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生1:我非常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因为在课文中,晏子和楚王的对话,晏子都是在讽刺楚国。如果你是那国家的人,别人讽刺你,大家都会感到不高兴。这样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我觉得晏子虽然口才非常好,但他这样对别的国家的人说话。虽然表现出了自己的智慧,但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生2:晏子本来叫晏婴,人们尊敬他才叫晏子。大家想一想,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国人应该尊敬齐国的使者,但楚国的人屡屡侵犯晏子,晏子说的话,表面看起来是有情有理,但都是在讽刺楚王,有句话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楚王是明着侮辱晏子,而晏子的语言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其实绵里藏针。他并没有明着跟楚王对着干,我认为他这点是非常伟大的。
师:那你的观点是赞成还是不赞成呢?
生:不赞成。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声音?
生:我也不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因为是楚王首先不尊重晏子,从文章可以看出,先是让他钻狗洞,又说他们国家没有人,所以晏子也没有必要尊重楚王。再说,晏子也没有明着针对楚国。所以我不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生:我觉得我是说不清,楚王先是侮辱晏子,但是两国应该保持友好的关系,我认为楚王没有必要采用这样的方式,两方都在逞口舌之能。
师:其实呀,这没有正确的观点,只有自己的思考。感谢这位外交官,和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触及到了我们的思维,我想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地去思考,如果依照他的话,逞口舌之能,仅仅停留在他运用语言的方法,夸张、类比、比喻,这些语言的技巧上,难免也有这样语言游戏的感觉,还有同学们所说的那样,面对那样的情况,他就必须这样。这就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究竟他的背后还藏着什么力量,才能真正让我们感觉到这两千五百多年的故事到底为什么到现在还这么脍炙人口,人们说这晏子真正赢得了尊重。我觉得回过头来,透过这些语言的形式,我们再走进晏子说的这些话语,再研究研究晏子的智慧,究竟藏在哪儿?好不好?我们再一起研究研究。(看大屏幕。)注意看,晏子是在怎么说的这句话?
生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师:注意,晏子是怎么说的?
生:是“看了看”。
师:是“看了看”说的,我把这“看了看”去掉,晏子是怎么想的才会说这样的话?
6
生:晏子心里想:楚王怎么这样啊,接待我居然让我钻狗洞,楚王怎么这样啊?太不象话了。
师:还有没有谁有不同的想法?晏子还会怎么想?
生:晏子会想:楚王让我钻狗洞,这不分明骂我是狗吗?我千里迢迢到这里,叫我钻狗洞,分明就是骂我们国家的人是狗啊。楚王这样侮辱他,于是他就说了这些话进行反驳。
师:你刚才用了个词,叫“千里迢迢”,其实在当时,还谈不上“千里迢迢”,看来你也会用夸张,谢谢这位同学。在这篇课文里,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再思考一下,为什么晏子是“想了想说”,而不是“看了看说”?这是为什么呢?
生:晏子看了看,就说明晏子的思维敏捷,如果想想了说,那需要一些时间,而看了看就说,说明晏子非常有智慧,他想也不用想,就知道下面该怎么说了。
师:这晏子想也不用想,一看,就计上心头,说出下面的话——读
生读:“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还有呢,请同学们拿出补充教材,看《胯下受辱》,读了吗?
生:读了。
师:这个人和晏子一样,都是受辱,这个韩信被一个无赖诋毁,要他钻这个无赖的胯下,所以我们这题目叫《胯下受辱》。面对这个无赖的要求,韩信是怎么做的?
生:韩信像是没有听到那无赖的话似的,继续向前走。
师:当无赖必须要他钻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生:韩信默默地注视他好一会儿,虽然感到很难堪,最后还是忍气吞声地伏下身子,从那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韩信注视他好一会儿最后才钻了过去。那么,注视的意思也是看,那么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看了看”是时间很短的,而“注视”要看好一会儿,韩信注视是在思考,他最终的结果是选择钻过胯下。
师:而晏子呢?
生:而晏子没有钻狗洞。
7
师: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其实,胯下受辱的经历恰恰表现了韩信的大智若愚和非凡的气度。少年时这一特殊的经历锻炼了韩信百折不挠、虚怀若谷的性格,而这一性格成了他日后成为杰出将领的潜在条件。
(请一生站起来)孩子,你现在多高?
生:一米五几。
师:书上说晏子身高5尺,古代,一尺8寸,估算一下,晏子有一米几?
