画得十分细致,比如,花园的景色与树丛画得很美,画意的格调却极其低俗。
这幅画代表了当时贵族的艺术趣味。以调情为内容,在弗拉戈纳尔的全部作品中占有一定优势,而且无论从内容与形式上看,比起他的老师布歇来,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诚然,弗拉戈纳尔的进步的艺术思想与颓废的贵族趣味是并存着的。后者在为显贵们订购而作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