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甲自交的后代中,性状分离比为3∶1 D.乙的染色体无基因缺失,表现型正常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个体甲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会影响表现型,A错误;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四分体异常,呈“十字形”,B正确;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不育的,故其后代一般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表现型会出现异常,D错误。
答案? B 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辨析 (1)染色体易位与交叉互换 项目 染色体易位 交叉互换 图解 发生于非同位置 区别 原理 观察 源染色体之间 染色体结构变异 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基因重组 发生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 (2)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判断 考能
3 ? 染色体组及生物倍性的界定
4.下列是对a~h所示的生物体细胞图中各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h图,该个体是单倍体 B.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g、e图,该个体是二倍体
C.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a、b图,但该个体未必是三倍体 D.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f、c图,该个体一定是四倍体
解析? 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由此,我们可知:a、b图含有三个染色体组,c、h图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g图含有一个染色体组,e、f图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确认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必须先看发育起点——若由配子发育而来,无论含几个染色体组均属于单倍体,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有几个染色体组即几倍体。
答案? C 单倍体与多倍体的三个易误点 (1)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并非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因为大部分的生物是二倍体,所以有时认为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但是由多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不止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的操作对象不同:两种育种方式都出现了染色体加倍情况。单倍体育种操作对象是单倍体幼苗,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植株是纯合子;多倍体育种的操作对象是正常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单倍体并非都不育:由二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单倍体,表现为高度不育;多倍体的配子若含有偶数个染色体组,则由其发育成的单倍体含有同源染色体及等位基因,可育并能产生后代。 考能
4 ? 育种方法的比较
5.(2019年深圳诊断)下面①~④列举了四种育种方法,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第①种方法一般从F2开始选种,因为从F2开始出现新的性状组合
B.在第②种方法中,若F1中n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单倍体幼苗有3n种类型 C.第③种育种方法的作用机理是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 D.第④种方法中卫星搭载的种子应当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解析? ①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F2因性状分离出现重组性状,所以一般从F2开始选种;②是单倍体育种,若F1中n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非等位基因之间将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产生的配子有2n种,单倍体幼苗有2n种类型;③是多倍体育种,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不能正常分裂,从而使细胞中染色体数加倍;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因细胞分裂旺盛,容易诱导基因突变,可作为诱变育种的材料。
答案? B
6.(2019年肃宁一模)现有①高产感病,②低产抗病,③高产晚熟三个小麦品种,为满足栽培需求,欲培育三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下列育种方法可行的是( )。 A.利用①③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
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 C.b的培育可采用杂交育种或诱变育种方法 D.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中获得c
解析? 利用①②品种间杂交,并让产生的后代自交,从子二代中筛选获得a,A错误;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可获得多倍体,仍然是高产晚熟,不可能获得b,B错误;因为品种①②③中无早熟性状,故b的培育不能用杂交育种,C错误;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高产品种细胞内,经组织培养可获得c高产抗旱品种,D正确。
答案? D
考能
5 ? 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7.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B.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有性生殖的出现有利于实现基因重组,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D.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解析?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发生进化不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
答案? B
8.(2019年辽源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使用一种杀虫剂,药效下降,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马和驴交配,产下不育的“骡子”,说明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 C.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的结果
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蠖演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蠖
解析? 杀虫剂对害虫起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存活下来并产生后代,使害虫群体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逐渐增多,杀虫剂药效下降,A错误;生殖隔离指物种间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下可育后代,“骡子”不育,说明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但没有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灰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D错误。
答案? B
进化部分必考必背考点 (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3)生殖隔离一旦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但基因频率改变,并不一定产生新物种。 考能
6 ? 随机交配与自交条件下的基因频率计算
9.(2019年沙市冲刺)某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Aa占60%。若该种群非常大,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和突变,则( )。
A.自交若干代,从子一代开始统计,每代A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自交若干代,从子一代开始统计,每代AA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C.随机交配若干代,从子一代开始统计,每代A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随机交配若干代,从子一代开始统计,每代AA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解析? 该种群自交后代中,每代的基因频率都不会发生改变,A错误;自交若干代,纯合子不分离,杂合子后代则同时形成等量的AA、aa,因此A基因频率不变,但AA比例不断增加,B正确;随机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每代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C、D均错误。
答案? B
10.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Aa基因型的频率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 )。
A.1/5 B.1/4 C.3/7 D.11/21
解析? 由题意可得出,A的基因频率=60%,a的基因频率=40%,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60%×60%=36%,Aa的基因型频率=2×40%×60%=48%,aa个体致死,因此AA基因型的个体占36%/(36%+48%)=3/7。
答案? C
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变化规律 (1)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 (2)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考能
7 ?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
11.(2019年南京一模)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新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
B.生物进化的结果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解析? 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生殖隔
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生物进化的结果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答案? B 12.(2019年南京二模)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B.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形成的三倍体西瓜是新物种 C.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三倍体西瓜不可育,不属于新物种,B错误;环境可以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与进化地位的高等与否没有直接关系,要看环境如何选择,D正确。
答案? B
A组 基础过关
1.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甲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细胞乙、丙、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乙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乙细胞的子细胞含有四个染色体组,丙细胞连续分裂后的子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C.丙细胞正在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丁细胞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异常联会 D.一个丙细胞能产生四种基因型不同的精子,丁细胞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精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