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建造内心之神的工作”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 7:33: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建造内心之神的工作”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4期

一个自命为“具体而有限的少数人——知音者”写诗的诗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我一直很好奇。后来我从周瓒的诗中发现了一句很有神圣感的话,觉得这样的诗人恐怕就是她所说的,是一位从事“建造内心之神的工作”的人,她们会把对诗的建构当作“内心之神”的建造一样来对待。当然,这并非是在思想上为个人立一个禁锢之神的牌位,而更多的是在诗歌写作中保持一颗虔诚和敬畏的心。

周瓒曾说,“‘个人写作’重要的一点是,忠实于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对于自我的认识。”这本来是最根本最朴实的诗歌真理,然而在喧嚣以至混乱的当下诗坛,却并无多少诗人可以做到。也许这与诗人的品性如何有一定关系。周瓒甚至认为一个天分不足的写作者,其创造限度可以通过内心的朴实、坚毅等品质来弥补,由此我们仿佛可以见出周瓒大抵是一个什么样品性的诗人了。她的这一番认识发生于本世纪之初的两三年,如今十七八年过去了,她一直持守着这一写作的真理,将诗歌放到无尽的生活和自我之中,时刻注意缪斯女神与个人精神之间微妙而又繁复的关联性。就像她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书架上,打印出的未刊稿/蒙上灰霾又被擦净,忍耐着等待/文档里半成品的诗作/不时吵吵着,递来词语的眼神”(《遗珠,或踪迹》)。这是人与语言(词语)之间的一种相互找寻,一种互为精神慰藉的找寻。如果不是出于诗人生命与诗之生命的惺惺相惜,一个诗人怎会爆出如此驚人的诗性话语?

一个诗人对于语言必然是敏感并且尊重的,为此不得不谈谈诗人对于语言甚至词语的深刻认知。周瓒在《思考诗》中曾反复谈及对于“词语”的理解,认为“写作中的词语是有生命的,……最好将词语放置在创造力的进程意义上。”我们可以放弃认为这一理解的“伟大性”,但却不能不承认这一理解的“重要性”,因为正是“词语”的生命力创造并决定着一首诗的“生命”。其实行文至此,我们应该体验一下周瓒诗歌中那些令人啧啧称奇的诗句到底有多让人吃惊:“我们时时回顾,不让初衷/变成遗失的珠玉,我们为寻找/而留下的脚印,也像一幅寻宝图”(《遗珠,或踪迹》);“在那个徘徊少年的好奇里/藏着最真实的你,不用羞耻/为那信仰的迫切性背后的匮乏感/我们都是卑微的仆人”(《交流》);“而我,愿意冒雨来去,仿佛我们/本就生在水中,有着明亮的鳞片/坚硬的背鳍,以及能让我们起飞的浮漂”(《等雨停》);“她舞蹈,故她存在/她熬夜,熬出心中最黑的影子/她裁剪早晨的彩云/拼接出一幅向日葵,或一株二月兰/以及一根驱魔的拐杖/她骑上拐杖,安顿好黑尾猫/她们腾空而起,给死神当邮差”(《舞者安·萨克斯顿》)。正是在这样一种以惊人之语建构诗歌的方式之上,诗人认为“词语的联系方式造就了诗人照面世界的方式,是诗人性情和思想的凯旋,验证着诗人的生命力。”当然,也验证着诗人之诗的生命力。这从诗人“为知音写作”的诗歌理念也可以深刻感受到,而深潜的寻觅恰是无法掩藏的盎然。

搜索更多关于: “建造内心之神的工作” 的文档
“建造内心之神的工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rcbr6n2p56et871df8g8njyy26yqz018k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