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浅论李煜词渗透着悲剧意识的原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11:05:3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浅论李煜词渗透着悲剧意识的原因

摘要:李煜的前后期词作贯穿着同一种底色——悲剧意识。本文着力探索的是他的悲剧意识的由来,从词的这个体裁以及他的遭遇按前后期分别进行分析,亡国前他的悲剧意识多半与他的出身遭遇和天赋有关;而亡国后则主要是他的痛苦生活和矛盾情绪相关的。

关键词:李煜;悲剧意识;原因

Discusses Li Yuci to seep the tragedy consciousness reason shallowly

Abstract: The Li Yu adjacent periods word does is passing through the identical kind of bottom color - - tragedy consciousness. What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is his tragedy consciousness origi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separately from his bitter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adjacent periods, before perishing the country, his tragedy consciousness mostly with his family background bitter experience with the talent related; But after perishing the country, is mainly his painful life is related.

key word: Li Yu; Tragedy consciousness; Reason

关于李煜词中透露的悲剧意识,已经有很多学者论述到,而且也论述得很透彻,有关于他前期词中的悲剧意识的,更有探讨他后期词深沉的悲剧意识的,在这里,我主要研究的是他的悲剧意识的由来,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无法摆脱的悲剧意识。在他的后期悲剧意识的原因中我发现他的悲剧意识如此浓厚还与他遭受劫难,对人生价值与自我生存意义的探索十分相关。

李煜(937——978)是五代南唐国的第三代君主,也是其末代的小皇帝。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历史上称他为南唐后主。他擅长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名。语言生动,充满了对身世及现实的吟叹情绪,其作品在题材及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他于二十五岁(961)承接王位,但到三十九岁(975)那年即国破家亡,被宋兵俘虏并押送到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看管。过了三年,终于因心怀怨愤而被宋太宗派人用药毒死。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些感人伤怀的句子都是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千百年来,李煜在人们心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然而史册记载,李煜却是一个昏庸懦弱的君主。他拥有着先天的悲剧个性,同时也有着后天的悲剧经历,这些都导致了他的人生以悲剧结尾。而他,正是以其薄命君王的遭遇,造就了绝代才人的勋业,恰是南唐国祚的结局,玉成了李煜词作的升华。李煜作为南唐小国的亡国之君,政治上一塌糊涂,一味享乐苟安,称臣纳贡,词作却为何如此受人推崇?我以为,除了他词作的高度艺术性以外,还与他词作中所浸透的悲剧意识有关。

那什么是悲剧意识呢?那便是事先认定了一切都是虚无、幻灭,一切都是昙花一现,一切终将归于悲剧结局的思维方式,它是繁华落后的苍凉,是人群中的寂寞,是理智人生的清醒底色。而李煜的作品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不论是他贵为君王还是沦为一介阶下囚,他的词作始终渗透着一种悲剧意识,只是这种悲剧意识越到后期越是浓厚!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是什么造成了他词作的这种悲剧意识呢?

一、 词本身婉约而感伤的特性,使他的词带有一种浓郁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

杨海明《唐宋词史》认为词最乐于抒写,也最擅长描摹的就是一种近似于涟漪状态的“心绪”和“心曲”,词在整体上表现出相当的“南方文学”特色,以婉约为正宗。清代纳兰性德《古风·填词》中也说:“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及忧患作。”这些都显现出整部词史两个总体上的特点:一是它的“悲剧性”,一是“伤感性”。李煜以词这种文体作为我手写我心,宣泄内心情感的途径,表达的多是一些令人感慨唏嘘的忧伤之情,表现的人物形象是没落的帝王、亡国的囚徒和精神的流浪者。而且,词中映入眼帘的都是泪、梦、愁、恨、哀、寒等等表示愁怨的字眼。

“春花秋月何时了?”闺怨、时难、悲亡、人生苦短,种种愁怀积贮于胸,人何以能堪?正因如此,词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引入一些能使自己内心平静下来的因素,或者通过自己内心平静下

来的因素,或者通过一种价值的转移,或是寻一种心理的补偿物,或找一安慰物。

二、 李煜词前期词中悲剧意识的原因

李煜前期的词作,其实也和后期词一样,有着深深的悲剧意识,而这悲剧意识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个敏感而痛苦的灵魂,表面上,他生活悠游,婚姻美满,沉迷声色,日夜醉舞笙歌,时人于是以他为荒淫无道之君,却忽略了他那尽情描写宫廷繁华生活的背后,总透露着的东西,是什么呢?台湾作家张小风说过那是“一种不安,一种需索,是不知所从的缠绵,是最快乐时的凄凉,是完满之际的缺憾,是自己也不明白所以的惴惴,是想挽住整个春光留下所有桃花的贪心,是大彻大悟与大眷恋之间的摆荡。”

