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民族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通过分析作品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突出重点
2)难点:美术创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 通过体验与感悟理解作品中民族形象突破难点
3) 关键:民族文化的丰富性.通过课前学习探究来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 5、资源分析
学生资源:充分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亲身体验参与课堂教学。
课程资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拓展内容组织教学。 学校资源: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图书馆等资源。
教师资源:教师通过网上和课外图书收集大量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扩大教学容量。 二、说教法
本课旨在通过让学生体会与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地方文化。引导学生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乐曲渲染法:利用相关民族乐曲做渲染是使学生的心情得以放松,既能克服欣赏过程中的视觉疲劳,又能扩充整合学科间的知识。
2)讲述启发法:通过教师对美术作品的介绍启发同学对作品的分析和鉴别,从而达到鉴赏能力的提升。
3)角色主持法:引导学生体验、描述、感悟作品的形象及展示探究学习成果的活动能力。 三、说学情学法 (1)说学情
我校高一年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方面是明显的,整体素质较高,思辨能力强,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而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究,敢于否定;但消极也存在,由于初中学习方法的单一性,忽略了学科特征,所以我就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对民族文化与美术作品间的联系进行鉴赏,领会民族文化的性质、特征和美术作品艺术表现手法,了解美术作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状况等,来促进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的生成与提高。 (2)说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筛选学习法: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用的资料信息的学习方法,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
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的见解,共享彼此的材料,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整体协调能力,既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在团队合作中突显个体创造能力。
3、体验学习法: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中体验、感悟大师对民族形象的表现。体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 四、说程序
一) 体验与感悟 (二) 畅谈与交流(三) 理解与探究(四) 归纳与总结 导入:聆听乐曲《伏尔加船夫曲》(音乐家)。说说你的听觉感受; (一) 体验与感悟
内容:鉴赏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列宾作品《伏尔加纤夫》与“巡回展览画派” 1.观赏作品《伏尔加纤夫》(画家) 说说你的视觉感受; 2.吟诵诗句《伏尔加河上》(诗人) 说说你的心灵感想;
3.模仿作品《伏尔加纤夫》中的人物动作动态,积极体悟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活动。
说说你的肢体感受.
[设问一]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艺术家都在表现同一内容的作品呢? [设问二]在你们体验后能就当时纤夫们的形象、内心世界所想进行阐述吗? [设问三]你认为这件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什么样的情感与作品的艺术特征? 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从它的诞生、发展、当时社会环境、艺术品风格、代表画家等方面简要描述.
知识拓展:介绍巡回展览画派代表画家有别洛夫、克拉姆斯科依、萨甫拉索夫、
施什金等。
学生活动:静听\\细观\\畅吟\\体验并谈感受;
教师活动:提示启发学生大胆表达和描述并要参与体验讨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并做知识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听、观、吟、验”等形式去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去感悟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中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形式以及社会学鉴赏法,分别从作品的表现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这件作品的感受方面来进行观察分析。并理解“民族文化”与“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 畅谈与交流
内容:藏族文化与美术-----建筑与藏族服饰 学生活动:对收集到资料进行小组筛选,归纳后交流
教师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外; 鼓动其他小组的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要参与讨论,进行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现探究归纳后藏族民族文化,即体现学习探究的成果,又有利于学生关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并懂得传承与保护的良好意识。同时也是师生共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即是理解民族文化与美术的重点之一 (三) 理解与探究
内容:探究惠女服饰文化从他们的起源、发展、生活习俗、艺术品风格等方面简要描述
学生活动:对收集图片进行小组筛选, 登台展示并说明其相关特征;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外,协助学生操作多媒体,进行实物展示;教师也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把藏饰与惠女服饰相比较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式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也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反映一个民族文化,同时对我国仍至世界美术发展的方向有更深入的思考,以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 归纳与总结: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民族文化与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通过对这一主题的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等多种形式,体会与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学
会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学会挖掘、利用和保护地方的文化资源,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自豪感。 五、反思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依据是新课标“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个程序都围绕着学生自主探究来展开, 教学设计中有动有静,有思考的布白,有演练的空间,有交流互动的平台,能够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的理念精神。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一 2007-12-15 12:45
说课内容: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3课《心灵的慰藉》 说课人: 惠安荷山中学 余锡铭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研究
本课按照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产生的先后,分成三部分,分别鉴赏三大宗教有代表性的建筑,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目标:
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农村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认识;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鉴赏宗教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主要在于要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说教法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基于学生实际来设计运用教学方法”。基于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表现意识: 1. 教学方法
1)影视渲染法:播放《敦煌》影片做渲染是使学生的心情得以放松,让动态的教学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2)讲述交流法:通过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的交流,从而达到师生共赏目的。 2. 教学手段:
本课通过多媒体演示来辅助教学,展示高质量的画面,使作品中的艺术语言更加清晰,有利于学生欣赏情趣的提升。同时结合活动开展有助于构筑美的教与学氛围。
三、说学法指导
《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制定以下的学法指导:
1. 在课前让学生对相关资料和图片的收集探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课内利用课件展示相关作品让学生叙述对作品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对作品观察、分析、表述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播放《敦煌》影片后利用敦煌莫高窟的图片与巴黎圣母院的图片的比较; 提问:这两座建筑与埃及的金字塔有什么不同?
(意图: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目光,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 学生思考并回答。
3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
①埃及的金字塔是为死去的人修建的陵墓,而上述两座建筑是为了在世间的人们修建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