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运转经费支出增长与财政支出增长的比例 趋势分析指标 政府运转经费支出增长与GDP增长的比例 政府运转经费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重 在职人数与编制人数的比例 财政负担人数与在职人数的比例 人员经费占经费支出的比重 政府运转支出指标 结构性指标 公用经费占经费支出的比重 公检法司办案费占其经费支出比重 会议、培训、招待费占公用经费支出比重 工资占经费支出的比重 人均人员经费 人均公用经费 人均工资 定额指标 人均会议费支出 人均汽车比例 车均燃修费比例 人均房屋建筑物日常开支费用 25
政府运转经费支出增长与财政支出增长的比例=政府运转经费支出增长速度/财政支出增长速度×100%
政府运转经费支出增长与GDP增长的比例=政府运转经费支出增长速度/同期GDP增长速度×100%
政府运转经费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重=政府运转经费支出/同期本地区财政支出×100%
在职人数与编制人数的比例=在职人数/编制人数×100%
财政负担人数与在职人数的比例=财政负担的在职人数/在职人数×100%
人员经费占经费支出的比重=人员经费/政府运转经费支出×100%
公用经费占经费支出的比重=公用经费/政府运转经费支出×100%
公检法司办案费占其经费支出比重=公检法司办案费/政府运转经费支出×100%
会议、培训、招待费占公用经费支出比重=会议、培训、招待费/公用经费×100%
工资占经费支出的比重=工资/政府运转经费支出×100%
人均人员经费=人员经费/实有人数
26
人均公用经费=公用经费/实有人数
人均会议费支出=会议费/实有人数
人均汽车比例=汽车数量/实有人数
车均燃修费比例=(车辆用燃料费+维护保养和修理费)/实有汽车数
人均房屋建筑物日常开支费用=房屋建筑物日常开支费用/实有人数
修正指标。主要是根据所处的环境、行业的特点,对环境、社会发展、长期体现的效益的影响来对评价结果作出修正。该类指标包括五项指标。
通货膨胀率影响因素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 修正指标 所处行业的特殊性因素 对环境的影响因素 对社会发展影响因素 长期效益影响因素
二、定性指标 (一)定性指标的构成
27
定性指标是用于评价财政支出项目涉及政治影响、社会稳定、改革与发展、资源配置状况、服务态度和质量等非定量指标因素,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通过对定性指标各项定性因素的分析判断,对定量指标评价结果进行全面的校验、修正和完善,形成财政支出项目绩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论。由于定性指标无法量化的自身特点,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定性指标主要由财政支出项目预定目标规划、执行情况、项目单位公务员(在岗职工)素质、支出项目的管理水平、项目的发展创新能力与战略、服务硬环境与服务满意度、综合社会贡献等6项非定量指标构成。
1、支出项目预定目标规划、执行情况
指财政支出项目单位申请支出项目时,对预定目标的设定、规划和执行基本情况是否合理、能否体现支出绩效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以及单位的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等因素。
2、项目单位公务员(在岗职工)素质
指财政支出项目部门和单位的公务员及在岗职工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准、专业技能、组织纪律、参与社会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及爱岗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因素。
3、支出项目的基础管理水平
指财政支出项目部门和单位按照国家政策法规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在事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运用的维系单位正常运作及生存与发展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各项基础管理
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