而这一切都是有其原因的: (一)、李煜的天生性情 无人理解的南唐后主李煜,他的悲剧意识其实实际上很早就形成了,他出生于一个诗人的家庭,虽则也是帝王的家庭,这个家族有着脆弱、敏感、浪漫、虚幻的遗传基因。他的父亲李璟是一个著名的词人,他的兄、弟也都是诗人,在这样一个家里,他生就得“翰林胚子”,他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他的长相,丰额骈齿,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很有富贵相。且因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免更加柔弱多情,这些是他一生遭际和悲剧意识形成的基础。徐铉在《宋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中说到李煜:“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乾之教。草木不杀,禽鱼咸逐,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以致法不胜奸,威不克爱”。李煜的性格是和善、内向、懦弱的,他敏锐善感、率真自然、迁执痴情,这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荣格指出,性格是集体文化积淀和教育方面对人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集体无意识是从人的祖先的往事遗传下来的潜在记忆痕迹的仓库,是人的演化发展的精神剩余物。”?李煜继承了其父李璟“天生儒懦,素昧武威”的性情,又接受了南唐宫廷浓郁的文人氛围和儒家仁爱思想等集体无意识的深刻影响。

李煜内向的性格和多愁善感的气质,让他体会到更多人生的苦痛和存在的悲哀,这本身就是具有悲剧气质的。正因为李煜是个多情种子,所以他会有更多人生的苦痛和悲哀,他的纤细敏感的心使他比别人感受到更快而体验得更深。一叶落而知秋,飞花谢则伤春,寒砧声声催他失眠,垂柳依依引他相思,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乌夜啼》)。生离死别困扰着他,内忧外患打击着他。悲盛宴不常,叹人生短暂。“愁恨年年长相似”(《谢新恩》)、“离恨恰如春草”(《清平乐》)、“新愁往恨何穷”(《谢新恩》)正是词人在冷酷现实中不由自主地伤叹,正因如此,“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子夜歌》),命运无法把握,导致他不禁颓唐地说:“醉乡路稳易频到,此外不堪行”(《乌夜啼》),人生世事有如转烛飘蓬,到头来只剩得,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开元乐》)。李煜视人生绝不如人们所说的如梦如幻般的虚无,他率真专注的个性使他爱得深、恨得切,他有太多的眷恋、憧憬和追求,所以才有太多的不满、哀怨和悔恨。漫漫无际的愁苦汇成了他精神上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同时也成了他灵感滚滚而来的源头。

(二)、李煜对人生的孤独感

李煜总是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一个人,孤独得走入世间,又孤独地去追寻人生的终极真理,这对敏感的心灵来说已经很残酷了,更可怕而且不幸的是,他还是一个“惟我独尊”因而“高处不胜寒”的“寡人”。他的一生都在追寻灵魂的伴侣,寻觅停歇的精神家园,却总是徒劳无益,在长久的孤独和失望中他更加软弱和无奈。在他早年写的《捣练子》中就透出这种情绪:“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从词作所创造的表层意境来看,凄凉清寒的秋夜里,词人长夜不寐,独立小庭,风声送来了断续砧声,在人的心头一下下沉重地敲响。这时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困扰着他,什么样的思绪纠缠着他呢?无疑是孤独,这里有一个值得推敲的心理暗示,表现出他心灵所处的困境:他有着深如海、富如白玉堂的皇宫,有数不胜数的宫娥美女,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他却觉得自己独立于“深院小庭”,细听着似乎天外传来的风声砧声,孤独难以入梦。他把自己的灵魂封闭了,总感觉身边空空荡荡,无一物贴近生命,心就像一个深宅死妇,无所依归,找不到出路。这种强烈的孤独、幽怨,正是缠绕他一生也驱不走的梦魇。

(三) 、动乱不安的社会背景

南唐于公元937年由李昪建立,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全国三十五州,不仅幅员辽阔,而且地理条件相当优越。不但铁矿等矿产资源相当丰富而且环境也比较安定,因此吸引了大量因战乱而南迁的北方流民。另外,唐中宗李璟在位时,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如奖励耕织、减轻

赋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这使南唐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当时少有的繁荣气象。

安定的环境,繁荣的经济既是文学发展的坚强后盾,也是后来的统治者贪图享乐的温床。据宋代陈世修《阳春集》序云:“金陵盛时,内外无事,相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以丝竹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时人是这样描写当时的生活情形的:“岂但小臣添兴咏,

