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分析
王德曼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历史素质。结合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希望能为其他历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师版) 【年(卷),期】2019(000)008 【总页数】2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目前,各学科都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但由于学科间的差异,核心素养的内涵也不同。就历史而言,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既要体现人文特征,又要追求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一、历史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来说,指的是其在日后走向社会时所要具备的良好精神品质以及优秀的实践能力。历史学科作为高中阶段学生必学科目,本身拥有丰富的史学材料可供学生进行探究,另外历史科目中的教育素材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需要将史料作为探究的主要依据,并且对书本上的历史资料进行辩证分析,对特定时空内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要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时空观念以及逻辑思
维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等核心素养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实际的分析,这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传统观念影响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盛行,对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高中学科教学也逐渐开始实施多项教育改革,并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机制。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限制,再加上高中阶段学生所面临的巨大的升学压力,导致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视程度日渐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最终的高考成绩,因此在现阶段还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考点、知识要点为主,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是单一化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获得好的成绩,为高考做准备。可以说传统观念影响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表面化现象较严重,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无法得到培养。 (二)忽视历史教学背后的人文教育
我国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沉淀,积累了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开展历史学科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主义精神,进而在实现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中,教师由于自身教学理念的限制以及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学科无法渗透人文主义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未给予高中历史课足够的重视
高中阶段,历史作为组成文科综合的一部分,并没有受到教师过多的重视,语、数、英这三门科目在高中教学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在分值以及教师教学侧重点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都将时间与精力放在了语数外科目的学习上。对于历史学科持忽视的态度,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另外还有一些历史教师教学理念存在误区,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只是完全照本宣科念教材,为学生画出考试重点,要求学生进行记忆。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参与历史课程学习的热情,久而久之使其放弃了对历史学科内涵的探究,这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
随着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先进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也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辅助作用。然而需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要想在教学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使用的时机以及使用的程度。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高中历史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存在过于迷信的问题,认为不管是教授什么章节的内容,不管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况,都应一味地采取多媒体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基本上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同时教师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去精心准备课件,而是选择直接在网上下载,这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是相背离的,也无法真正意义上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学策略
(一)重视历史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历史研究与历史理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把历史比作一道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