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划线部分信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归纳其方法。根据这一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思考]
史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列宁 [史料解读]
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表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划线部分表明新经济政策的举措具有退向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原因是什么?措施是什么?
提示 改变: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史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①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②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③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 [史料解读]
划线部分①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②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特点;③体现了新经济
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问题思考]
(2)依据史料二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
提示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意义: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同时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突破。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不同点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背景 主 要 内 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国家垄断贸易 平均主义 (1)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特点 (2)单一公有制 (2)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了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国经验教训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过渡的正确途径
(2)相同点
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 1.特点
史料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①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
经济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固定粮食税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市场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1)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新经济政策 管理经济,②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史料解读]
注意①中信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中信息“指令性计划”归纳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 提示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2.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③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中学历史教学》
[史料解读]
①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②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③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 [问题思考]
史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 史料一中的柱状图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残余。 (2)特征
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3)教训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