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 2、理解要求。(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32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 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 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展示画法。 5、小结。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绿色圃中小出示缩小的要求。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交流评议。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三、拓展应用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
四、总 结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布置:教材60页做一做
第8 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2.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
33
知识间的联系。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 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 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3、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4)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拓展应用教材64页6、7题
四、总 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布置 :教材64页8题、9题 。
34
第9课时
教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内容:补充练习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练习、观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教学难点:正确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
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和 成 比例。
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