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不过这些建筑不是为了供人们居住,而是为了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而修建的。 (二)引入正题:
1.教师介绍世界中有包括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的三大宗教。 2.接着向学生介绍一下佛教的简单情况。 3. 学生初步阅读并研究教材: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6、27、28页,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进行阅读: ① 佛教的诞生地?
② 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什么时代? ③ 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美术形象? ④ 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
⑤ 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如:1、修建石窟供教徒瞻仰与活动。2、塑造佛像。3、绘制壁画表现佛教故事。)
⑥ 仔细观察,佛教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⑦ 当时的一些统治者怎样看待佛教。 (意图: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分析能力。) (三)小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后归纳教材内容,将内容填写到作业纸上。
(意图: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培养分析能力,团结协助能力,同时也促进个性发展能力。)
(四)活动展示(互相评价)
1.由每个小组选一位同学代表发言,并通过投影仪展示本小组搜集来的图片与资料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成员可以发问、质疑,而后给予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与总结评价。 3.老师最后把各小组的成绩记录在册。
(意图:给学生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并形成竞争的意识) (五)课后探究
课后各小组要利用网络或图书馆完成P28“活动建议一”
(意图: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个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
说课内容: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部分图像是有题画诗来补充说明画面含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诗歌来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内容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也可以结合艺术家的生平和个性特点来讲解。
虽然教材提供的这些美术作品都具有“言外之意”,但画面本身的造型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美术作品毕竟不是文学和诗歌,即使要表达某种意义,也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进行的。而且,虽然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使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但实际上每幅作品表达隐含意义的方式都不一样,保持着自己的特点。 本课内容涉及到美术家表达独特的自我跟借用、套用传统图式的关系问题。从教材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借用传统的视觉图式不会束缚美术家的自我,相反,几乎没有人能够自己发明一套完全独创的视觉符号。例如,“四君子”题材在中国是一种通用的图式,但实际上每个美术家画出来的具体形态都不一样,所赋予这些题材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 (二)教学目标
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农村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
2、能力目标: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
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2.教学难点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明白画面上的形象不是单纯地描写某一物品,而是要表达某种观念,而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美术家的自我相关的。
(四)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二、说教法:
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喻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通过了初中系统的美术教育,已初步掌握一些美术技能,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动手能力,对事物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鉴别能力。
2.学法指导:课前安排学生搜集相关美术家资料进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能大胆交流与发言。个人思考、小组讨论 、典型发言。
四、说教学程序
(一)、视频导入 《梅》《兰》《竹》《菊》影视片断
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 生:竹 虚心、劲节(比喻“气节”)。 菊 傲霜。 梅 傲雪(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兰 高洁(比喻人品“清高”)。 (意图: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目光,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 (二)、师生共赏
1.观赏图片:《墨梅图》。 作品画得劲直、挺拔。 ⑴提问: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
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
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⑵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
(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2.图片欣赏:《墨兰图》。
提问: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 3.图片欣赏:《墨葡萄图》、《大树风号图》、《安晚帖》。
提问:联系图中的题画诗来说明:它们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每幅画都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
(意图:启发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鉴赏画中之意。) (三)、学生论赏
1.分组观察、讨论《艺术家的卧室》、《画家的桌子》。
2.提问:它们分别描绘了什么场景?画中的物品跟画家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教师参与适当的讨论)
(意图: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培养分析能力,团结协助能力,同时也促进个性发展能力。)
(四)、小组活动比赏:
《剪花娘子》、《到前线去》、《怒吼吧,中国》 对比分析: 1.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区别? ( 如:都是人物画,表达比较直接。) 2.作者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种主题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的?
(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搜集到必要的背景材料说出对作品的理解。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成果)
4.总结: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自我”),但是有的隐喻,有的直接;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统的图式。
(五)课外深究
课后各小组要利用网络或图书馆完成P65完成“活动建议”,领会教材中几幅关于马的作品的内涵。
(意图: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个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思路
本课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画面的含义,然后举一反三,尝试寻找其他图像中类似的表现手法,最后进行总结提炼,通过相关的活动项目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直观感受和思考、联想结合起来,较为完整和充分地理解美术作品。 美术鉴赏《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 2007-12-15 12:39
说课内容: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二课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一、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自画像这种形式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艺术家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定位。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画家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把画家安排在文人聚会的庭院里。是文人之间应酬、遣兴的一种方式。宋徽宗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皇帝,以皇帝的身份来作画,《听琴图》中最上面那位作道士打扮、抚琴的人,就是宋徽宗本人。这位皇帝对待绘画的态度是很明显的。 ( 一)教学目标
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农村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