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批判杜林关于人对自然界的统治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为前提的谬论,论述阶级和统治关系形成的两个过程。
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论.深刻地阐述了阶级和统治关系形成的两个过程。
首先,阶级和统治关系的形成是与执行某种社会职能相联系的.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人都必须参加劳动,都享受着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某种平等,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每个公社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不能不由被赋予某种全权的个别人来担当,后来,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社会职能逐渐独立化上升为对社会的统治,起初的社会公仆逐步变成社会的主人,成为具有特权的统治者,并集结成为统治阶级,恩格斯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诗续下去,”(第195页)
其次,阶级和统治关系是在生产力发展到出现了剩余产品的条件下才形成的。可见,不是暴力决定经济状况,而是政治暴力为经济服务。
(2)论述革命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杜林颠倒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并把暴力说成是绝对的坏事一味哀诉暴力行为拈污了到现在为止的整个人类历史。他胡说暴力的任何应用都会使应用暴力的人道德堕落,并企图强迫德国党接受这种传教士的和平主义谬论,反对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
恩格斯彻底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暴力论,反复强调了经济是基础,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作了全面的评价。强调了革命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指出革命基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第200页)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蓝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为发展生产力开辟了广阔道路。革命暴力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必由之路。
五、价值论
这一章,恩格斯重点批判了杜林以唯心主义暴力论和庸俗经济学为基础的“价值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
(1)批判杜林关于财富的反动观点。
杜林认为,到现在为止的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叫做财富,而财富总是“对人和物的经济权力”.即对人和物的支配.所谓经济学的主要概念是财富的说法,这一直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流行的庸俗观点。杜林关于财富的定义犯了双重的错误。首先,在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里,财富决不是对人的支配,因为那吸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第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财富只要包含着对人的支配,它就主要地、几乎完全地依靠和通过对物的支配才能达到。即剥削阶级首先要占有生产资料,才能获得和支配劳动者,才能剥削和奴役他们。恩格斯指出,杜林对财富下的这种错误定义,割裂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对人的剥削之间的联系,其目的是要把财富从经济领域拖到道德领域,以便证明对物质的支配完全是好事,对人的支配则是坏事,并用暴力去解释对人的支配,把财富说成是“掠夺”.这种从道德和法的观点看待财富的谬论,掩盖了剥削阶级的财富的真正来源,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
(2)批判杜林关于价值的各种谬论,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
杜林认为价值就是价格,同一价值有各种价格.因而也有各种价值。恩格斯批判了这种把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的错误。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但由于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价格经常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可以相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所以,决不能将二者混同。
杜林提出了五种完全不同的、彼此直接矛盾的关于价值的荒谬论断,恩格斯逐一的作了批判。 第一,所谓来自自然界的生产价值。
杜林所谓的自然界的生产价值,是根据“自然界和条件对创造的抵抗来估计的”,认为人们投入物品里面的力量的多少妥是生产价值的直接的决定性原因。
恩格斯指出,杜林的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问题在于把力量投入什么物品。只有把力量投入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才形成价值。其次,要着力量是怎样投入的.这就是说,一个商品的价孩,不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生产它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二,所谓暴力制造的分配价值。
杜林宣称“自然界的障碍”造成生产价值,“社会的障碍”(暴力)造成分配价值。分配价值不包含任
何力的花费,是“手持利剑”逼出来的。在杜林那里,分配价值有两种形式:种是由个人竞争引出的“附加税”,也就是在商品买卖上互相征税或加价;另一种是“财产的赁金”.也就是地租和资本利润。
按照杜林前一种分配价值的观点,一切商品都会因加价造成一种垄断价格。可是,人们都按垄断价格进行买卖,商品卖出的价格高.买进的价格也贵。所谓分配价值只是一种假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暴力都造不出什么价值,分配价值只不过是杜林的欺人之谈。
按照杜林后一种分配价值的观点,地租和利润也被看作分配价值,这更是荒谬的。无论是地租还是利润,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们是工人阶级所创造而为地主和资本家所占有的.根本不是什么分配价值。第三,所谓由“力的花费”计量的价值。
杜林提出,人力的花费是计量一切价值的直接的夭然的尺度。恩格斯揭露了这种说法的混乱和荒谬。如果杜林在这里说的商品价值是由人力的花费决定的,那不过是笨拙地重复了李嘉图——马克思的价值论,从而否定了他自己的分配价值的观点。事实上,杜林关于人力花费决定价值的观点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根本不同.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的劳动决定的,而劳动又是由劳动时间的长短来计量的,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尺度。而杜林在解释什么是“力的花费”时,却把劳动时间和生存时间混淆起来,陷入了工资决定价值的泥坑。
第四,所谓由再生产费用计量的价值。第五,所谓由工资计量的价值。
杜林把力的花费归为劳动时间,把劳动时间等同于生存时间。同时,工资又属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费用,于是他又从工资决定价值的论点引出再生产费用决定价值的错误结论。在这里,恩格斯着重批判了他的工资决定价值的谬论。
“工资决定价值”,这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用来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辩护的一种反动谬论。杜林的观点就是这种庸俗价值论的变种。实际上,商品的价值决不是由工资决定的。资产阶级拥有的大量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完全是由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是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锐利武器。
