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着无限的因素,有限事物可以无限的分割,有限事物的形态转化也是无限的。有限和无限的这种矛盾消灭了,那就是无限性的终结.杜林是个十足的形而上学者,他所谓的“没有矛盾的无限性”,即脱离有限的单纯的无限,实际上是对时空无限性的否定。
(2)论述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批判杜林割裂时间、空间与物质相统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杜林认为,在时间开始以前,世界处在“自身等同”即“绝对不变的状态”。这是一种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联系的形而上学谬论,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第56页)即物质的运动,无论是显著的变化状态,还是相对的静止状态,总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因此,设想投有时间、空间的物质存在,和设想没有运动变化的物质存在,同样都是十分荒唐的。
最后,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荒谬的狡辩。
杜林从时间有开端的形而上学观点出发,臆造出“世界原始状态”,是“自身等同”的不变状态,这就使他陷入了无法克服的混乱。如何使世界从不动过渡到动,从无时间进入有时间呢?他除了求助于上帝的“第一次推动”以外,别无办法。
六、自然哲学。天体演化学,物理学、化学
第六章主要是批判杜林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把运动只归结为机械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深刻地论述了辩证唯物土义的运动观。
〔1)批判杜林的所谓“宇宙介质状态”的形而上学观点,并阐述康德星云假说的进步意义。 杜林从形而上学世界观出发,臆造了一种神秘莫测的“宇宙介质状态”,并对康德的星云假说采取了极其轻蔑的态度,攻击康梅的星云假说中没有说明星云状态中存在着的力学体系,因而不能“成为严肃推动的出发点”杜林借贬低否定赓声的星云说来为他的“宇宙介质状态”的形而上学世界观作辩护。
恩格斯指出:“康德关于目前的所有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钠最大进步”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第62页〕比起康德的假说来,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是一个历史的倒退。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提出“运动是物质存在形式的原理”、批判杜林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并把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关于“物质自身等同状态”的谬沦,深刻地论述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杜林用来表示宇宙原始状态的所谓“物质和机械力的统一”是企图盗用黑格尔的“自在”与“自为”范畴来为自己的哲学效劳。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神秘的胡话。恩格斯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第65页)宇宙间的一切物体在每一瞬间,总是处在这种或那种运动形式之中,或者同时处在几种运动形式中。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体的任何静止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第65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的运动和物质本身一样,也是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的,运动只能转移,而水远不会消失。
恩格斯指出.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运动的基本形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等形式。而杜林把一切运动都简单地归结为机械运动,而又把相对的机械平衡想象为绝对静止,然后又把这种绝对静止搬到了整个宇宙。这就是杜林割裂运动和物质的联系的认识根酒。
(3)论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批判杜林的绝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明确提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第65页)世界上的一切物体,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物体的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是相对的。静止本身只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第68页)但是,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显现和计量。个别物体的任何个别运动,总是因空间条件的限制倾向于相对静止即平衡,而总的运动又破坏这种平衡。因此,“出现静止和平衡,这是有限制的运动结果,不言而喻,这种运动可以用自己的结果来计量,在自己的结果中表现出来,并宜通过某种形式从自己的结果中重新得出来”(第68页)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动是一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的两种状态,它们是对立的统一。杜林不懂得这种辩证关系,把静止和运动绝对的对立起来,并把相对的静止夸大为绝对,从而陷入形而上学的。
七、八、自然哲学。有机界
在这两章中,恩格斯围绕生物学中关于生物进化及生命的本质问题,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目的论和形而上学观点,科学地评价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维护了达尔文学说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发展观,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成果,提出了生命的科学定义,揭示了生命运动的本质。
(1)批判杜林在生物起源及进化问题上的形而上学和唯心土义目的论,维护达尔文学说中的合理成分。 杜林不仅用庸俗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生物的发展史,而且,还借助于唯心主义的目的论来解释自然界的秩序。为了宣扬和坚持反动的目的论,杜林极力低毁达尔文学说,诬蔑达尔文关于生存斗争的理论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翻版,是“从虚无中得出自己的变化和差异”.漫骂达尔文关于变异与遗传的理论包含着“降神术”的混乱等。
恩格斯为了正确评价达尔文学说,维护它的合理成分,以科学的精神对达尔文学说进行了具体的、历史的、全面的分析。首先肯定了达尔文学说,唯物主义地解释了物种变异的原因.合理地说明了有机体发展进化的客观规律,有力地打击了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和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学目的论。
尽管达尔文学说存在一些缺点,如他在研究有机体进化的时候,忽视了进一步探讨个体变异的原因,而只注意到这些变异如何成为新品种的条件.在讨论物种变异的时候,又忽视了自然环境改变的作用,而过分强调了繁殖过剩的因素。但决不能因此就说达尔文的理论是简单的照搬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恩格斯指出,杜林之所以对达尔文学说如此怒不可遏,无非是想把首己任愈杜撰的胡说,标榜为。积极,的成果、。深刻,的见解而强加于人,这充分地暴露了他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真正面目和与科学为敌的立场。
