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根
[lú gēn]
中药名,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目 录
1植物形态 2药材概述 3药品简述 4芦根的作用 5临床应用 6化学成份 7功效与作用 7.1 芦根的功效 7.2 芦根的作用 7.3 芦根用药禁忌 8药理作用 9中药鉴别测定 10古籍摘要 11民间传说 12应用配伍 13常用配方 14人工栽培
1植物形态
芦根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状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每节上具芽。茎高2~5米,节下通常具白粉。叶2列式排列,具叶鞘;叶鞘抱茎无毛或具细毛;叶灰绿色或蓝绿色,较宽,线状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厘米,粗糙,先端渐尖;叶舌长1~2毫米,成一轮毛状。圆锥花序大形,顶生,直立,有时稍弯曲,长15~25厘米,有时或更长;小穗长9~12毫米,暗紫色或褐紫色,稀淡黄色;颖披针形,内颖比外颖长约1倍;第1花通常为雄性,其外稃长8~15毫米,内稃长3~4毫米,脊上粗糙;第2外稃长9~16毫米,先端长渐尖,基盘具长6~12毫米之柔毛两性花具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至长圆形,与内外稃分离。花期9~10月。
2药材概述
5
芦根
芦根始载于《别录》,列为下品。《新修本草》曰:“生下湿地。茎叶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采根,日干用之。”《本草图经》谓:“芦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都似竹而叶抱茎生,无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节疏。”上述记载及《本草图经》附图,均与本品相符。 鲜芦根
活水芦根。呈长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约1.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先端尖形似竹笋,绿色或黄绿色。全体有节,节间长10~17厘米,节上有残留的须根及芽痕。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横切面黄白色,中空,周壁厚约1.5毫米,可见排列成环的细孔,外皮疏松,可以剥离。气无,味甘。 干芦根
呈压扁的长圆柱形。表面有光泽,黄白色,节部较硬,显红黄色,节间有纵皱纹。质轻而柔韧,不易折断,气无,味微甘。均以条粗壮、黄白色、有光泽、无须根、质嫩者为佳。
3药品简述
[1]药名:芦根。
芦根
拼音:Lú Gēn。
英文名:Reed Rhizome。
别 名:芦茅根、苇根、芦头、芦柴根、芦菇根、顺江龙、水蓈蔃、芦通、苇子根、芦芽
根、甜梗子。 类 别:清热泻火药。
基 源:本品为单子叶植物禾本科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性 味:甘,寒。
归 经:归肺经、胃经。
功 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主 治: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60~120克);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煎汤
洗。
生态环境:生长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
芦根
资源分布: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和储藏:本品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 鲜芦根
《医宗说约》:捣汁用。现行,取鲜品,除去残茎、膜质状叶片、须根及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段或捣汁。 芦根
《雷公炮炙论》:采得后去节须并上赤黄了,细锉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须根,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鲜芦根埋入湿沙中,防干。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
肺痈吐脓,热淋涩痛。[2]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克;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4芦根的作用
[3]芦根
治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芦根入肺经善清透肺热, 芦根治热病烦渴:芦根性味甘寒,
芦根治热淋涩痛:芦根功能清热利尿,可用治热淋涩痛,小便短赤,常配白茅根、车前
子等用。
芦根治胃热呕哕:芦根能清胃热而止呕逆,可用鲜品配青竹如、生姜等煎服,如芦根饮
子(《千金方》);也可单用煎浓汁频饮(《肘后方》)。
1、芦根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
盏,去滓,不计时,温服。(《金匮玉函方》) 2、芦根治百日咳,咯血:(芦根)30g,卷柏6g,木蝴蝶6g,牛皮冻7.5g。水煎服。(《湖
南药物志》) 3、芦根治牙龈出血:(芦根)水煎,代茶饮。(《湖南药物志》)
4、芦根治胃气痛吐酸水:芦根15g,香樟根9g。煨水服,一日2次。(《贵州草药》) 5、芦根治妊娠呕吐不食,兼吐痰水:生芦根十分,橘皮四分,生姜六分,槟榔二分。
以水二升,煎取七合,空腹热服。(《经效产宝》) 6、治肺痈吐血:鲜芦根1000g,炖猪心肺服。(《重庆草药》) 7、芦根治咽喉肿痛:鲜芦苇根,捣绞汁,调蜜服。(《泉州本草》)
5临床应用
1.热病烦渴。本品性味甘寒,既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又能生津止渴、除烦,故可用治
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者,
芦根
用煎浓汁频饮(《肘后方》)。 常配麦门冬、天花粉等药用;或以其鲜汁配麦冬汁、梨汁、荸荠汁、藕汁服,如五汁饮(《温病条辨》)。
2.胃热呕哕。本品能清胃热而止呕逆,可用鲜品配青竹如、生姜等煎服,如芦根饮子 (《千金方》);也可单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本品入肺经善清透肺热,用治肺热咳嗽,常配黄芩、浙贝母、
瓜蒌等药用。若治风热咳嗽,可配桑叶、菊花、苦杏仁等药用,如桑菊饮(《温病条辨》)。若治肺痈吐脓,则多配薏苡仁、冬瓜仁等用,如苇茎汤(《千金方》)。
4.热淋涩痛。本品功能清热利尿,可用治热淋涩痛,小便短赤,常配白茅根、车前子
等用。
6化学成份
芦根
根茎含多量的维生素B1、B2、C以及蛋白质5%,脂肪1%,碳水化合物51%,天冬酰胺0.1%。又含氨基酸,脂肪酸,甾醇,生育酚,多元酚如咖啡酸和龙胆酸。还含2,5-二甲氧基-对-苯醌,对-羟基苯甲醛,丁香醛,松柏醛,香草酸,阿魏酸,对-香豆酸及二氧杂环已烷木质素。后者的氧化降解产物为苯丙烷的愈创木酚基,丁香酚基和4-羟基苯基的衍生物。另含薏苡素,小麦黄素,β-香树脂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寒酮和由阿拉伯糖,木糖和葡萄糖按摩尔比10:19:94所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0000的多糖。又含游离的脯氨酸和三甲铵乙内酯类化合物。
7功效与作用 芦根的功效
[1]芦根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别名芦茅根、苇根、芦头、芦柴根、
芦菇根、顺江龙、水蓈蔃、芦通、苇子根、芦芽根、甜梗子。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1、芦根清中兼透风热,治风热咳嗽可用,常配桑叶、菊花、桔梗等药,以疏风清
热,宣肺止咳,方如《温病条辨》桑菊饮。
2、芦根用于热病烦渴。芦根甘寒,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渴,治热病伤津,烦躁
口渴,常配生石膏、麦门冬、天花粉等药,以增强药力。
3、鲜用药力更强,可治热盛津伤较重,证见口燥烦渴,吐白沫粘滞不快者,常配
荸荠汁、梨汁、麦冬汁等,方如《温病条辨》五汁饮。
4、芦根用于热淋涩痛。芦根清热利尿而通淋,治热淋,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
等药,以清利湿热、通淋止痛;治血淋,当配白茅根、小蓟、苎麻根等,以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5、小儿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可以芦根配薄荷、蝉衣,疏风清热,宣毒透疹。
6、芦根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芦根清泄肺热,兼能利尿,可导热毒从小便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