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3年秋七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16:11: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2年秋七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3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解气(jiě) 宠物(ch?ng) 甲胄(wai) 怠慢(dài) B、耗尽(hào)胆怯 (qia) 摇撼 (hǎn) 疙瘩 (gēda) C、漫长(màn)海鸥 (ōu ) 蓦地(mò ) 瞬间 (shùn) D、觅食(mì )嘈杂 (cáo) 间隙(xì ) 眸子 (mú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视死如归 迟疑不绝 波光粼粼 绾成疙瘩 B.井然有叙 不务正业 不以为然 一如既往 C.绽开绿芽 史无前例 踢下断崖 委屈郁积 D.温文尔雅 极其恶劣 百感交集 无以付加 3、填入空白处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是(3分)

任凭额头上的汗珠往下 也不去理会,少年 在草地上,被 行的山风一吹,不免百感交集.慢慢地,一阵疲劳 上全身。

A.滴 坐 穿 涌 B.流 躺 穿 袭 C.淌 坐 穿 袭 C.落 仰 穿 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美国人买人寿保险是相当普及的。

B.在会上,学生会主席汇报了新年前夕,各班同学准备文艺节目,到处借服装和道具,利用放学后的时间积极排练,准备过一个愉快的“除夕艺术节”。

C.班里同学基本都交作业了。

D.只有经常锻炼身体,才能增强体质。 5.按顺序排列下列语句:(3分)

①还有摇荡的水草②游人从桥上望去③那鱼就在水草和石头间滑动④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鹅卵石

A. ②③④① B. ③①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②④①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9分)

3G手机的“神奇”功能

①3G正式发放牌照,中国通信业一桩大事终于在2009年初尘埃落定。新通信时代来临,我们会发现,3G时代的手机不仅仅是手机,还是电脑、电视、直播中转器、导航仪、游戏机、信用卡。到底3G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改变呢?

②3G手机一般正反两面各有一个摄像头,背面的摄像头用来拍照,正面的摄像头用来视频通话。这样,用户既可以在屏幕上看见对方的面貌,,在屏幕的右下角,还能看见自己的表情模样,可随时将自己的影像调整到最佳角度。

③如果说视频通话还不过瘾,未来3G手机还有望实现“电视通话”。安装一个特殊机顶盒和摄像头后,将手机和电视连接,就可以一边打电话一边看通话对方在电视里“现场直播”了。

④可视电话的功能还包括手机视频会议。以TD为例,在拨通12535之后,就可以开始手机视频会议。目前视频会议可实现4人同时对话。

⑤无论是TD还是CDMA2000,无线上网速度仍旧徘徊在几百K以内,不过中国电信宣称,CDMA2000网络不久就能让无线上网的“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2M。而联发科计划在明年下半年推出3.5G的TD芯片,让TD手机的传输下行速率高达2.8M,上行速率达到2.2M。

⑥普通的512K家庭宽带通过百度下载一首4.5M的歌曲,大约需要半分钟,而下行速率有1.2M,同样一首歌可以在4秒钟内下载完毕:如果下行速率高达2.8M,那么这首歌可以在2秒钟内下载完毕,说一眨眼之间完成也毫不为过。

⑦下载尚如此快捷,打开几个网页,通过手机MSN、QQ聊天,收发邮件等基本功能就更不在话下了。高速上网让线上游戏也有可能搬到手机的方寸屏幕之间。

⑧手机电视实现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GPRS:另外一种则是CMMB、DAB等广电模式。前者可以让用户与电视实现互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主动点播节目、定制服务,缺憾是产生的流量资费不菲:后者则等于将传统的电视屏幕搬到了手机上,让人们把电视揣进裤兜里,随时随地娱乐消遣。

⑨更新鲜的电视应用还在后头。韩国SK电讯推出一款车载电视,可以与手机相连,手机接收到电视讯号后直接传输到汽车内的电视屏幕上,解决了手机屏幕过小的问题。而华为的“位移电视”更是直接把手机和电视连为一体,如果用户看电视看到一半有事出门,手机可以在电视关机时立刻接通同一频道,让用户在路上也不会错过节目。当然,后二者目前虽然还是概念化产品,但3G网络成熟后就会择机推向市场。

⑩手机还可以充当房门钥匙、信用卡、交通卡、会员证、各种票据(如机票、火车票),甚至可直接用于超市购物。虽然现在听起来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在3G发展较快的国家这已不是新鲜事。