狂歌醉舞一家家”。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从李璟开始,南唐的统治阶层已经不思进取,沉溺于享乐之中,在中宗李璟在位期间,后周曾三次攻打南唐,夺取了南唐十四州六十县的土地。

当李煜被历史推上君主宝座时,南唐王朝的政权已经岌岌可危,一种亡国的紧迫感不由分说地压在他的心头。他既没有越王勾践的胆识和气魄,又不像后主刘禅一样麻木不仁。作为一个文人,他只好在文学中去追求心中的美好,以摆脱现实,但是一种隐忍的痛苦一直埋藏在他的心中,所以他的词中总是透着悲观情结和对真切欢乐的追求。

(四)、从小经历的宫廷残酷争斗

幼年的李煜肯定蒙受了王室争斗、骨肉残杀的心理阴影。我们知道,李煜的父亲的承继王位就曾经历过惊险的宫廷斗争。李璟虽为先主李昪的长子,但李昪似乎并不喜欢他,而意欲传位给二子景迁。幸亏景迁命短,在十九岁就一命呜呼,这才去除李璟即位的第一个威胁。但李后又属意与四子景达,在病危时秘密派人招回景达,欲托后事,这时又亏有一位忠心于李璟的御医将此事密告于李璟,这才将信截留,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年幼的李煜虽然没有参与过父辈的这些争斗,但至少曾耳闻过上述情况。

而当他长大后,有些事件就直接的刺激到了李煜:在李煜二十三岁的时候,其兄弘冀(当时已是太子)竟派人在酒中下毒鸩杀了其叔景遂,但弘冀本人却又在一个月后不明不白地突然暴死。这种六亲不认、险恶莫测的权利斗争,就使得天生性格怯懦的李煜深感到人世中可怕的一面,从而产生了深浓的忧患心理。所以当李煜顺利即位(因他的五位兄长均先已死亡)之后,就一改其父兄们同室操戈的做法,而对其胞弟门十分友善和关怀,这或许也可视为对于骨肉相残的反拨和其本性善良的表现吧。

即使他善待任何人,心里的那层浓厚的阴影却怎么也挥之不去,他比任何人都缺乏安全感,时时都沉浸在深深的痛苦中。

(五)、李煜不幸的家庭生活 作为一位看中亲情的“性情中人”,李煜的家庭生活也是充满了不幸和悲伤的。 先是在他二十八岁时,次子仲宣突然夭亡。仲宣是位极其聪明伶俐的小王子,三岁即能背诵《孝经》及古杂文,抱在李煜膝上时就能识别音乐的节拍,看来很像是位“神童”。可就是在他四岁当口,却因猫触灯坠、惊悸得疾而早逝,这怎么不令李煜痛感人生无常和命运之无情?他曾亲撰《悼仲宣铭》寄托哀思。文曰:“呜呼!庭兰伊何,方春而零;掌珠伊何,在顽而倾。珠沉媚泽,兰殒芳馨;人犹沮恨,我若为情?萧萧极野,寂寂重疴。与子长诀,挥涕吞声。噫噫,哀哉!”真是字字血泪,声声悲泣。但更令他不堪的是,就在爱子夭亡以后一月,其昭惠皇后(大周后)又因痛心于仲宣之死而一命呜呼。这位与李煜恩爱十年的皇后一旦撒手人寰,后主“悼息痛伤,悲哽几比噼

绝者数四,将赴井,救之获免”,他竟像普通老百姓碰到这种事一样寻死觅活、痛不欲生。这就表明,在老天爷眼中,尽管是“万民之主”的皇帝和皇后,却也只是一些可以任凭摆布或捉弄的可怜者,他们照样难逃“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劫数”。由此看来,李煜那“人生愁恨何能免”的浩叹,确实是有感而发的。

正是由于以上的五个原因,李煜的悲剧意识不只存在于他的后期词作中,这种悲剧意识绝非诗人的轻愁淡怨,闲人的寻愁觅恨,而是一个智者对人生苦苦追寻的结果。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感到一种深深的痛,在美好的人生面前,他感到深深的忧虑。他是一个天生不幸的人,因为他过于敏感和清醒。登上王位对他来说,可能并非一件乐事。早期恬淡隐忍的生活态度,对皇家争权夺利的残忍的目睹,已使他对皇位尊崇大打折扣,然而成为一国之主,对于一个中国古代的男子来说,绝对是欲望和幸福的巅峰了,李煜当然不可能拒绝这份喜悦。这种意外而来的福气,使他惊喜,同时也使他惶惑不安,长兄弘冀费尽心计而不得的皇位却被自己无意间得到,这种命运的错位等增添了他对人世无常的体验,人世的荒谬使他吃惊不已。一想到自己竟背负了一个国家,一想到总有一天他会担上一个耻辱的名号----亡国之君,他便胆战心惊日日遭受着心灵的折磨。在这种夹缝人生中,他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无从述说、无法表达的矛盾心情,剪不断理还乱的的愁

