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3大专病理学重点总结 doc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1:15: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LM:G仅有轻度节段性增生;肾小管上皮玻璃样变,脂类沉积,透明管型 EM: 弥漫性G脏层上皮足突消失;内质网↑,脂滴

临床病理联系:肾病综合征,高度选择性蛋白尿

(五)IgA肾病: 发病年龄: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临床病理联系:复发性镜下或肉眼血尿、轻度蛋白尿、少数可出现肾病综合征

病变特点:LM:肾小球系膜增生,IgA在系膜区沉积 EM: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

(六)慢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硬化性GN)不同GN发展的终末阶段 病变特点:大量肾小球玻璃样变和硬化。

病理改变: 肉眼:颗粒性固缩肾

LM:(1)大量G纤维化,玻变,相互靠近,残余G肥大 (3)间质内小A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小 (2)部分肾小管萎缩,纤维化,消失;部分肾小管上皮增生、管型 (4)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L、P浸润

临床病理联系: (1)肾对尿的浓缩功能降低 →多尿、夜尿、尿比重↓

(2)大量肾单位纤维化→肾缺血→肾素分泌↑→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 (3)大量肾单位破坏→代谢废物潴留→氮质血症→肾衰

肾盂肾炎:是一种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以肾小管、肾盂、肾间质为主的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性质:化脓性炎症 年龄:任何年龄 分类: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

临床表现:1.急性感染的全身症状:发热、寒战、乏力 2.膀胱-尿道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腰酸、腰痛

3.尿常规异常:菌尿、脓尿、蛋白、管型尿

感染途径:1.血行(下行性)感染:双肾受累 2.上行性感染(最常见):单侧受累(多见) 一. 急性肾盂肾炎

病变 大体:肾肿大,充血,表面散在小脓肿 光镜:(1)肾盂粘膜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肾间质化脓性炎 (3)肾小管腔充满脓细胞,细菌 (4)血源性感染者,间质小脓肿

临床病理联系:1.起病急,发热,寒战,WBC↑等全身症状 2.尿的改变:脓尿、菌尿、蛋白尿、管型尿等

3.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等

二.慢性肾盂肾炎

病变特点:大体:1.两侧不对称,大小不等,体积小,质地硬,表 面高低不平,有不规则凹陷形瘢痕

2.肾小管,间质活动性炎 →肾组织纤维化,瘢痕形成→肾盂,肾盏变形 3.病变分布不均,呈不规则灶状或片状

LM:(1)瘢痕区肾间质破坏,肾间质,肾盂粘膜纤维组织增生 (2)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

(3)小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4)部分肾小管萎缩、坏死、纤维化,部分管腔扩张,管型 (5)病变区肾小球多萎缩,纤维化,玻变 (6)部分肾单位代偿性肥大

临床病理联系:1.蛋白尿、管型尿、脓尿 2.肾小管浓缩功能↓→多尿,夜尿 肾细胞癌: 来源: 起源于肾小管的腺癌

病理变化:大体:两极多见,上极最多

形状及大小:单个圆形,大小差别大,分界清,有假包膜;内有出血、坏死、钙化、囊性变,呈多彩性

镜下:根据癌细胞形态和排列分为: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

1.透明细胞癌:最常见,癌细胞体积大、多角形、胞浆丰富,几乎呈透明状, 胞界清楚,癌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或条索状 2.乳头状癌:呈现高分化腺癌, 癌细胞排列成乳头状结构

3.嫌色细胞癌:癌细胞胞浆弱嗜碱性,核周常有空晕, 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 预后较好 临床病理联系: 1.无痛性血尿 2.肾区肿块 3.异位内分泌肿瘤 肾母细胞瘤:小儿腹腔内最常见的原发性的恶性肿瘤

病理变化: 大体:多发生在单侧肾脏的上下极,单个,巨大球形,边界清,切面呈多彩性。

光镜: 三种主要成分:1.未分化肾母细胞 2.原始上皮细胞成分,排列成胚胎性小管和小球样结构 3.梭形细胞间质

膀胱移行细胞癌: 部位:膀胱侧壁和膀胱三角区 临床病理联系:无痛性血尿

第十一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一、慢性子宫颈炎

(一)慢性子宫颈炎常见的致病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或肠球菌等)引起、感染途径(分娩机械损伤、流产等所致子宫颈损伤后为诱发因素)及临床表现:白带增多 (二)病理变化:

1、肉眼所见:宫颈粘膜充血、肿胀,呈颗粒状或糜烂状。 二、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一)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是指宫颈上皮部分被不同程度异型性的细胞所取代,有恶变的潜能。 (二)根据增生的程度和范围可以进行分类:

1、轻度非典型增生: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层下1/3; 2、中度非典型增生: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层下1/2—2/3; 3、重度非典型增生: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层下2/3。 (三)原位癌:宫颈上皮全层为癌细胞所占据,但尚未突破基底膜。

17

(四)非典型增生的结局、好发部位:

1、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是一个逐渐连续发展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上皮非典型增生可发展为癌,轻度非典型增生大多数可以自然消退;

2、非典型增生如合并感染16、18或33型HPV病毒,则有较高的恶变倾向; 3、非典型增生好发于宫颈鳞柱上皮交界带。 三、子宫颈癌

(一)病因:临床表现及癌组织的来源; (二)分类:

1、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1)早期浸润癌微灶浸润型鳞状细胞癌;少数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并浸润到基底膜下间质内,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没有血管浸润也无淋巴结转移。

(2)浸润型鳞状细胞癌镜下分三型;高分化鳞癌、中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 2、子宫颈腺癌:

(三)宫颈癌的扩散和转移: 1、直接蔓延:2、淋巴道转移: 3、血道转移: (四)临床分期(0—Ⅳ期)

第二节 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 一、葡萄胎

(一)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20~30岁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闭经及阴道流血或阴道排除水泡状物。 (二)病理变化

1、肉眼所见:完全性葡萄胎(胎盘绒毛普遍性水肿,形成许多壁薄的含清亮液体的囊泡;无胚胎或胎儿);部分性葡萄胎(有部分正常的胎盘组织,部分胎盘绒毛形成囊泡,常可见胎儿部分或胎膜)。 2、镜下所见:

(1)滋养层细胞有不同程度增生; (2)绒毛间质水肿,致绒毛扩大;

(3)绒毛间质一般无血管,或有少数无功能性毛细血管,见不到红细胞。 (三)发病机制:染色体异常有关。

(四)预后:80%~90%葡萄胎患者经彻底刮宫后可治愈。约10%完全性葡萄胎可发展为侵蚀性葡萄胎, 2%~3%可发展为绒毛膜癌。 二、侵蚀性葡萄胎 (一)病理变化

1、肉眼所见:在子宫肌壁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水泡状组织侵入的病灶,有时在子宫表面可出现紫蓝色结节。

2、镜下所见:肌层内有滋养层细胞侵袭,合体滋养层细胞及细胞滋养层细胞增生显著并有细胞异型,绒毛间质水肿。 (二)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葡萄胎与绒毛膜癌之间。 三、绒毛膜癌

(一)概念: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滋养层细胞肿瘤,简称绒癌。 (二)病理变化

1、肉眼所见:以出血性坏死外观为特点,肿瘤常深藏在子宫壁内,也可呈息肉状突入宫腔,可侵入肌层。

2、镜下所见:由高度增生的异型性细胞滋养层细胞及合体滋养层细胞构成。癌细胞呈团、片排列,常见病理性核分裂像,不形成绒毛结构,无间质及血管。

(三)扩散途径:多通过血道转移到肺、阴道、外阴、脑、肝及骨等。淋巴道转移少见。 第三节 乳腺癌

一、乳腺癌的概述:多起源于导管上皮细胞。 二、乳腺癌的分类: (一)非浸润性癌(原位癌)

1、导管内原位癌:发生于中、小导管,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管壁基底膜完整。

(1)粉刺癌:是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一种类型,挤压导管时切面上可见坏死物质,象粉刺一样被挤出来而得名。 (2)非粉刺性导管内癌:癌细胞比粉刺癌细胞小,细胞有异型,因肌上皮消失失去双层结构,常呈单层排列。

2、小叶原位癌:来自小叶的终末导管及腺泡,主要累及小叶,癌细胞局限于管泡内,未穿破其基底膜,小叶结构存在。

18

(二)浸润性癌

1、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是导管内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向间质浸润。 大体所见:肿瘤界限不清,灰黄色、质硬,切面有颗粒感,有放射状小梁。

镜下所见:癌组织及癌细胞形态多样。纤维组织间质中见癌细胞呈不规则巢、条索状浸润性生长,腺管结构可有可无,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

2、浸润性小叶癌:小叶原位癌突破了基底膜向间质浸润性生长。

3、特殊类型癌:主要有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粘液癌、Paget病及乳腺炎样癌。 三、扩散途径

