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方面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2.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教育目的要完全依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此观点错误。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
教育目的的表现形式尽管不同,但是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根据。总的来说,教育目的的确立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2)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据此可以看出,教育目的并非完全依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3.教育中针对所有学生“一刀切”的做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此观点错误。所谓的“一刀切”是指不顾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一
26
样的教育策略、教育方法等。个体的身心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既具有共同的特征,又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差异是由
不同的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造成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从而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4.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学习次数要等于刚好能回忆起来的次数,如果再继续过度学习,也没有任何学习效果。
此观点错误。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但是,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 50%时,记忆效果最好。
5.短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 25 -2秒。它完全保持输入刺激的原样,而且有
当大的容量。
此观点错误。题于是对瞬时记忆的描述。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之内。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长时记忆中存贮的、正在使用的信息,是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
27
四、案例分析题
某学校一位实习教师,教数学。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有人上黑板演示题目做不出题,就会骂人。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学习不好的男同学被教了好几次还做不对,他一怒之下就把该学生的头往黑板上撞,用非常粗俗的话骂他。那个男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最后厌学,不肯再读书了,连初中都没上。
问题:(1)这位数学实习教师的做法错在哪里?为什么? (2)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1)①这位数学实习教师辱骂、体罚学生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②原因: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从理想层面上看,教师要热爱学生;从原则层面上看,教师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从规则层面上看,教师不准以任何借口歧视、侮辱、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案例中的数学实习教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对学生的严格并不错,但必须严而有度、严而有方。可是这位教师,对演示不出数学题目就要骂人,甚至对教了几遍还不会的学生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甚至变相体罚学生。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2)严重后果:造成了这位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其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师德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五、阅读分析题
漫画家丰子恺曾回忆说,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大学求学时,一次上音乐课,有一个学生老看闲书,另一个学生则随地吐痰。执教的李叔同先生早已发觉,却并未当场批评,而是在下课时轻声说:“××和×
28
×等一下再走。”在其他学生离开教室后,李先生缓缓地说:“下次上课你们不要看闲书,也不要随地吐痰。”说完,他“微鞠一躬”。这两个学生一离开教室,看到在教室外面等候的丰子恺等学友,不禁满面绯红。从此以后,全班同学都为李先生的雍容和“爱人以德”的风范所折服,也都改掉了上课做小动作的习惯。
问题:试结合教育学相关原理评析上述材料。
(l)学生违纪、犯错,批评固不可少,因为这是帮助学生认识缺点、错误,改进思想、改正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但是批评学生不能不分场合、不讲方式、不计分寸。李叔同先生的
“微鞠一躬”,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是多此一举,也未免有失“师道尊严”。当然不能说批评学生都要温文尔雅,有时“怒形于色”的效果反而会更好些。问题在于,不论何种方式的批评,都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的“爱人以德”的基础上。那种“居高临下”的所谓“师道尊严”,是与融洽和谐、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格格不入的。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如果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的基础上,并且发挥言教不如身教的功用,就能收到春风化雨、出人意料的效果。李叔同先生的“一躬”,之所以那样富于魅力、那样令丰子恺先生铭记不忘,根本点就在于李叔同先生高尚的人格力量以及对学生表现出的真诚的尊重与爱心。
六、论述题
1.试述教育目的确立中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29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选择、确立教育目的,如果其价值性问题不确定,那么教育目的也就难以真正得以确立;如果价值性问题明确了,那么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也就有了基本的方向和原则。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广泛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和爱伦·凯、德国的福禄培尔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一般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迪尔凯姆、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普等。在他们看来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社会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不过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应该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1)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
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