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7 20:37: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图2. A.放大内镜下的结肠病变;B.0.4%靛胭脂染色后的腺瘤性病变;C.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将病变抬起;D.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

方法:所有患者肠道准备为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加水2000ml口服,或加行清洁灌肠至排出水样便。染色前应尽可能将肠管内病变附近的醋留液吸尽 , 否则会影响染色。然后清洗欲染色部位。染色时尽量减少染色范围,否则会使整个视野变暗,不利于观察。除靛胭脂外,其他染料染色后可在至而后再以蛋白酶清洗液小心地洗去表面的多余染料。在放大内镜观察时,同样需要维持一个正面观察的最佳距离才能获得清晰的图像,当侧面观察难以获得最佳距离或病变重叠于皱襞的后方时,可用专用管或钳子对病变的周围进行压迫或牵拉,得病变部位正对镜面,使观察变得容易。观察应从低放大倍率开始逐步扩大。对于疑瘤部分,特别是怀疑SM浸润部分和凹陷部位,应以最大放大倍率观察。对于一般患者,肠镜检查均应行至回盲部,有右半结肠切除的患者则行至吻合口处。

适应症:出现内镜下肠道粘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的征象;易出血、肠粘膜无名沟中断、病变周围白斑中央凹陷、粘膜表面凹凸不整、肠壁轻度变形等,肠镜下如发现上述征象,必须应用充气和吸气方法来观察是否存在吸气变形,因为粘膜内癌或仅有轻度粘膜下浸润癌在气体量减少时病变周围的正常粘膜表现为增高同时凹陷部位表现更加明显;当病变明显的浸润到粘膜下层时,则病变固定且变硬,吸气变形消失。而良性病变在吸气时,病变和周围粘膜同时增高并且没有明显的形态改变。

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大肠癌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是今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内镜下成像诊断技术,主要着眼于观察消化道粘膜表面的微细腺管形态及微血管形态,从而发现一些在普通内镜下难以发现的病灶,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NBI的具体原理是通过在传统红 /绿 /蓝 (R / G/B )顺次式成像系统的基础上 ,使用了3个特殊优化的窄波滤光片 ,

使红 /绿 /蓝光源的波谱范围相对变窄 ,波长相对变短。研究表明[41-43]光子渗透到胃肠黏膜组织的深度取决于光源的波长 ,即波长越短 ,黏膜渗透深度越浅。光与生物体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由血红蛋白吸收特性和生物体模式散射特性组成。血红蛋白是吸收可见光的主要物质 ,特别是对 415nm的蓝光的吸收达到峰值 ,活体组织显示非常浓密的血管模型 ,浅层血管呈茶褐色; 540nm 的绿光射入血管内 ,血红蛋白吸收弱于 415nm ,黏膜下血管呈蓝绿色; 600nm 的红光对黏膜的渗透深度相对较深 ,且其较长的波长超出了血红蛋白主要的吸收光谱范围 ,因此黏膜深层的集合性大血管成像也相对较好 ,使大血管与周围组织有良好的对比性(图3)。有研究结果显示,窄带成像技术可以较为清晰的诊断消化道粘膜的组织学改变、异型增生及早期癌[35]。

窄带成像系统具有普通内镜和NBI两种工作模式,可快速转换。与色素内镜相比,无需染色便可清晰地观察粘膜腺管的形态,因此称之为“电子染色”。NBI合并使用放大内镜可以更清晰地观察粘膜腺管开口的形态和微小血管形态,如微血管的直径、走行、有无分支及螺旋状改变等,为内镜医生提供更为可靠的诊断信息[35]。一般,光波越长,其穿透性越好,所观察到的影像越分散。蓝色的波长较短,仅能穿透粘膜浅层,易被组织吸收而在表面形成暗区,在微血管成像中有特殊的作用,故NBI中的蓝光部分得到增强。粘膜不典型增生的起始阶段和进展期的血管密度不同,对窄波光吸收的程度也不同,故原来在白光下难于区别的图像,经NBI成像后对比增强而易于被观察者辨别。

