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界定和区分。
“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城镇常住人口中一定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当前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在城镇劳动力调查中对城镇16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并同时符合以下各项条件的人员列为失业人员:(1)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利润的劳动,没有处于就业定义中的暂时未工作状态;(2)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3)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特定期间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1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长期以来,由于对失业以及城镇失业人员等概念界定不清及统计口径不一致,加之对下岗职工和大学生就业的动态情况缺乏及时了解,导致我国在对于城镇失业人员的总体规模和总体程度等统计结论不一致,因此,失业也就有了城镇登记失业和城镇实际失业之说。本文关于我国城镇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研究对象。
(二)我国城镇失业现状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显示:“2009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0万人”。而2009年约610万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也使实际数据远远大于这一官方数据,这是我国最近10年中城镇失业人口和城镇失业率相对较高的阶段。2003年全国的城镇失业人数为579万人,城镇失业率为2.8%;至2009年全国城镇失业人数达到830多万人,失业率为4.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加了43.35%,城镇登记失业率增加了1.5个百分点。
相对其他国家的城镇失业状况,我国城镇失业现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一致
一个经济体的GDP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等因素作用的结果。根据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索洛模型,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增
1
历以宁:《.就业问题的探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88页。
2
长,而就业增长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使得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加强效应”。1失业和实际GDP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被称为“奥肯定理”,但是在我国却出现了和“奥肯定理”相背离的状况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以7%-11%的速度增长,失业率却不断攀升,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失业率的明显下降。 2、隐性失业严重
隐性失业指城市工人在危机期间被迫接受一些知识、技能和经验都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工作。隐形失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量存在,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形式更为广泛。在城镇,一方面由于传统体制遗留的原因,国有企事业单位背负沉重的人员包袱,尽管在改革中进行了下岗分流,但由于各方面的阻力,却依然有大量富余人员存在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2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采用了一种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人员的配置没有做到合理高效,积淀了大量富余人员。
另外,“知识失业”也逐渐成为另一种隐形失业形式。近年来,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甚至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或合适的工作,只得留在学校继续读研究生或博士,在各大学校园,出现了大批游离于学校和社会边缘的“校漂族”。 3、劳动力就业困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结构性问题严重
2003年“民工荒”的现象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出现。进入2009年,“民工荒”、“技工荒”现象更是进一步蔓延,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民工荒”最严重的地区。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农民工输出大省,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江西、山东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200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严重短缺。目前,我国仅数控机床的操作工就缺60万人。杭州汽轮机厂需要260名数控技工,参加了十多场招聘会,月薪提到6000元,还是招不到合适的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也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则因素质较差而失业或难以就业。
12
王诚:《中国就业发展新论》,载于《.经济研究》2008第12期。 李欣:《我国城镇失业人员的现状、原因、趋势、影响及对策》,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1期。
3
二、我国城镇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城镇失业形成的原因
由上所述,当前我国城镇失业问题与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关联很大,同时我们必须找出与我国城镇失业性质相对应的具体原因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1、劳动力总供求失衡的原因
我国当前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需求,其供需的不协调主要是因为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城镇适龄劳动力供给总量增长较快,超过了经济增长所能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由前面的分析我们还可知,如果保持目前7%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高估也只有800-900万人,在“十一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还将最为迅速地增长,年均增长1360万人,另外当前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多万人,因此每年供给大于需求的缺口至少达1260万人以上。事实上,从2009全国劳动力总量上看,虽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呈减少趋势,但随着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增加,全国下岗失业人员仍保持在1400万人,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保持在1000万人规模,劳动力供给总量大。同时,从今后的动态角度看,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将进一步公开化,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将迅速增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高校扩招形成的“人才蓄水池”释放都将加剧劳动力的集中供给,导致劳动力的供给总量在未来几年里是有增无减。 2、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性失调
造成我国城镇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存在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失调。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问题主要反映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结构上。1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因为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一方面是由于某些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目前在我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表现的尤其明显。从中不仅可以窥见我国的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国家在制定当年的招生计划时缺乏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高校对人才的专业培养也没有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和要求来进行,招生和专业培养往往落后于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这一状况并没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呈现好转的迹
1
郑海燕:《对我国失业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载于《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0期。
4
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工作俨然成为各高校的“一把手工程”,反映出目前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办学思路方面的问题。同时,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还在不断加强对办国际和办国内一流大学的投入,而对办职业教育强调和投入的较少,劳动保障部综合数据分析认为,中、高级技工总体缺乏的情况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较为缓慢,专业设置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致使人才培养结构严重失衡,增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就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就业机遇体现在一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竞争,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从而带动我国劳动力的需求。二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国外的投资和国际贸易,有利于我国的资源配置和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挥,增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1就业挑战体现在:一是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公司和企业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导致部分行业就业岗位的减少。我国当前有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在失去了垄断和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后,有的关停破产,有为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一方面减员增效,一方面引进资金和技术,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将促使部分行业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的增加。二是经济全球化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结构的摩擦。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科技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大力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这些都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然而受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很多职工存量人员以及新增的劳动力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技能要求,造成供给与需求结构的摩擦。 4、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调配实行的是政府统包统分,城镇人口一旦就业就如同端上了“铁饭碗”,工作稳定而衣食无忧,加之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人们自然而然地对职业有了“好”和“差”、行业有了“高”和“低”之分。因此,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双向选择”求职时,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观念的影响,往往仍然愿意到收入较高、单位发展前景光明的单位就业,而不愿到与之对应的“差的职业”、“差的工作岗位”去就业,或到愿意国有单位就业而不愿意到非国有单位就业,更不愿意“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
1
柳欣、郭金兴:《总量增长、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载于《经济学动态》2005 年第3期。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