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了北方的文学创作,体现了南北文风融合的特点。
二、庾信的作品也为唐代作家树立了典范,受到他们的推崇与模仿。
6、六朝小说(志人小说、志怪小说)的特点P154:
志人小说: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 志怪小说:见名词解释。
7、唐诗的发展概貌、四分期概述 一、初唐
这是唐朝开国的头一百年,这是唐朝开国的头一百年,是唐代诗歌的准备阶段。当时诗坛出现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不满齐梁时代遗留下来的绮艳诗风,努力以自己内容充实、格调健康的作品改变文风。可惜他们的诗歌还没有真正洗尽齐梁浮华委靡的风气,要到陈子昂打着复古的旗号,要求文学作品具有鲜明饱满的感情和朴实有力的语言,才引起人们的注意。除了陈子昂在创作理论与实践上给唐诗开创新风气外,沈全期与宋之问继承了永明体关于音韵声律的研究,让律诗定了型,使律、绝两种诗体在盛唐得以大放光芒。 二、盛唐
这时是唐诗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诗人在盛唐出现,初唐时确立的各种诗体,到这时期已完全成熟。诗坛上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边塞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一是田园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在两大流派之外,还有李白与杜甫两大诗人。各种文体在他们手中都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中李白的七言歌行显现宏伟豪迈的气象,杜甫的乐府叙事诗呈现唐玄宗时代历史转折的真实面貌,把唐诗推向全面繁荣的高峰。 三、中唐
这时的唐朝处于安史之乱后的衰落时期,诗坛由于沿袭前代诗人的诗风,缺乏新意,也呈现不景气。到中唐后期这40年间,诗坛又活跃起来,韩愈、柳宗元、孟郊、李贺、贾岛诗风奇异险怪,独具一格;白居易、元稹等倡导“新乐府运动”,重视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为求深入民心,语言浅近易懂,这跟韩、孟崇尚险怪的诗派作风大不相同。 四、晚唐
五、唐朝日渐衰颓,表现在诗坛上的是诗歌内涵由中唐较注重现实人生而转向注重个人感受,有较浓厚的感伤气氛;在表现手法上出现效仿齐梁时代讲究词句华丽的倾向。尽管如此,还是出现李商隐、杜牧这样杰出的诗人。前者的七律,充满朦胧的意象美;后者的七绝,显现忧郁深沉,清新流丽的新风格。
8、唐诗繁荣发展的原因、理解 (一) 唐诗形式和风格多种多样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诗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歌颂祖国山河,有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
(二) 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这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也是其
繁荣的根源。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国家统一,人民生活相对富裕,使一些文人们充满了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作家的政治活力和创作热情,唐诗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并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 文化的大融合,有力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唐代文化的大融合,首先表现在南北文化的融合上。隋统一后,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华民族人种的健全和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另外,表现在中外文化的交融上。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陈代谢的因子,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唐诗的蓬勃发展是绝对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趋势的表现。
(四)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中下层文士在政治上、文化上获得了自由发展的机会,科举取士的制度促进了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
唐代的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打破了世族对政治的垄断,为庶族大开了进仕之门。唐代的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是促进诗歌繁荣发展的一个直接因素。
9、隋代文学的发展特点:过渡;齐梁文风,改革文风
在文学发展史上,隋代文学是文学创作的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学创作相对沉寂。与它的前后朝代相比,隋代文坛显得冷清沉寂,这与它的短促和统治集团不重视文艺相关。
二、南北文学相互吸收,但并未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文学进程。隋统一后,文学出现了南北混一的局面。
三、隋文帝的改革主张,改革文风,崇尚质朴,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
10、初唐四杰的地位、贡献 (一)首先,他们看到贞观以后大唐帝国日益繁荣的气象,他们的长篇歌行极力铺陈帝京的壮丽气象,其力量和气势远远超过了刻板工丽的宫廷文学。
(二)其次,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
(三)他们追求的远大人生理想以及因怀才不遇所激发的种种不平之鸣,开启了盛唐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以比兴寄托融入词采华霏的齐梁体,为初唐诗歌融合建安风骨和江左问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形式格律方面,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总之,他们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11、陈子昂的地位贡献以及诗歌主张
诗歌主张:一、反对齐梁文风,提倡风骨兴寄;二、主张建安风骨的理想文风,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地位贡献:一、“风骨”与“兴寄”理论的提出,既扫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陈子昂是在一片六朝绮丽之馀习中,第一个自觉起来提倡汉魏风骨的诗人,同时真正做到把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的人。 二、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关健性人物。他首先来倡导改变六朝到初唐的形式主义作风,一反初唐艳丽纤弱的诗风,而开盛唐朴素雄健的诗风,把诗歌引向朴实而具有真实生命的道路上。为以后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12、王维为什么会成为盛唐文化的代表者?(王维诗歌特点;盛唐气象)
13、(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 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
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14、孟浩然诗歌特点
一、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诗中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如“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却也自然溜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二、诗歌语言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不假雕饰,即兴而发,内容贴近自己的生活。
三、格调高雅,从高远处落笔,随意点染,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5、王昌龄(七绝圣手)七绝诗的艺术境界。(七绝诗手法、特点) 一、高度集中,典型概括。如“黄沙百战穿金甲”,明白流畅,但却蕴含丰富,概活力极强。 二、情景妙合,悄深意切。它从个别中体现一般,意境深远,节奏明快,格调自然,细腻动人。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这一句。 三、隽永含蓄,含而不露。
四、深人细节,小中见大。王昌龄的七绝侧重于选取生活细节,细致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具有以小见大、言简意深的特色。
构思新颖,想象奇特。他的诗歌的艺术构思不仅别出一格,而且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人用两乡犹如同乡 的话告慰友人,于惜别的感触中注入了慰籍,寄寓了诚丝的友谊。这种曲折、跌宕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耐人寻味。
16、高适边塞诗特点 17、岑参边塞诗特点 18、两者对比 高适:“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岑参: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他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多描写异域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北国八月飞雪之美,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天气的寒冷,依依的离情别意,悠悠的思乡愁绪,在诗人的笔下都着染了奇丽豪迈、浪漫乐观的奇情异彩。 比较;
同:诗风豪放,同长于七言歌行。
异: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思想深刻,尚质主理,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糅杂,显得深沉浑厚,高亢悲壮。
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岑参的诗歌内容丰富,大量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光奇景,尚巧主景,极大丰富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19、李白歌行体和乐府诗歌的创作特色
歌行体:一、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无所依傍,笔法任性情而变幻莫测,营造出摇曳多姿的神奇世界。从其作品《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可体味出来。
二、感情一气直下,句式长短变化,音节错落,节奏旋律回旋震荡,突出了气势和力度,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风貌。
三、歌行中展露出独特的艺术个性、非凡的气魄和生命的激情,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乐府:(1)借古题写现事,用古题写己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他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
(2)李白的这一类乐府诗,虽说是拟古,却处处有“我”在,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呈现出他人无法摹似的个性特色。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
(3)李白将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中,便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20、李白绝句的创作特色
(1)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
(2)充沛的气势。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4)语言清新自然,俊逸秀美。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出了无穷韵味,清新飘逸。
21、杜甫律诗艺术成就
一、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却仍运用自如。
二、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就是七律。如《秋兴八首》。 三、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 四、精于用字,刻画细微。“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
22、杜甫的地位/文学成就/为什么是诗圣/诗史?
一、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示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二、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23、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描述和理解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以理解为,沉郁指的是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