大多增生性息肉显浅棕色病变,在NBI下没有肿瘤性血管,与周围粘膜颜色相近,NBI放大观察可以看到,腺管开口II型者,无树枝状血管网(meshed brown capillary vessels),定义为血管分型Im(-)型,即I型少血管型。NBI见深棕色的肿瘤性血管病变,特别是退镜观察时可以很容易发现,伴有网状深棕色毛细血管网的,定义为血管分型Im(+)型,多见于腺瘤性病变,少数炎症较重的息肉也可以呈Im(+)型。腺管开口IIIL或IV型开口有树枝状、网状棕色毛细血管,NBI放大观察可见树枝血管网并伴有少量深绿色血管的,即血管分型IIm(+)型。腺管开口V型有深褐色的树枝状血管网及许多深绿色血管,伴有血管网紊乱,即血管分型III型。

一项进行NBI肠镜检查的临床观察中(图4) , 98例内镜插入至回盲部 ,

退镜时分别采用常规模式、NBI模式进行检查 ,发现病变后分别用NBI模式及染色放大方法进行血管分型及腺管开口分型 ,然后行病理检查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在 98例患者发现新生性病变 147个 ,其中常规内镜下发现的病变为 90.5% (133 /147) ,采用 NBI发现病变有 98.6%(145 /1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1) 。漏诊的病灶主要为平坦型病变。NB I观察对肿瘤性或非肿瘤的判断符合率为 91.8% ,高于染色内镜的 82.3% ( P< 0.01) [36] 。NBI对结肠增生性息肉、腺瘤和早期癌的诊断敏感性为 95.7% ,特异性为 87.5% ,准确性为92.7%[37] 。

NBI是近年来内镜技术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它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结合放大内镜可以观察病变及粘膜表面的细微结构,无需染色即可以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取代染色内镜;另一是NBI可以清晰地观察病变部位及周围的粘膜内微血管的结构。NBI是一项具有潜在应用前途的新技术 ,进一步提高了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 ,诊断效果与染色内镜类似 ,但操作简便 ,影响因素少 ,对黏膜血管形态显示有独特优势。内镜窄带成像术 (NBI)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 ,已初步显示出它在消化道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NBI的窄带光谱有利于增强消化道黏膜血管的图像 ,在一些伴有微血管改变的病变 , NB I系统较普通内镜有着明显的优势。由于 NB I系统是通过提高血管的对比来增强病变的 ,这与染色内镜通过增加病变表面形态对比有着机理上的差别。

方法: 肠道准备后,常规观察模式下进镜至回盲部,发现粘膜异常后,按顺序进行:(1)观察腺管开口类型;(2)评价是否为肿瘤,并记录大体形态;(3)切换成NBI观察模式,观察血管形状并进行评价分型;(4)活检。

图3. 普通状态及状态下内镜下表现比较 。 3a:普通状态下示血管呈红色,表浅及深层血管不易于区分;3b:NBI状态下表浅的小血管呈褐色,深层的血管呈色,粘膜表面结构比普通状态下显示清晰。

图4. 腺管开口分型.1a: I型;1b:II型;1c:IIIL型;1d:IIIs型;1e:IV型;1f:Vi型;1g:Vn型。2a:NBI下放大内镜观察可见腺管开口II型,血管呈浅褐色,无树枝状血管网,血管为Im(-)型;2b:NBI下放大内镜观察可见腺管开口II型,有深褐色的树枝状血管网,血管为Im(+)型;2c:腺管开口为IIIL型,有深褐色的树枝状血管网,血管为IIm(+)型;2d:腺管开口IV型,有深褐色的树枝状血管网及深绿色血管,血管为IIm(+)型;2e:腺管开口V型,有深褐色的树枝状血管网及许多深绿色血管,部分血管网破坏,血管为III型。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鉴别大肠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中的价值

FICE是一项崭新的内镜诊断工具,是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原理,采用纳米分光技术而成。FICE系统又称多带显像(MBI)或计算机虚拟色素内镜(CVC)。它通过电子分光技术将彩色电荷耦合器件(CCD)采集到的不同色彩进行分解、纯化,根据内镜主机预设的参数,从白光显像的全部光谱信息中抽提出相应信息后进行图像再合成。该系统可提供400-600 nm之间任意波长组合的图像处理模式,亦可根据操作者喜好及经验进行个性化波长组合,并为操作者预存10组不同参数,以期达到最佳观察效果。光谱分析技术将普通的内镜图像经处理、分析产生特定

搜索更多关于: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 - 图文 的文档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r596023wt1oiru32m9q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