⑾由于3G网络已经十分成熟,日本的运营商让手机也具备了不少“神奇”功能。比如用手机乘坐地铁和购物,只需将手机放在读卡器上轻轻一刷,电脑联网直接从话费里扣除地铁票价(或者购物总费用)即可,其快捷简单类似于今天北京市民使用公交一卡通坐地铁。据介绍,这一手机万能模式在日本已经拥有2200万用户。而中国的运营商们也正在大力推广手机钱包、手机电子票等业务,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借鉴国外成功模式,中国的“万能手机”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6、文章围绕3G手机依次介绍了四大功能,下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可以进行视频通话,召开手机视频会议。 B.上网速度快,下载在2秒钟内完成。 C.可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

D.可以充当房门钥匙、信用卡、交通卡、会员证、各种票据,乘车购物实现“一机通”。 7、下列有关3G手机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3G时代的手机是手机、电脑、电视、直播中转器、导航仪、游戏机、信用卡。 B.3G手机有一个摄像头,用来拍照和视频通话。

C.3.5G的TD芯片,使TD手机的传输下行速率高于上行速率。 D.3G网络已经十分成熟。

8、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一项是

1

A.3G正式发放牌照,说明了中国“新通信时代”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万能手机”变成了现实。

B.手机电视实现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CMMB;另外一种则是DAB广电模式。 C.北京市民使用的公交一卡采用了3G技术。 D.3G手机比普通家庭宽带更能节省时间。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

王充求学

王充①字仲任,会稽上虞②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③,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④,师事扶风⑤班彪⑥。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选自范晔《后汉书》)

①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著有《论衡》一书。②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③孤:少年丧父。④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⑤扶风:古地名,在今陕西境内。⑥班彪:东汉著名学者、史学家。 9、下列加点词意思解释正确的是(3分 )

A、其先自.

魏郡元城徙焉 自 :自己 B、师事扶风班彪 C、一见辄能诵忆 辄:就 D、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遂:于是 10、下列翻译句子有错误的是(3分)

A、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

B、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 C、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不背诵诗句。 D、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 11、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3分 )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四、课文考查(12) 12、按原文填空:

(1) ,而日出时远也。(3分) (2)得一人之使, 。(3分) 13、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3分)

(2) 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3分)

六、综合性学习(10分):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以冷峻的眼光审视世界,以敏锐的头脑思考世界,以犀利的笔锋剖析世界。为人类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三元中学语文组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鲁迅,认识鲁迅,学习鲁迅的作品,理解鲁迅的人格,在全校开展了“走近鲁迅”的主题活动。

18请你为这次主题活动拟一个主题活动标题。(3分)

19请写出你在这次活动中采用的两种资料收集方法。(4分)

方法一: 方法二: 20你所在的班要举行一个“走近鲁迅”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设计一个开场白:(3分)

2

语文答题攻略

第1题如何备考?

自己归纳,把七年级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梳理,最后形成生字表,认真识记。

问题2、初中生应怎样做选词填空题?

备考方法:反复读七年级教材中动词、形容词、副词丰富的语段。 答题攻略:1、词语求异法2、语境分析法

问题3 为什么孩子总会在修改病句问题上犯难?

答题攻略:“八看”辨病句

辨识句子是否是病句时,注意检查下列八个方面,可以事半功倍。

一、看两面词。两面词是指词语本身表达两个相反的语义,如“成败”、“得失”、“能否”、“好坏”、“优劣”、“高低”、“是否”等。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固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要检查前后是否照应。

例1.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简析: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两面对一面,不一致,应改为“取胜的关键”,或改为“是队员能否齐心协力”。 二、看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否定句主要应关注双重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嵌套否定形式的句子,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主要有“以防”、“防止”、“劝阻”、“阻止”、“避免”、“忘记”等。这些句子和词语就经常把我们要表达的意思说反,且有很强的迷惑性,易造成判断错误。 例2.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 简析:“劝阻”和“戒烟”都有否定的意思,这样使用就把意义表达反了。

三看、并列成分。并列成分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顾此失彼,造成错误。应注意语序是否恰当或是否与动词搭配。

例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析:并列短语“发展”和“重视”语序不当,应是先“重视”后“发展”。 四看、代词。句中出现代词时,要注意是否有指代不明的错误。 例4.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简析:“自己”是指“老师”还是指“我”,指代不明,应改为“我”。

五看、关联词语。复句的病点往往在关联词语上,有的错用,有的滥用,有的误配,有的遗漏,等等。

例5.他们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我们也完成了任务。

简析:复句的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他们”和“我们”,主语不同,施事者不是同一个人,所以应把“不但”移到“他们”之前。