1、直接蔓延:乳腺实质、乳头、皮肤、筋膜、胸肌及胸壁其它结构。

2、淋巴道转移:外上象限和中心区的癌首先转移到同侧腋窝淋巴结。内上、内下象限的癌沿内乳动脉的淋巴转移。锁骨上淋巴结发生较晚。

3、血道转移:常见的受累器官有肺、骨骼肌、肝、肾上腺及脑等。

四、乳腺癌的雌、孕激素受体及检测的临床意义。PR、ER均阳性者内分泌治疗有效率高,均阴性者内分泌治疗有效率低。

第十二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白细胞非肿瘤性疾病

一、白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血中粒细胞↓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临床特点:精神欠佳,寒战和发热、衰弱和疲劳,感染反复出现;坏死灶中出现大片细菌团块,而无中性粒细胞反应。

二、反应性白细胞增多症:微生物、非微生物引起的炎症→白细胞数量↑。这种白细胞增多为非特异性。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嗜B淋巴细胞EB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引起,受感染的特征为:发热、喉痛和全身淋

巴结肿大;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型性; 抗EB病毒抗体滴度增加。

(二)反应性淋巴结肿大: 1.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引流感染灶的一组淋巴结或全身淋巴节肿大。

2.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滤泡增生、副皮质区淋巴增生、窦组织细胞增生

(三)猫抓病: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自限性淋巴结炎。

病理变化:结核样肉芽肿形成,然后出现中央坏死,中性粒细胞聚集。后期出现本病特征性病变——肉芽肿并发小脓肿形成。 淋巴组织肿瘤:源于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和浆细胞肿瘤等。

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肿瘤,T/NK细胞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

一. 前B和T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由幼稚的淋巴母细胞组成。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骨髓功能受抑制,出现贫血、出血、骨痛;全身淋巴结、肝、脾肿大等。

二、滤泡型淋巴瘤 ①来源:滤泡生发中心细胞 ②恶性程度:低度恶性 多数病例瘤细胞表达bcl-2蛋白

病理变化: A.淋巴结结构消失,肿瘤结节状生长 B.肿瘤性滤泡由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组成。 临床表现: A.好发部位:腹股沟淋巴结。 B.反复无痛性多个淋巴结肿大 C.脾脏肿大

三、套细胞淋巴瘤: 为B细胞肿瘤

四、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①来源:B细胞 ②弥漫生长、侵袭性,形态变化较大 ③恶性程度:中度恶性

五、Burkitt淋巴瘤; ①来源:滤泡生发中心细胞 ②恶性程度:高度恶性 ③病因学:与EB病毒潜伏感染有关

病理变化: A. 弥漫性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浸润形成“满天星”图像

六、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相关肿瘤

(一)多发性骨髓瘤: 是最常见的恶性浆细胞肿瘤。整个骨骼系统中可见多灶性溶骨病变。 (二)局灶性浆细胞瘤: 指骨髓或软组织中只有一个浆细胞瘤病灶。

七、外周T细胞淋巴瘤: 一组异质性的肿瘤,包括以往分类的多形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和T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等亚型。

特点: A.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主要侵犯副皮质区 B.血管增生

C.瘤细胞由大小不等多形性细胞组成,伴有众多反应性细胞

八、NK/T细胞淋巴瘤: 为细胞毒性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或者NK细胞)来源的侵袭性淋巴瘤。 好发部位:鼻腔和上呼吸道 九、霍奇金淋巴瘤(HL)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

1.特点: 1)病变多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向临近及远处扩散 2)原发于淋巴结外极少见3)含有Reed-Sternberg细胞 2.来源:R-S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 3.好发部位: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 4.病理变化

1) 肉眼: 淋巴结肿大,无粘连(早期)→淋巴结粘连,变硬(中、晚期)。结节状,切面灰白色呈鱼肉状。

2)镜下-淋巴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细胞混合浸润背景+不等量肿瘤细胞( R-S细胞及变异细胞-CD15、CD30阳性)

①肿瘤成分:典型的R-S细胞-诊断性R-S细胞 单核瘤细胞-霍奇金细胞 陷窝细胞

L&H 细胞或“爆米花”细胞 多形性或未分化的R-S细胞

②反应(背景)成分:炎细胞(L、P、N、嗜酸细胞、组织细胞等)及纤维间质、嗜酸性无定型物质。

(一)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单克隆性B细胞肿瘤,呈模糊不清结节状 (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1.结节硬化型 : A.组织学:陷窝细胞、炎细胞多,典型R-S细胞少,晚期可见宽大的双折光胶原纤维束。

B.好发年龄:青年女性 C.临床表现:常有纵隔包块

2.混合细胞型: A.组织学:霍奇金细胞与典型R-S细胞较多,背景复杂,上皮样细胞团及肉芽肿易见。 B.最多见 3.淋巴细胞减少型: A.R-S细胞及多形性R-S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较少 B.好发年龄:年长者 C.预后最差

