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7:13: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常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风。________它们都是风,________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一阵阵春风吹过,唤醒了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草儿绿了。花儿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即使有点风也是暖烘烘的。吹散不了炎热,怪不得叫“熏”风。

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们身上凉丝丝的。黄色的树叶纷纷地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地摇摆着。高梁红了,稻子熟了。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金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清晨,路上行人稀少。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________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风啊,风!人们欢迎你,需要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①________它们都是风,________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②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________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2)有“Δ”划分段落,写出段意。 (3)抄写两个拟人句。 【答案】(1)虽然;但是;因为

(2)第一段(1自然段)一年四季的风脾性不同。第二段(2-5自然段)四季的风特点各不相同。第三段(6自然段)我愿长大让四季风都为人类造福。

(3)①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②风都和我们捉迷藏。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①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故选“虽然……但是……”;②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故选“因为……”

(2)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第一段(1自然段)一年四季的风脾性不同。第二段(2-5自然段)四季的风特点各不相同。第三段(6自然段)我愿长大让四季风都为人类造福。

(3)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①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②风都和我们捉迷藏。

故答案为:(1)虽然……但是……②因为(2)第一段(1自然段)一年四季的风脾性不同。第二段(2-5自然段)四季的风特点各不相同。第三段(6自然段)我愿长大让四季风都为人类造福。(3)①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②风都和我们

捉迷藏。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2)此题考查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的能力。(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10.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敬重卑微①

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它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哩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覆没。 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 卑微 微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 卑微 微薄)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单薄 卑微 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②?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_______体积,_______精神。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注释】①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②玩世不恭:不把现实社会放在眼里,对什么事都采取不严肃的态度。 (1)把短文括号中合适的词语选出来。

体力的________(单薄 卑微 微薄) 命运的________(单薄 卑微 微薄) (单薄 卑微 微薄)________的力量

(2)在第八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________体积,________精神。 (3)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①在第七自然段中共有两个问句。 第一个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

第二个也是反问句,这句话实际上是启发我们:碰到困难,受到挫折时,________ ②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它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读第四,五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第四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第________自然段内容相联系。

②第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________

(5)回答问题。

①“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

②你最敬重卑微者的哪一点,为什么? 【答案】(1)单薄;卑微;微薄 (2)不是;而是

(3)比起蚂蚁,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4)三;蚂蚁用牺牲一部分伙伴的代价保全了整个家族

(5)①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

【解析】【分析】(1)词语搭配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具体。体力的(单薄 )、命运的(卑微)、(微薄)的力量。

(2)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填写。分句前后之间是条件关系。故选“不是……而是……”;

(3)①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改为:比起蚂蚁,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碰到困难,受到挫折时,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②?改为:碰到困难,受到挫折时,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②考查对成语寓意的掌握。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它常用来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4)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①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②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卑微而自持,不仇视,不愤恨,不沮丧,不崩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强者。 理由:卑微易,于卑微中豁达而不麻木,难。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3)①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做这道题不难。②此题考查对成语寓意的掌握能力。

(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5)①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1.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于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1)一个“骑”字( )

A. 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和凶暴的本质 B. 表明擅长某事物的人,反而容易大意,招致失误 (2)“呵,我多伟大!”这一句( )

A. 表现了自信、自豪 B. 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和自我吹嘘的丑态 (3)“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含义是( )

A. 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B. 一心一意地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答案】 (1)A (2)B (3)A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这节诗的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A;(2)B;(3)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节诗的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真爱这一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好的故事”是指________。 (2)你对选文第一段是怎样理解的?

(3)本文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怎样理解? 【答案】 (1)人的一生是美好的

(2)作者想要表达他对故乡的热爱,他想要追回他,完成他。

(3)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rcjr56ddx6zh7s4eqk6667gj1yjjc01cg7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