生:有一米四几。
师:对,还可以说成一米四左右,还没有他高呢。晏子可是一个成人,他还是个孩子啊。这晏子一看楚王这样对他,肯定会想:你就是看我长这样才故意让我钻狗洞啊。如果晏子就像韩信那样,能不能忍辱负重去把狗洞钻。有没有可能?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人的身份不同,晏子是作为一个外交官,他身份是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如果他真的钻过去,楚王就会认为齐国人非常懦弱,可以侵犯。
师:掌声——你看看,就这样一个“看看”,晏子发现,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侮辱,那是对我国家的侮辱。所以有可能我在心态上也像韩信一样,但对于这种情况晏子是不可能只考虑自己的身份和尊严,最重要的是我代表的是齐国,所以这个“看了看”,你可以看出晏子的什么?
生:我看出了晏子的爱国精神。 师:“看了看”这体现了什么?
生:冷静。
师:你说得太好了,孩子。如韩信一样冷静,但又与韩信不同,他必须要这样,还能看出晏子什么?
生:为了国家的尊严,不顾个人生死。
师:非常有胆识。还能换个词——
8
生:叫有勇气。
师:还理直气壮。你看,就是这个“看了看”,我们忽然发现,刚才你说的“冷静”,那是睿智的标志;“勇气”那是获得胜利的前提。就是这个“看了看”,让我们看到小个子晏子背后藏着的是大智慧。就是这个“看了看”,让我们看见晏子的发言和表现那是超越了他的脾气,超越了他的性格,是真正的智者。所以从这“看了看”之后他说的这句话,我们才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和底气。不信,你读读看—— 生:(放开声音,自己读自己的)“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咱们就在这“看了看”里读出了这些门道。那么,晏子说的那么多话呀,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晏子的那些话是怎么说的?你一边读,一边划,抓住那些关键的地方,体会体会,同桌之间交流交流,一会儿,我们再请你讲讲这些话,你又有什么样的发现?
生进行自由讨论。
窦桂梅执教《晏子使楚》课堂实录(下)
师:其实我走了好几桌,我都能听见同学们的读书声和同学们的发现,你们真了不起,会读书啊,谁来谈谈,想说哪就哪,两位同学想说了,三名、四名、五名!越来越多了!好!请你来说说! 生:“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可是晏子这个小个子却面不改色,冷静严肃地说,从这“严肃”可以看出??
师:注意听,跟着她读一读。
生:严肃。
师:她真会读书。晏子严肃地说,我们听她讲,晏子怎么个严肃。
生:他严肃地说,就可以让我们感觉到晏子说的是真话,而不是开玩笑、胡说八道,这样就可以让楚王相信他,齐国真是住满了人。“严肃”体现出晏子的冷静。
师:掌声!讲得挺好的,既然她谈到了第二个故事,因为第二个故事中晏子不只说了一次,还说了两次,对吧,我们围绕这个故事继续聊聊!你还有哪些发现?请讲。
生:从晏子说的“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这句话之后,听到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如果我是晏子我肯定会噎的,但是晏子他既有话应对,而且讽刺了楚国,还说他们是下等的国家。
9
师:还是那句话,晏子哦,要是换了别人,肯定噎了,可是晏子还是怎么说的?
生:拱了拱手。
师:刚才哪个桌讨论到这个拱了拱手的?谁来补充这点?是你吧!说吧! 生:古代向人拱了拱手,是非常有礼貌的,晏子虽然说这话是讽刺楚王,但他还是不失礼节,说明晏子讲话不卑不亢,不紧不慢。
师:掌声,刚才这个同学给你的启发,楚王一次次地发话,晏子却不慌不忙,我还要琢磨琢磨拱拱手,这句话里还有个“敝国有个规矩”,不光我讲规矩,我国也有规矩,规圆矩方!还有,这句话说完还有哪!
生:说着他故意笑了笑。
师:我把这句话打出来,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故意笑了笑。
师:还请你。晏子不但装着为难的样子,拱了拱手,还故意笑了笑,他笑什么?
生:这话让楚王上也不得下也不得,如果说晏子不好吧,说明自己国家也不好,如果说晏子好吧,自己就前后矛盾。所以晏子笑里藏刀故意笑了笑,让楚王左右为难。 师:行!你先把这刀放着,等会我们再研究这刀啊藏的究竟是什么?好,你说。晏子笑什么?
生:从中还能看出一点,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的人去,我最不中用,晏子身材矮小,可能言善辩、有胆有识,如果他最不中用,那齐国比他好的人才就不计其数了。
师:所以晏子——
生:故意笑了笑。
师:故意笑了笑,正如你刚才给我的启发,给大家的启发——
生:我最不中用。
师:所以他故意笑了笑,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国家人才多得去哪,刚才不是用了那么多成语吗?那叫——
生: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继蹱。
师:我这人才国家多了,我们现在看电视,你比如洗发膏,海飞丝、飘柔阿,那个女形象代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