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方式对姜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凤邦,蒙继萍
(独山县城关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独山558200)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栽培方法对姜主要性状的影响,提高 生姜的生产水平,2006年进行了生姜不同栽培方式对比试 验。结果表明,深沟地膜栽培方式能营造肥沃、疏松、深厚的 土壤环境,利于姜植株分蘖,姜块膨大。在同等的田间管理
水平下,比对照增产57.1 ,增加纯收入1 575.1元/677m 。 关键词:不同栽培方式;生姜;产量
生姜在独山县有着多年栽培历史,尤其是城关镇西门、 五里等村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是农户较好的增收门路。为 了进一步提高生姜生产水平,探索不同栽培方式对姜出苗 率、出叶速度、分蘖状况、姜块形成等因素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指导生姜高产高效栽培,特进行了生姜不同栽培方式对比 试验。
l 材料与方法 1.1试点与品种
试验选择在城关镇五里村肖家园组彭佰坤的稻田土中
进行,土质为沙壤土,肥力中等,前茬萝卜。品种为本地黄姜 种。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A深沟地膜栽培;B常规地膜栽培:ck 常规栽培。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2O (长8m
×宽2.5m)。播种行距50cm,株距20 cm,每小区种168穴, 折合5600株/667mz。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定期定点记载 叶片数、分蘖数,用以考查生长势。
A处理按行距开沟,沟宽20cm,沟深35~40cm,施肥播
种覆土至沟深的1/3处后全部盖膜,姜苗长平地膜后及时破 膜,当出苗达5O 时要揭膜,不冉盖膜。之后边长边覆土,共 覆土3次,最终使播种沟变成垄,原来的土埂变成沟。 B处理是在与A处理同等肥力、密度情况下按照当地群 众常用的浅沟播种法(沟深25cm)栽培,并盖上地膜,出苗时 及时破膜,出苗达5O 时揭膜不再覆盖,培土3次:ck是在 与A处理同等肥力、密度情况下,按照当地群众常用的浅沟 播种,不盖膜,培土3次。试验中,各个小区的田问栽培管理 措施(中耕、除草、追肥、打药等)要求及时一致,实行同一水 平管理,每一项管理措施要求在同一天完成。 1.3试验经过
2006年4月14日播种,施腐熟农家肥3 200kg/667 H12,
复合肥80kg/667 H12,4月22日晚上遇中雨,土壤水分适宜, 于4月23日盖膜;5月22日揭膜;6月9日进行第1次中耕、 培土、追肥和病虫害防治,追肥用腐熟清粪水5 000 kg/ 收稿日期:2007-05一u
第一作者:张凤邦(1970一),女.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行工作。
667m ;7月2日进行第2次中耕、培土、追肥、病虫害防治;7 月21日进行第3次中耕、培土、病虫害防治;8月11日进行 第4次病虫害防治。从5月26日开始随机抽取一个重复的 3个小区各一行,每隔7d进行一次记栽。2006年11月7日 , 由城关镇政府主持,县农业局领导与技干、群众1O余人组 成验收组进行临田测产验收,对小区产量以及植株分蘖、块 茎长度、单块重量等经济性状进行考察,株高、叶数以最后一 次记载为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方式对姜分蘖性动态的影响
据田问记栽.A处理出苗期为5月13日,B处理为5月 20日,ck为5月22日。附图表明,在整个分蘖过程中A处 理的分蘖势最强,分蘖盛期是6月30日一8月11日,每7d 新增蘖最高值是1.9 cm(8月4日);B处理的分蘖势在前期 时略高于ck,中期略低于ck,在7月28日以后明显高于ck, 分蘖盛期是7月7 I=t一8月18日,每7d新增蘖最高值是1.7 cm (8月11日);ck的分蘖盛期是6月30日一8月4日,每7 d新增蘖最高值是1.5(7月28日)。 鬈z 粪 l O
Et期(日/月)
附图 2006年生姜不同栽培方式试验分蘖消长
姜的产量主要由孙姜和曾孙姜构成,地上部分分蘖越
多,地下产生的孙姜和曾孙姜也就越多,从分蘖消长附图看 到,A处理出苗最早,也利于姜的分蘖生长。 2.2、产量
由试验小区产量结果(表】)可以看出,A处理产量位居
第1,平均折合单产3111.6kg /667 H12,比ck增产57.1 ;B 处理位居第2,平均单产2 117.7 kg/667 m。,比ck增产