总之,杜林提出的五种价值论,充满着矛盾和混乱。他继承了庸俗经济学家凯里之流的谬论,又掺杂了他的唯心主义暴力掠夺论。在五种价值论中,他特别鼓吹“分配价值”和“工资决定价值”,其目的是为了他的社会主义制造理论根据.恩格斯指出,杜林“是把他的社会主义直接建立在最坏的庸俗经济学的学说之上的,他的社会主义和这种庸俗经济学具有同样的价值。二者存亡与共。(第210页)
六、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这一章是第五章的继续,阐明了商品价值是由什么样的劳动决定,论述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决定商品价值上的区别,批判了杜林“劳动等价论,。
(1)劳动等价论”否认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决定商品价值上的区别。
人类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在相等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要把创造商品价值的各种复杂劳动化为同一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这种简化是由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地完成的。杜林的劳动等价论的错误在于否定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决定价值上的区别。
(2)“劳动等价论”是杜林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杜林认为,一切劳动时间,都是完全等价的。这样,劳动时间,从而劳动本身,都具有价值。
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价值,而价值本身不过是物化在某个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人的劳动。但劳动本身不具有价值.杜林恰恰把劳动和劳动力混淆了,把劳动创造价值和与劳动力的价值混淆了,胡说劳动有价值,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因为资本家正是把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工资)说成是劳动创造的全部成果。
杜林泡制劳动等价论的目的,主要的是为他的未来社会的分配制度侧造理论恨据。他认为,既然在相等的劳动时创造的价值是完全相等的,那么相等的劳动时间的工资也应该相等。他由此提出了所谓“普遍的公平”的分配原则。这完全是小资产阶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七、资本和剩余价值
这一章主要论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和过程,及剩余价值的由来,阐明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料学理论,揭露和批判杜林关于资本的错误观念。
(1)驳斥杜林对马克思关手资本产生理论的歪曲,阐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和剩余价值的产生, 杜林胡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恩格斯在驳斥这种歪曲时指出:资本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最初都采取货币形式,既不说明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也不说明货币本身就是资本。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的理论的歪曲纯系一派胡言。
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论述,首先货币作为资本流通形式即资本流通,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形式即简单商品流通是不同的。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为买而卖。即简单商品生产者先卖出他不需要的东西,以所得的货币买进他所需要的东西。而资本流通的目的则是价值增殖.为卖而买。资本家一开头就买进不是他个人消费的需要的东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并使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然后再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卖掉。资本家经过这一过程在货币上有所增加,马克思把这种增加叫做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虽然要以货币投入流通为条件,但流通本身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剩余价值必须产生于,一种特殊商品,即劳动力。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一样,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它等于养活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假。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同购买其他商品一样,是按照它的价值支付的。所以剩余价值不能发生在劳动力价值上,而只能发生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上。“它的使用价值真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第222页)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总是大于它本身的价值。这种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而为资本家白白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口于是,“剩余价值产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第223页)可见,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与剩余价值的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资本的产生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马克思所说的,“货币所有奢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第223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童立在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基础之上的.恩格斯强调指出,剩余价值“这个间翅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第222页)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和阶级斗争的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阐明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2)揭露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学说的剽窃和歪曲,阐述马克思的资本观念和杜林的资本观念的根本区别。
恩格斯引述马克思的话“一定的价植额,只有在它利用自己造成剩余价值时,才变为资本。”(第224页)即说明,每个资本虽然开始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盯,即当它为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资本就是靠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剥余价值的价值。所以,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生产关系,是通过物来表现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杜林一方面攻击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学说,另一方面又副窃马克思关于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的思想,剽窃马克恩关子资本的“社会职能”使它能够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恩想,剽窃马克思关于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思想,并对这些思想作了完全的歪曲。实际上,杜林把剩余价值与剩余劳动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凡是能带来剩余产品的生产资料都是资本,并把资本看作是暴力的产物.
