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图的领导是(大)唐健,也是后来因为升官而造成谣言不断的来源。他当时不在现场,没有直接责任,但他当时是当官的,所以是民意的焦点之一,争议不断。在强大的民意之下,谁敢调查研究真相?对此国内也没有公开避谣,顺从民意,拒绝真相。对领导肆意攻击的结果,就是关系紧张,谣言不断。民众想当然地认为领导一定是丑恶的,忘记了是背后制度的作用,是非常片面和无奈的。如果在一个社会里,民众把一切地位高于自己的人都当作攻击对象,这种局面能够和谐么?
20
经过调查组夜以继日的工作,查明,这次特大火灾是一起特大恶性安全事故,造成火灾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克拉玛依友谊馆人员及其主管部门负责人严重违反消防安全规定,玩忽职守,汇报演出活动的组织者严重失职、渎职造成的。友谊馆服务组组长陈慧君(39岁),以重大事故责任罪被判有期徒刑七年。服务员努斯拉提·玉素普江,43岁。以重大事故责任罪被判有期徒刑六年。服务员刘竹英,46岁。以重大事故责任罪被判有期徒刑六年。石油管理局总工会文化艺术中心友谊馆主任兼指导员蔡兆锋,58岁。以玩忽职守罪被判有期徒刑五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总工会文化艺术中心教导员赵忠铮,45岁。以玩忽职守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总工会副主席岳霖,41岁。以玩忽职守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总工
会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孙勇,35岁。以玩忽职守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克拉玛依市教委普教科科长朱明龙,52岁。因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克拉玛依市教委普教科副科长赵征,44岁。因玩忽职守罪被免予刑事处分。
当火灾发生以后,错误已经铸成,在场的服务员几乎没有能力开门了。除非她有预感,在人流开始行动之前冲到大门去开锁,否则身陷人流,什么也干不了(芝加哥大火中也有管理员没去开门,最后无罪)。所以不能说是主要责任人。存活下来的教委的人被判刑,纯粹是为了平息民愤,让他们去管理和负责消防问题,似乎太离谱了。管理者缺乏安全意识,是主要责任人,但谁来保障他们的教育水平呢?所以,最大的错误是消防教育的缺失,这可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误。生产力决定认识和管理水平,这也许是比较合理和容易接受的解释。没有背后的经济动力,谁吃饱了没事干去研究单调枯燥的安全条文?古往今来,一切灾难事故都有其背后的经济原因和制度原因,这是被民意和舆论所忽视的真相。
21
2002年美国Arup公司的J Tubbs分析了美国历史上十几次重大火场伤亡事故,总结出室内火灾伤亡的8点原因,笔者套用,发现克拉玛依大火满足5项,因此是一次非常普通的室内火灾。唯一独特之处在于受害者大部分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缺乏常识,容易恐慌,容易堵塞,容易伤亡),仅此而已。现分别阐述克火的逃生特色。
逃生延误:克拉玛依大火被人谈论最多的就是那句话造成了学生们的逃生延误。研究国外的事故发现,逃生延误是指从火灾发生到开始移动的时间。这里火灾发生是人人都看到的,最重要的逃生延误是把幕布拉上了,目的是防止恐慌,结果是造成了逃生延误。但这种延误时间非常短,可以从前排领导来不及从入口大门逃生这一点来判断,延误的时间最多只有一两分钟。笔者倾向于认为火场没有逃生延误,因为人人都同时看到了失控的火灾,傻瓜才会听别人的话原地不动。如果老师的决策有所迟误,这是认识问题,叫做Pre-movement Delay,但不是逃生延误。比华利大火,一座大厅内死亡163人(一共死亡165人),延误达到20分钟,这才是典型的逃生延误。
内部装潢材料:所有火场发展迅猛的场合,都有易燃材料的堆积。没有燃料就没有燃烧,没有易燃材料,就不会有快速蔓延。
隐藏堵塞出口:友谊馆的出口并没有被所有的人发现,大家都希望从原路返回,这是造成重大伤亡的原因。这里的原因通常是太平门没有正确标识,相当于隐藏了出口,所以该出口当然容量一定没有满足。有时候太平门不常用,门口堆积了杂物,相对于隐藏了出口。在这种情况下,逃生量很小,但不是零。逃生容量的不均匀使用导致火场逃生时间的延长,增加了伤亡率。
出口被锁:这是毫无疑问的,8个直接对外的大门中,只有一个开放,并且卷帘门因失电落下,其余7个门都锁上了,这是造成逃生不畅的重要原因。
开门方向:卷帘门不是向外开,所以人流的出口大门处挤压,造成不少伤亡。逃生门向外开,是1942年椰林俱乐部大火的影响,是所有逃生规定的基础。 出口容量:关于出口容量,笔者没有具体数据,不敢确定容量是否足够。人群负荷是一定的,数一数座位就知道了。逃生容量是根据大门宽度减去一定的净空决定的,这是经验性的结果,对于逃生门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过于拥挤:这一条适用于酒吧娱乐场合,过于拥挤意味着顾客超过额定数量,导致原有设计容量不足,人数多意味著逃生困难。这一条不满足。
人群挤压:最后一点是人群挤压。在任何逃生的瓶颈地区,都会在紧急逃生时发生瓶颈挤压效应。消防工程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审图来发现可能的失控地点,增加安全设计来减少可能的危险。
在这里,笔者大胆认为,克火逃生无延误,逃生损失在原路。研究火场逃生路,决策失当救援误。
22
克拉玛依大火过去多年之后,认识依然不足,宽容无法达到,很重要的原因是悲伤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国外的丧亲理论(Bereavement Theory)。
1942年,椰林俱乐部大火之后,林德曼研究了灾难之后的心理重建工作,写出了《急性悲痛的症状学》学术论文,成为这一领域的开创人物,是对悲痛的症状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他首先的建议是让死者能经常地在专业工作者的协助下解决'悲痛工作'的困难。急性悲痛的是一种明确的综合症,常见的心理学的及身体方面的?症状?包括: ?身体上的烦恼; ?过度专注于死者的形象; ?过度关注死前的发生事件; ?敌意; ?失去既定的行为模式; ?出现与死者相同的脾气特征
丧亲理论有很多心理学上的贡献和学派。笔者在此不一一罗列,最后指出应对丧亲之悲痛的几句名言,或许有用:
认识失落与悲伤,不要害怕,人都有脆弱面,哀悼是必须的。唯有走进悲伤,方能走出悲伤。
“唯有能爱的人,才能承受悲伤之痛,也唯有去爱,才能治疗悲伤” 托尔斯泰
只有逃避爱的人才能逃避悲伤,重要的是从悲伤中学习。并保持因爱而脆弱的心” John Brantner
“你不能领导别人通过悲痛…但如果你能和他在一起,并在某种程度上你的任务是作为帮手,你就很幸运了”
有道是, 火场无情总悲哀,了解心理助移情;排解悲恸有理论,人道关怀和谐情。
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