19

4.淋巴细胞为主型

白血病: 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生形成的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 消瘦,肝、脾、淋巴结肿大,发热、贫血

病理特征: 骨髓内异常白细胞弥漫性增生浸润全身各组织器官

分类: 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髓细胞)白血病

第十四章 传 染 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的个体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引起局部和广泛的流行。

传染病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除牙齿、毛发、指甲外,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但以肺结核最为多见。

典型病变—结核结节形成和干酪样坏死

结核病的基本病变:

? 渗出为主的病变 条件:早期或机体免疫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时。

病变特点: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早期(24h)局部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后为巨噬细胞。在渗出液和巨噬细胞中可查见结核杆菌。

好发部位: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处 转归:可完全吸收不留痕迹,或转变为以增生为主或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 增生为主的病变 条件:菌量少,毒力较低或人体免疫反应较强时。

病变特点:增生为主的变化,形成具有诊断价值的结核结节 典型结核结节组成: 中央:干酪样坏死

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 Langhans巨细胞+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

? 坏死为主的病变 条件:菌量多、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以渗出或增生为主的病变均可继发干酪样坏死。

病变特点:干酪样坏死 大体:结核坏死灶由于含脂质较多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 镜下:细胞坏死、崩解,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肺结核病

原发性肺结核病:指机体初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的肺结核病。

病理特征:原发综合征 初次感染结核杆菌出现的病变

肺内原发病灶+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结核 X线呈哑铃状。

支气管播散:干酪性肺炎 淋巴道播散:广泛淋巴结结核 血道播散: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继发性肺结核病 特点: 病变多开始于肺尖部,而且右肺多见

病变的类型:

1. 局灶性肺结核:是继发性肺结核病的早期病变。属非活动性结核病,常无自觉症状。

X线: 肺尖部有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病灶,多位于肺尖,右肺多见。 镜下:病变以增生为主,中央为干酪样坏死 2. 浸润性肺结核: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属于活动性肺结核病,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

临床:低热、疲乏、盗汗、咳嗽和咯血等。 X线:锁骨下可见边缘模糊的云絮状阴影 病变:渗出+干酪样坏死+炎症包绕

3. 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属开放性肺结核,多由浸润型肺结核形成急性空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发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气短

X线:见一侧或两侧上、中肺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互相重叠成蜂窝状

病变特点:大体:肺内有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 多位于肺上叶,壁厚可达1cm以上。

镜下:内层:干酪样坏死物(大量结核杆菌) 中层:结核性肉芽组织 外层:纤维结缔组织

病变空洞与支气管相通,成为结核病的传染源,故此型又称开放性肺结核 并发症:咯血,气胸或脓气胸,喉结核,肠结核,肺心病

⒋干酪性肺炎 临床表现:起病急,病情危重,中毒症状明显,病死率高,故有“百日痨”或“奔马痨”之称 5. 结核球或结核瘤(tuberculoma)

大体: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单个或多个。X片上有时很难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 镜下: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可见钙盐沉积,周围为玻璃样变的结缔组织,内层可见结核性肉芽组织结构。

结核球由于其纤维包膜的存在,抗痨药不易发挥作用,且有恶化进展的可能。

6. 结核性胸膜炎 湿性结核性胸膜炎,干性(增生性)结核性胸膜炎 肺结核病血源播散所致病变: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慢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急性肺粟粒性结核病,慢性肺粟粒性结核病,

肺外结核病

肺外结核病

(一)肠结核病 发生于回盲部 溃疡型:典型的肠结核溃疡,多呈环形,其长轴与肠腔长轴垂直。 增生型—较少见 (二)结核性腹膜炎 湿性——结核性浆液性渗出引起大量腹水为特征 临床:腹痛、腹胀、腹泻和结核中毒症状

干性——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后引起腹腔脏器的广泛粘连。 临床:肠梗阻、腹部扪及包块

(三)结核性脑膜炎 镜下:蛛网膜下腔内炎性渗出物组成: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四)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

(五)骨与关节结核病 坏死物液化后在骨旁形成结核性“脓肿”,由于局部并无红、热、痛,故又称“冷脓肿” (六)淋巴结结核病

二.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变特征: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增生。 部位: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的病变最为突出。 临床主要表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嗜中性、嗜酸性粒细胞↓。 病理变化: 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是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

20

搜索更多关于: 2013大专病理学重点总结 doc 的文档
2013大专病理学重点总结 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qpp94thvo7b3ef98ndd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