例6.尽管任务多么艰巨,我们也要按时完成。 简析:误配,“尽管”应改成“不管”。

六看、程度副词。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非常”、“很”、“过分”等。一般是来修饰形容词的,要注意其后面的形容词是否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副词的含义,有没有造成语意的重复。 例7.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 简析:“溺爱”本身就含有“过分”的意思,应把“过分”删掉。

七看、用词是否得体。看句中的谦词、敬词或其他一些词是否用错对象。 例8.我们光临你们单位参观。

简析:“光临”指宾客来临,是对别人的敬称,不能说自己。

例9.他是我最好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在工作中少犯错误。 简析:“耳提面命”适用于长辈对晚辈,而句中是平辈,故使用不当。 八看、句子有多个或多层定语、状语时,语序是否恰当,是否有歧义。 例10.刚才打电话来的是前几天才认识的张宏民的哥哥。

简析:“前几天才认识的”是“张宏民”的定语,还是“张宏民的哥哥”的定语,表意不明,无法确定,产生歧义。

问题4 排序题答题有什么高招?

答题攻略:一是要通读全篇,找出每句话中的主干,表关系原词语,如:反复出现的词、关联词语、代词或有指代作用的词、暗示了句与句之间的词和顶真现象用笔作上记号,以便比较。二是找出关系最密切的两句话,它们不一定是段的开头语,但可以肯定,这两句话必须放在一起,如果能找出这样的两句话,再去比较所给的四个选项,就能用排除法,去掉干扰项。三是再读原文,再比较选项,直至选出最佳答案。四、最笨的方法是按四个选项的顺序读一遍,感觉最好的就是你应选的。总之,做这类题的关键点是从找“联系紧密的两句话”入手,而不是从找“哪句话应放在段的开头”入手。

问题5、 5—7题如何备考?

答题攻略: 5-6题

一、先粗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仔细读题,把第5题和第6题中泛及的各语句在原文中找出来,作出标记。三、将原文与进行比较,判断就可以顺利地做出这两题。 温馨提示:在原文中找出依据后,千万不要偷懒,要动笔把找到的句段画出来,以便于比较。这样可以加快答题速度,确保正确无误。

第7题是迁移题。

四个选项,有的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原句段,但大多数情况下找不到原话。这就要学生自己准确分析。这是5—7题中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答题的方法与前两题类似。

问题6、 第8题如何备考?

答题攻略:把七年级所学实词的意思记下来,确有不会或忘记的采用《文言实词推确八法》 问题7、 第9题如何备考?

中考第9题考的是文言虚词的用法。

备考方略:重点复习常见虚词的用法。要一个个归类,记代表的例句答题时把例句与四个选项中的虚词意思与用法写下来,以便比较。

问题8、第10题如何备考?

第10题是关于全篇内容的理解的一道题。三个热点:古人是如何求学的,古人是如何做人的,古人是如何为官的。做这道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全文大意,知晓作者创作的主旨。判断对错要在原文中找到应证,即不可遗漏又不能想当然添加原文没有的意思。

问题9、第11题答题应注意什么?

第11题是第一道文字表述题。要求学生翻译两句话,每句3分。

答题方略:一定要遵从“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也就是说,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要在

3

译文中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个词,都要在原文中有根据。因为老师在改卷时,评分标准中明确标示:重点看哪几个词(一般是哪两个词)的翻译,然后是流畅与否。一般而言,学生翻译时拿捏不准的词,往往是评分老师特别关注的地方。 同时遵守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

答理步骤:一、你可以猜测一下,哪两个字是阅卷人会着重看的,把这两个字主动圈出来,重点研究,打好腹稿,然后在试卷上专门翻译这两个字。注意,我说的是试卷,不是答题卡。也就是说,像作文时打草稿一样,先把最关键的这两个字译准了,二、把全句的译文在试卷上译一遍,随意修改至自己满意为止。三、最后才抄写在答题卡上。

温馨提示:一、把这两句话的翻译当作两篇小作文来写,先打草稿,再抄在答题卡上,得6分才有十足的把握。二、原文中是什么标点,译文中一定要用同样的标点。 古文翻译口诀一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字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

古文翻译口诀二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问题10、第12题都能得满分么?

要把9年级出现的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篇过关,

答题方略:一、这一题错一个字,就扣掉整句话的2分。二、关键是不能用草书答题,也不要用行书答题。三、用联想法检查同音字、形近字书写是否正确。

问题11、现代文阅读(二)(13-17题)高深莫测么?