6.9X;ck位居第3,平均单产1 981 kg/667 H12。方差分析结 果显示(表2):F一36.19,Fo。 一18,即F>Fo 说明不同种 植栽培方式问有极显著差异。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4期 耕作与栽培 ·41· B 68.8 58.1 63.5 ck 54.8 59.6 63.8
丁l, 21lJ 2 21O.1 227.2 3.175 2.970 2 3 —
12.3 2 11.7 3
表2 方差分析 2.3 主要性状
表3显示,A处理株高略低于ck 2.1 cm,B处理株高略 高于ck 2.2cm。但A处理分蘖数量高于ck 3.4株,单株块 茎重量和长度高于ck 0.2kg和7.2cm,B处理分蘖数量高于 ck 2.0株,单株块茎重略高于ck 0.02kg,在单株块茎长度上 略低于ck 0.02cm;在产量上A~B:>ck。 表3 主要性状 处理株高 (era) A B ck
120 18 334 50 522 120 18 334 50 522 120 18 334 0 472
表5 试验用工比较 单位:个(元)/667m2
型 里 ~整地搔 董堕 熊避 避 生鳖揸± 堑垫 追 厶王盒盐 个 元 '、 元 个 元 个 元 个 元 个 元 个 元 个 元 个 元 表6 效益分析(单位:元/667m2)
由表4、5、6看出:A处理和B处理物质费用一致(522
元/667m2),较ck高,这是因为两种方式有地膜的费用一项 5O元;ck费用较低,计472元;在用工方面,A处理最高,计 45个工,合计费用900元/667 m2;B处理较低,计3O个工。 合计费用900元/667m2。这是因为A处理比ck多了在整
地开沟、盖膜、破膜、揭膜、收获时的用工共20.5个,B处理 比ck多了在盖膜、破膜、揭膜时的用工5.5个。
经过比较A处理的成本投入较ck高,高出460元/667
m2,但总产值(按市场均价1.8元/kg计算)减去总成本后,A 处理在纯收益上却比ck增收1 575.1元/667m2,增产效益明 显;B处理成本投入较ck高出160元/667m2,总产值减去总 成本后,B处理在纯收益上只高出85.7元/667m2,增产效益 不明显。
在同期进行的大区对比试验中,用深沟地膜方式与常规 露地进行对比。试验地点在城关镇五里村肖家园组彭佰才 的稻田中进行,土质为沙壤土,前茬是葱。深沟地膜栽培方 式按行距50cm,株距20cm,沟深35 cm进行播种栽培,常规 露地方式按群众习惯自行种植(行距是50 cm,株距是24 cm, 沟深25 cm),前期套播芫荽。施肥、播种时间、大田管理等方 面均实行同一水平管理,以此比较不同栽培方式的经济性状 和经济效益,并与小区试验同时于11月7日验收。
经验收,深沟地膜方式中,穴平均分蘖数是17.4株,单
株块茎平均长度12.9cm,单株块茎平均重量是0.52kg,实际 产量折合3063.5kg/667 m2;常规露地方式中,穴平均分蘖数 是13.2株,单株块茎平均长度8.8 cm,单株块茎平均重量 0.41kg,实际产量折合1265.8kg/667m2。按市场均价1.8 元/ 计算,深沟地膜方式收入5514.3元/667m2,除去生产 投入1422元/667m2,纯收入4092.3元/667m2;常规露地方 式收2 278.4元/667 m2,除去生产投入962元,纯收入
1 316.4~/667m2,加上芫荽纯收入537元/667m2,共计纯收 入1853.4元/667 m2,对比结果表明仍是深沟地膜栽培在产 量和产值上较好。 3 讨论
深沟地膜方式增产增效的原因;播种密度加大、深度较 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姜对土壤环境的要求,特别是满足 了姜块向上生长的特性,块茎和地上叶片长势较好;疏松、深 厚的土壤环境使姜的分蘖增加,利于孙姜和曾孙姜的形成, 且单株块茎较长、较大,产量也随之增高,经济效益好。虽然 常规露地多了芫荽的收入,但因姜的产量与深沟地膜方式的 相差较大,故在经济效益方面仍比不上深沟地膜方式。 从试验的结果以及效益分析看,深沟地膜栽培方式与常
规露地栽培比较起来,增产极显著,增产幅度为57.1 ;增效 明显,增加纯收入1575.1/667 m2元。且该生产活动可以作 为改良土壤耕作层、培肥土壤的具体措施,在生姜高产高效 栽培上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措施。 7 O
7u● 1 一. 2 1
O∞ ∞O O 5 O 4 3
O O O M 7 5 5 ∞ ∞ ∞ 3 3 3 l 1 1 O O O 9 9 9 ∞ ∞ O 5 5 乙互O ∞ ∞ 0 3 3 O O O O 5 5 川、∞
5 0 5 1 1 1 A B 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