(2)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的生命观,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 杜林把生物的发育过程叫作“组合”,一切生物都是以“一个简单的类型为基础的”,感觉是区分动物和植物的“鲜明界限”.感觉必然和神经器官相联系,并把新陈代谢看作“生命过程独具的特征”。恩格斯指出:一切有机体.除最低级的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简单的细胞体到最复杂的高等动物,都是通过不断重复的细胞分裂发育成长的.这决不是杜林说的“组合”。生物界的“简单类型”是细胞,它是高级有机体组织的基础。但是在有机体中,还有低于细胞的蛋白质小块,这些没有分化的蛋白质小块,本身就具有生命的特征。植物和动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动物有感觉,植物也有感觉的痕迹。感觉并不必然和神经相联系,它只和某种蛋白体相联系。“新陈代谢本身即使没有生命也可以发生。”(第88页)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杭的规律,是依据事物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一般过程。当然它也是生命过程中所包含的最一般和最显著的现象。把新陈代谢看作是生命独具的特征,这不仅没有说明任何问题,反而抹煞了生命活动和其他运动形式之间的质的差异。这是在生命问题上的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概括了当时生物学的新成就,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第88页)这一科学的生命定义,恩格斯作了深刻的阐述:
首先,蛋白体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遇到生命,我们就发现生命是和某种蛋白体相联系的”(第89页)同时,生命是蛋白体本身固有的机能或本质属性,“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遇到不处于解体过程中的蛋白体,找们也无例外地发现生命现象”。(第89页)。生命和蛋白体是不可分离的。这就坚持了运动与物质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揭示了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
其次,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但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非生物界,新陈代谢是在外部条件作用下,通过物体内部新与旧两个方面的矛盾斗争进行的.其结果是非生物体的解体、破坏,就不是原来的物体了。
在生物界,生命现象就在于,“蛋白体从自己周围摄取其他的适当的物质,把它们同化,而体内其他比较老的部分则分解并且被排泄掉。”(第89页)这种通过摄食和排泄的矛盾斗争来实现的新陈代谢,则是蛋白体自我完成的过程,是蛋白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没有这种过程,蛋白体就不能生存。因此,生命作为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就在于“蛋白体在每一瞬间既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第89页)正由于这种过程是蛋白体生来就固有的机能,从而也就使蛋白体产生了成长能力和内在运动等生命要素。恩格斯关于生命的科学定义,第一次划清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原则界限,既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生命观,又批判了“灵魂不灭”和“自生论”等谬论,对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九——十一章道德和法部分,恩格斯着重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方面的唯心史观,论述了道德和法
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系列重要原理:如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辨证关系;道德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只能是“消灭阶级”。“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等重要原理。
九、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这一章主要是批判杜林“根本不变峥的永恒真理等形而上学的真理观,阐述真理发展的辩证法,批判杜林关于永恒道德的谬论,阐述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的真理观,论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杜林认为,人的认识可以不受“时间和现实变化的影响”,个人思维具有至上意义;胡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自吹在道德和法方面的理论是运用于一切世界和一切时代的“终极真理”;把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绝对化,硬要人们接受那种“根本不变”的永恒真理。恩格斯为驳斥这些谬论,深刻地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首先论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从人的认识能力方面,批判杜林关于个人思维具有至上意义的荒谬观点。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第95页)就是说作为整个人类的思维,就其无限发展的本性来说,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至上的,是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一切联系的;在社会实践中,思维的使命就是不断地认识客观处界,而且只要人类无限地延续下去,思维就有可能认识哄界上的一切事物和联系,从而无限地接近绝对真理;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认识的。但是,人类思维是由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个人思维构成的。个人的思维由于受着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非至上的,对真理的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它只是部分地包含着绝对真理。所以,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第94-95页)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前进过程中,无止境的人类更迭中才能解决。其次,从思雄成果方面,进一步论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揭露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的谬论,及其反动实质。恩格斯指出.“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一1883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4页。)也就是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其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是推翻不了的,因而是绝对的.但是,真理性的认识是一个无限深化的过程,在绝对真理的发展长河中,人们对事物的各个具体发展过程的认识又具有相对的真理性。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的。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杜林宣扬的那种“根本不变”的“终极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