苦思绪,使他几乎无法平静的度过任何一天,于是他越来越深地陷入了自我的世界中,他追怀往事,忧虑未来,独独不敢正视现在。

三、 李煜后期词中悲剧意识的原因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词不仅以沉痛的心情抒写自己的悲慨,更可贵的是,他往往能够透过一己之悲慨,进而上升到对人类共有情感本质的探索,从而使他所抒发的情感具有深广的涵盖性和包容性。

李煜的人生经历被历史分割为对比强烈的两段:前段是富贵风流的帝王,后段是凄惨寂寞的亡国之俘。深刻的亡国体验和天才的词人禀赋使得李煜的亡国之悲达到情感深度的极致。

公元974年,宋太祖发兵攻打南唐。次年11月27日夜半,金陵城破,李煜先欲尽室自焚,但最后有下不了决心,只得率臣吏肉袒出降。宋兵在大肆抢掠了宫廷珍宝之后即将李煜及其随从子弟、属官、妃嫔押送至宋都汴京。从此,李煜就开始了囚徒的生活,其心境之痛苦自可想见。待到宋太宗即位之后,就被这位心胸狭隘的大宋皇帝所毒杀。所以清人曾作诗叹悼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的《虞美人》正是这种亡国之悲的代表作,此词以时间之问开始,从时间不断流动中显示出物是人非的感伤,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春秋更替,花开花落,瞬息万变,难以捉摸的人生无常的悲哀。词末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将个人的亡国之痛升华为一种普天下人共有的对美好事物消逝而又无能为力的人生之悲。

那为什么李煜的后期词留给人们的是一个“满鬓清霜残雪思难绝”的孤独寂寞的精神流浪者的形象?为什么充斥于李煜词中的是这样一种极为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种绵绵不尽的悲剧意识从何而来?

(一)、南唐的家破国灭

清人谢章铤说过:“余谓情之悲乐由于境之顺逆。”李煜后期词中宣泄出如此深重缅邈的悲剧意识,正是因为他当时所处的社会和所生活的时代都属于“逆境”。

尽管南唐采取连年进贡的政策委屈求全,然而“好景”不长,“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赵匡胤,是不允许南唐苟延残喘的,最终在公元975年灭掉了南唐。古代士大夫文人具有传统的“忧生之嗟”,蹙迫日甚的家国颓局,与自觉不自觉的忧生意绪碰撞交合,凝聚作巨大、严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时时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恐惧里,沉重的生命迟暮叹谓与浓郁的感伤情调也就自然生发了。

李煜被囚禁后,不仅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如宋太祖把他封为违命侯,并讥笑他“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岂为吾虏也”,而且忍受着人格上的侮辱,如龙衮《江南录》记载小周后“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出必大泣”。李煜由帝王之尊降为任人欺侮的囚徒,这对他来说,不经一番刻骨铭心的悲恨是难以度过这段屈辱生活的。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险恶现实面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李煜对以前的糜烂生活有了痛切的悔恨,当囚徒的耻辱使他对祖国有了深厚的怀念,这就使他本时期的作品带上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色彩。这个时期是李煜一生最痛苦的时期,也是李煜词的黄金时代,他将神秀清丽与深沉悲壮融为一体,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等,都是古今中外最典型的离愁造型,堪称传颂千古的名句。

(二)、李煜视人生为迷梦的态度

李煜后期词中大多阔大、热烈的泛指意象和虚境意象,与他的囚徒处境、难堪心情造成巨大反差,形成神奇的艺术魅力。从这些意象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煜深深的悲剧意识。

李煜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生命的体验十分的悲观,悲观到了极点,他只能把人生归结为一场迷梦,因此从他的词中出现了很多提到“梦”字的词句,如: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忆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梦魂,古人认为人在睡梦中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刘希夷《巫山怀古》诗:“颓想卧瑶席,梦魂何翩翩。”只有梦是自由的,谁也囚禁不了,虽然自己过着囚徒的生活,有苦难言,有恨难抒,但昨夜在梦里,把自己的一腔怨恨发泄个够。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浣溪纱》

词人感叹人生有如飞蓬,飘忽不定,时光易逝人易老,好像一场大梦一样,最终都将归于无有,

搜索更多关于: 浅论李煜词渗透着悲剧意识的原因 的文档
浅论李煜词渗透着悲剧意识的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rn411f9jt1cf875cb4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