明确:一、13-17题扣分是必然的,不扣分是不正常的。但我们要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丰硕的战果。打完四场硬仗,阅读题就快做完了,虽然后面8分也很重要,但语文位置值为“1”的曙光就要出现了。努力吧!二、文意把握。13-16题的答案准确周全是建立在明确文本“中心思想”和了解“写作目的”基础上的。 答题方略:

要点概括即14题

(1)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段落。(2)先分段,再模仿所给的例子概括段落大意。 词句理解即第15题。 明确:答这道题的关键是要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谈。什么意思呢?这题是从文中挑出一段话,或是一句话,然后要你赏析它的妙处。因为赏析的角度都跟你规定好了,故你只要沿着出题人的表述,调动自己文体方面的知识,加进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认真作答即可。

容易出现的问题:脱离文本,架空分析。照抄题干中的“形象,感人,生动”等语,没有丝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得0分是必须的。答这题的潜规则是联系主旨和写作目的,联系具体内

容,分析表达上的特点。

答题攻略:分析=表达特点+表现含义(该句含义+全文主旨)

内容探究即第16题

答题攻略:理解=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全文主旨)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往往是与文本内容直接有关的,深层含义是拔高了的,往往要谈“为人处事的道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品感受即第17题

答题攻略:文本理解/本句理解+经历+感悟举例:09年武汉市中考题 温馨提示:对文本的理解要尽量多谈,要考虑答案的完整性。 答题绝招:(1)可以按如下公式去答题:文中的??(也就是先归纳文本内容)。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也就是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悟)??如果你的答案中有这些关键字眼,一般情况下,错不到哪里去。反之,没有类似的字眼,得全分几乎不可能。 (2)如果你脑子没有进水,也没有让驴踢,拥护作者的观点就可以的。

问题12、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18-20题)如何得满分?

第18题 明确:考“选题”最靠谱。主题是研究的总方向,选题是研究的大方向,选题的表述一般情况下是并列结构或偏正结构。 答题攻略:选题=主题+和/的/与 攻略一、(1)从题干引号中找关键词,也就是先明确主题是什么。(2)在所选关键字后边加上“和”“与”“的”三个字中的任何一个。(3)在“和”“与”“的”之后加上自己想到的研究角度。(4)检查一次,自己所写的句子是不是病句。

如果上面四步做到了,就是满分。否则,就有可能失分。

攻略二、可以先对主题问5W+1H (who ,when, where, why,what how),再将你觉得合适的那个问题转换成陈述句,并简化它即可作选题。

第19题 主要考法:(1)听完几个人的谈话或看了几则材料之后归结别人的观点。(2)图文转换题。

答题攻略:对于第(1)类题,结论=三句中共性的东东,(ABC、BCD、ACD都有C)。要不忽视任何一则材料,从而得出共性的内容。对第(2)类题,写结论时一定要用上“增加”“减少”“越来越多”“越来越少”等词语。因为表格通常情况下是起比较作用的,要学生读表格,就是要学生把表格隐含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揭示出来。甚至可以这样说,做表格转换题时,没有上述字眼,答案通常是不得分的。

第20题口语交际题

答题攻略:劝说=观点+理由 反驳=肯定+原由+观点

温馨提示:1、劝说时,要使用商量的口气,不可出现“你不对”,“你错了”等句子。要先肯定对方所做所为的合理性,再指出其错误,最后用商量语气结束。2、反驳时:要先鲜明地亮出观点,不可含含糊糊。如:我不同意你的看法。然后针对对方谈话的主要错误,逐一反驳。3、不可使用反问句,感叹句、感叹句、祈使句等表意较强烈的句子。

4

答案:

1、C 2C 3C 4D 5 6、B 7、B 8、D 9\\A 10、C 11、A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点明本文的说明对像,(1分)能引起读者的兴趣。(1分)

15. ①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娱乐休闲方式增加。②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加(答读者认为的原因:学习压力大,没时间读书;学校没能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等不得分) 16. (1)网络阅读是一种“浅阅读”,图书阅读是一种“深阅读”;(2)网络阅读收获信息,图书阅读不光收获信息,还收获知识;(3)网络阅读是浏览式的、跳跃式的,图书阅读是专一的系统的;(4)网络阅读是被动的、大众的、缺乏思考的,图书阅读是主动的,能帮助人们思考和形成智慧。

17.(1)需要各方面的合作,转变国民阅读态度;(2)组织阅读活动,在学生中开设阅读课 18.抓住阅读可以训练思维,帮助人们思考和形成智慧,并结合个人阅读经历和体

5

搜索更多关于: 2013年秋七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的文档
2013年秋七年级语文月考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rnrc0xe5635m4y30utk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