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点A的坐标为(1,2),
∵点A(1,2),点B是反比例函数y=
k(k≠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2x图象的交点, x∴k=1×2=2,点B的坐标为(﹣1,﹣2), 即k的值是2,点B的坐标为(﹣1,﹣2); (2)∵点A(1,2), ∴tanA=
1; 2(3)∵点C在第四象限,CA∥y轴,点A(1,2),点B(﹣1,﹣2), ∴当△ABC是直角三角形,∠ACB=90°时,点C的坐标为(1,﹣2); 当△ABC是直角三角形,∠ABC=90°时,设点C的坐标为(1,c), cosA=212?22?AB, AC∵点A(1,2),点B(﹣1,﹣2),
?AB?25,AC?2?c
?212?22?25解得,c=﹣3, 2?c即点C的坐标为(1,﹣3),
由上可得,当△ABC是直角三角形时,点C的坐标是(1,﹣2)或(1,﹣3). 【点睛】
考核知识点: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的综合.理解反比例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关键. 20.(1)DE=【解析】 【分析】
(1)利用关系式tan∠A=
154;(2)BC=4.(3)①BC=2,BC=85-16,②BC=或8n2?1?8n. 4nDEBC?,即可解决问题. ADAC(2)如图2中,设DE=x,则EF=EC=2x.证明AE=EC,BC=2DE即可解决问题. (3)①分点G在BC或AB上两种情形分别求解.②解法类似①. 【详解】 (1)如图1中,
在Rt△ABC中,∵AC=8,BC=6, ∴AB=AC2?BC2?62?82=10, ∵D是AB中点, ∴AD=DB=5, ∵∠A=∠A,
∴tan∠A=∴
DEBC?, ADACDE6?, 5815∴DE?.
4(2)如图2中,设DE=x,则EF=EC=2x.
∵DE∥BC,AD=DB, ∴AE=EC=2x, ∴4x=8, ∴x=2, ∴DE=
1BC, 2∴BC=2DE=4.
(3)①当点G落在BC边上时,如图2中,设DE=x,则EF=EC=4x, 可得:AE=EC=4x,8x=8, ∴x=1, ∴BC=2DE=2. 当点G落在AB边上时,
作DH⊥AC于H,设DH=x,则CE=4x,BC=2x,EH=4﹣4x,
利用△HDE∽△CAB,可得②若
4?4x2x?,解得x?45?8,则BC?85?16. x8DE14?(n为正整数)时,同法可知:BC?或8n2?1?8n. EF2nn【点睛】
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学会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 21.(1)70,0.2(2)70(3)750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求得m、n的值;
(2)根据(1)中求得的m的值,从而可以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估计该校参加这次比赛的3000名学生中成绩“优”等约有多少人. 【详解】
解:(1)由题意可得,
m=200×0.35=70,n=40÷200=0.2, 故答案为:70,0.2; (2)由(1)知,m=70,
补全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图所示; (3)由题意可得,
该校参加这次比赛的3000名学生中成绩“优”等约有:3000×0.25=750(人), 答:该校参加这次比赛的3000名学生中成绩“优”等约有750人.
【点睛】
本题考查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表、用样本估计总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22.(1)①k=2;点C为(1,-2). ②直线l的表达式为y?(2)0?t?1-【解析】 【分析】
(1)①将B点坐标带入y?
1x. 233 或1+?t?2. 33k
,得到k值,再将A点带入双曲线,得到m值,由对称性得到点C. x
②由①可知A,B两点坐标,将它们带入y=ax+b,列方程组得到直线l的表达式. (2)结合题意根据三角函数关系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1)①将B点坐标带入y?则?1?k, x
k, ?22, x
得到k=2,则双曲线为y?再将A点带入双曲线, 则m?2 1得到m=2值,则点A为(1,2),由对称性得到点C为(1,-2). ②由①可知A,B两点坐标,将它们带入y=ax+b,
列方程组???1??2a?b
?1?2a?b11.故直线l的表达式为y?x. 223 3两式相加得b=0,则a=
(2)由题意可知C到BD的距离为1,因为30???CED?45?, 当?CED?45?时,DE1=DE4=1,∴t=0或t=2;当?CED?30?时,DE2=DE3=
可得t=1-3333 或t=1+,∴0?t?1- 或1+?t?2.
3333
【点睛】
本题考查二元一次函数、双曲线函数和三角函数,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二元一次函数、双曲线函数和三角函数.
23.(1)详见解析;(2)6. 【解析】 【分析】
(1)连接OD,如图,先根据切线的性质得到OD⊥DF,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证明OD∥AB,从而可判断EF⊥AB;
(2)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比例,由AE∥OD得【详解】
(1)连接OD,如图, ∵DF为⊙O的切线, ∴OD⊥DF, ∵OC=OD, ∴∠C=∠ODC, ∵AB=AC, ∴∠B=∠C, ∴∠B=∠ODC, ∴OD∥AB, ∴EF⊥AB; (2)∵AE∥OD,
DEOA3??,然后根据比例性质可求出DE. DFOF5∴即
DEOA3??, DFOF5DE3?,解得DE=6,
DE?45故答案为:6.
【点睛】
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注意利用图形中已有的公共角、公共边等隐含条件,以充分发挥基本图形的作用,寻找相似三角形的一般方法是通过作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灵活运用相似比进行几何计算.也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切线的性质. 24.(1)港口A到海岛B的距离为302?106海里;(2)乙船先看见灯塔. 【解析】 【分析】
(1)作BD⊥AE于D,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并用解直角三角形用BD表示出CD和AD,利用DA和DC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2)分别求得两船看见灯塔的时间,然后比较即可. 【详解】
(1)过点B作BD⊥AE于D
在Rt△BCD中,∠BCD=60°,设CD=x,则BD=在Rt△ABD中,∠BAD=45°
则AD=BD=3x,AB=2BD=6x 由AC+CD=AD得20+x=3x 解得:x=103+10 故AB=302+106
答:港口A到海岛B的距离为302?106海里. (2)甲船看见灯塔所用时间:,BC=2x
302?106?5≈4.1小时
15乙船看见灯塔所用时间:1?所以乙船先看见灯塔. 【点睛】
1203?20?5??4.0小时 220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勾股定理的应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