再其次,从真理的界限方面,论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批判杜林把真理和谬误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进一步驳斥他的“绝对真理”谬论。恩格斯指出:“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气“如果我们企图在这一领域之外把这种对立当做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那我们就会完全遭到失败;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第99页)真理和谬误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性质不同的认识。只有划清了这个原则界限,才能明辨是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但是,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这种对立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互相转化。人类的认识正是在真理和谬误的相互斗争、转化中前进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第95页)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会思想僵化,犯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错误。
(2)批判杜林的超历史、超阶级的唯心主义道德观,阐述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杜林把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应用于道德领域,认为道德原则是永恒的,是凌驾于“历史和现今民族性的差别之上的。”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道德观。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
首先,恩格斯指出,任何道德原则都是历史的产物,“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历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第101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俞发展的。根本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阶级的、水恒不变的道德原则。
其次,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恩格斯指出:“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
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第103页)道德总的来说是有进步的,但是,从奴隶社会以来,道德还始终没有超出阶级的道德。
十、道德和法。平等
这一章,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平等观,概述了平等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分析了资产阶级平等观念的实质,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就是消灭阶级。
(l)揭露杜林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方法。杜林在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时,总是先把研究对象分解为“最简单的要素”,然后把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从中得出结论,并宣布这种结论为“永恒的真理”。他正是运用这种方法,把两个抽象的人作为社会的“简单要索”,把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当作“公理”,来研究社会平等、正义等道德和法的问题的.杜林认为,不平等是由于使用暴力造成的,平等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是绝对的坏事.他把过去不平等的社会历史一概斥之为谬误。
恩格斯批判杜林这种先验主义方法。指出“按照这一方法,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不是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而是从概念或所谓‘社会’的最简单的要素构成道德和法”。(第105-l06页)这纯悴是本末倒置的唯心主义方法。作为杜林构造社会的“简单要素”的“两个人”,只要是现实的人,那么无论是一男一女,或两个男人,或两个家长都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永恒平等。要达到“完全平等”,那他们只能是摆脱了一切现实关系和特性的光秃秃的人的概念,两个十足的幽灵,
恩格斯批判杜林所谓不平等和奴役起源于暴力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不平等是由于私有财产出现才产生的,根本不是使用暴力的结果。抹杀不平等产生的经济根源,实际上就掩盖了剥削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奴役的实质.
〔2)恩格斯揭露了杜林平等观念的反动实质.杜林只要把他的两个意志“完全平等”的公理运用到现实社会,立刻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为了摆脱困境,杜林就不得不步步退却,承认不平等的存在,经过一系列的退却,杜林的“完全平等”说不仅彻底破产,而且它的反动本质也就暴露无遗了.这种平等观念,是在超历史、超阶级的外衣下,为资产阶级对内镇压劳动人民、对外侵略扩张作辩护的。
(3)论述平等观念的发展历史及其阶级内容.
恩格斯指出:平等是一个法权观念,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恩格斯针对杜林在平等问题上的超阶级的和非历史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深刻的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就是消灭阶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十一、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这一章的内容除了揭露杜林在法学上的极端无知和对历史的虚无主义态度以外,主要是批判杜林在自由与必然问题上的荒谬观点,论述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1)揭露杜林在法学方面的狂妄无知。杜林无耻地吹嘘自己对法学有“最深刻的专门研究”,并“加深”了“它的科学内容”.恩格斯用大量事实予以揭露,指出杜林除了普鲁士邦法外,对法学极端无知.杜林的法学观点在本质上与当时资产阶级法学家的观点一致。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是社会分裂为阶级后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杜林却认为,当时的法学只是还不够科学,因为民法“确认以暴力为基础的所有制”,刑法以复仇为“自然基础”,完全抹杀法律的阶级性,他只从判决的方式去评论审判制度的好坏,完全掩盖了法庭的本质是阶级压追的工具。
(2)阐明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批判杜林在自由与必然问题上的谬误。
关于什么是自由的问题,杜林提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定义:第一,自由“一方面是合理的认识,另方面是本能的冲动,双方好象联成一个合力。即是说自由完全是主观的东西与客观规律无关。第二个定义:自由“不过是按照先天的和后天的悟性对自觉动机的感受”而这种动机总是受到自由规律“不可避免的强制”,即自由与客观规律有关,是受外部规律制约的。这两个定义相互矛盾,第二个定义恰好给第一个定义一记耳光.为批判杜林的谬误.恩格斯精辟地论证了自由与必然的辨证关系:承认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前提。客观规律、自然界的必然性是第一性的,人的意志自由是第二性的,只有承认必然性,才能谈得上进一步去认识和掌握必然性。离开了必然就没有自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