恩格斯楷出,剩余劳动并不是由资本发明的,剩余劳动及其产品之被别人占有,是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共同点。“只有当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当生产资料所有者找到了自由的劳动者——不受社会束缚和没有自己的财产的劳动者―来作为剥削对象.并且为生产商品而剥削劳动者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才具有资本的特殊性质。而这种情形只是在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才大规模地出现。”(第227页)恩格斯这段话科学地概括了资本的社会性质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杜林则把一切占有“一般劳动力成果的份额”,即把提供任何形式的剩余劳动和任何数量的生产资料,都解释为资本。甚至包括不经生产的生产资料,即土地和自然资源。他把一切阶级社会中的地产都宣布为资本。杜林的这种资本观念同庸俗经济学中流行的资本是“己经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观念是同样荒谬的。
在本章最后,恩格斯把杜林的经济学观点归纳为两句话:劳动进行生产;暴力进行分配,这两句话包含了杜林关于以往经济世界的全部宪法,说明杜林的经济学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基础上的谬
论。
八、资本和剩余价值(续完)
这一章主要内容是论述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它的各种具体形式,批判杜林把剩余价值与利润相混同和暴力产生利润的错误观点。
(l)批判杜林把剩余价值租利润相混同的错误,阐明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杜林歪曲剩余价值概念,说剩余价值“用通常的话来说,是资本赢利”,把剩余价值与利润完全棍为一谈。
恩格斯引用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包括利润、利息、地租等论述,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了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第一,剩余价值和利润概念不是一回事。剩余价值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是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带来的。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具体的转化形式;
第二,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也是不同的概念。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同一个剩余价值率可以表现为极不相同的利润率.在一定情况下,不同的剩余价值率也可以表现为同一利润率。”〔第230页)
第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剥削阶级收入的总源泉。产业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他们还要用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而,剩余价值便相应地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等转化形式。所以马克思一再指出.决不能把剩余价值和利润混同.他的整部《资本论》就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而杜林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相混同,肆意低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充分暴露了他的经济学理论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作辩护的:
〔2)批判杜林关于暴力产生利润的谬论,阐明剩余价值向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的转化。 杜林说马克思是基于道德感情来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这纯属诬蔑。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在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杜林认为剩余价值全部为产业资本家所占有。因此,他攻击马克思时提出.互相竞争的企业家怎么能够持续地按照包括全部剩余产品〔即剩余价值)在内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全部劳动产品。他以为只要这样提出问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就垮台了。这是徒劳的。马克思从来没有说过剩余价值在一切情况下都被产业资本家全部占有,而是明确指出,商业利润也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杜林的攻击恰恰说明他不懂得剩余价值是怎样在各种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的合理提法应当是: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成它的具体形式——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等等的呢?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奠定了甚曲、后来在第三卷作了科学闸述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在各部门的激烈竞争和资本的不断转移,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资本主义生产费用加上平均利润就是生产价格。杜林根本不了解资本上义经济的实质及其运动规律,因而对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部门间竞争的作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利润的平均化一窍不通,也就无法说明利润的形式。他只能简单地宣布说,资本利润是暴力的产物,利润的大小取决于暴力实行的范围和程度.恩格斯尖锐地驳斥道:如果说利润是资本使用暴力的结果,那末,资本是怎样获得这种暴力的?这种暴力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暴力是从那里夺取这些利润的?“互相竞争的企业家装入腰包的底利是非常明显而实在的东西.暴力可以夺取它,但是不能生产它。”“在一无所有的地方,皇帝也和任何其他暴力一样,丧失了自己的权力。从虚无之中,不能产生任何东西,特别是不能产生利润。”(第235页)
杜林用暴力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真实目的,就在于他把问题从经济领域转移到政治领域,但这种转移不能解释任何一件经济事实,因为一切暴力总是起源于经济条件,起源于一定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
(3)揭露杜林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到窃和歪曲。
恩格斯在本章的最后一部分揭露了杜林是怎样按照自己的方式直接抄袭《资本论》的。如什么是剩余劳动,什么是雇主的“纯收益”,什么是工资以及工资和“财产资金”的相互关系等,都是抄自《资本论》的,有的变换了说法,有的进行了歪曲。对此,恩格斯逐一作了揭露和批判。
九、经济的自然规律。地租
这一章主要是批判杜林在地租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论证资本主义地祖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l)杜林所“发现”的经济的自然规律,只不过是神谕式的大话和主观慈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