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该技术实现了由NOx到N2的转化,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 D.还原时发生反:5CO+Ba(NO3)2应前后均发生改变
8.根据下面实验装置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N2+BaO+5CO2,其中N、C、Ba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
A.a处固体由黑色逐渐变为红棕色 B.该实验可验证CO的氧化性
C.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待玻璃管冷却后再停止通CO D.在整个实验过程中,c处的尾气可不做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9.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汞元素:Ag
B.铁离子:Fe2+
C.氨分子:NH3
D.氧化铝:AlO
10.推理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某化肥与碱混合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证明该化肥是铵态氮肥 B.向某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证明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C.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证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D.将某无色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10,证明该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11.对物质进行分类学习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 A.硝酸钾﹣盐 B.硫酸﹣酸 C.纯碱﹣碱 D.氧化铁﹣氧化物
12.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通常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两种气体,且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丙能产生温室效应
B.①②④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③的转化只能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 D.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
13.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淀粉遇到碘水呈蓝色,所以与碘水作用呈现蓝色的物质中含有淀粉 A.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有一些金属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是金属 C.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和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和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14.如表列出了部分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Na Al Si P S Cl Ar A.在显电性的情况下,表中m的值为8
B.如果失去第三层电子,上表空格内的微粒符号可表示为Mg+2 C.上表中所列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相同 D.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15.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的化学性质活泼 B.X表示N2
C.氧原子的质子数是8
D.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______(大于、小于或等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如图所示,烧杯A中是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向烧杯B中加入生石灰后,烧杯A中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A 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 B 反应消耗水,氢氧化钙析出
C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不再溶解。欲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是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下图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常见的气体
仪器①的名称
____________。若用装置 A 和 E 制取氧气,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验证氧气收集满的方 法______.若实验室制取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 (填字母,下同),该装置的特点________,若用 F 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_____(填“a”或“b”)端导管导入,若用 F 装置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 混有的二氧化碳气体,瓶中应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溶液(填化学式)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现要制备二氧化碳 8.8g,至少需要含碳酸钙 80%的石灰石多少克?_____
18.(8分)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金属元素及金属材料进行系列研究。“越王勾践剑”埋藏在地下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光彩夺目、锋利无比,几乎没有丝毫锈蚀。下列选项中,与其保存完好的原因无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埋藏环境中的氧气少 B.剑身曾经过防锈表面处理
C.材料(青铜)本身不容易生锈 D.埋藏环境的压强比较恒定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用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和木炭一起加热进行火法炼铜的工艺。有关化学反应是:① Cu2(OH)2CO32CuO+ CO2↑+ H2O②2CuO+ C
2Cu + CO2↑。上述反应②属于________________类型。
(选填“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之一)碱式碳酸铜(化学式是Cu2(OH)2CO3)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粉末,取一定量该固体,放入干净的烧杯中,逐渐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滴入该稀硫酸的质量和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2CO3+2H2SO4=2CuSO4+CO2↑+3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滴入上述稀硫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内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 ②当滴入上述稀硫酸至图中B点时,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______。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8分)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氢氧化钙溶液的小烧杯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CaC12 溶液显中性。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
猜想 I:只有 CaC12 猜想 II:有______;
猜想 III:有 CaC12 和 Ca(OH)2; 猜想 IV:有 CaCl2、HCl 和 Ca(OH)2;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______不合理。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两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方案一: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_____ 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方案二: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产生白色沉淀 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 III 是正确的。丙组同学认为方案二滴加 Na2CO3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 Ca(OH)2,请你帮助他们说明原因_____。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B 【解析】 【详解】
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很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强于Y、Z;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说明Z的活动性强于Y,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X Z Y,故选B。 2.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之间反应的现象,根据该装置的特点,导管是伸入液面以下,所以试管Ⅱ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因可能是:I中生成的气体排不出去,气压增大,将I中的液体压入Ⅱ中,与Ⅱ中的液体反应生成沉淀,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四个选项中物质之间反应的现象即可选择出正确选项。:A、I中NaHCO3和稀HCl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气体排不出去,气压增大,将I中的氯化钠、或者未反
应的盐酸压入Ⅱ中与NaOH溶液,盐酸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氯化钠和水,氯化钠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看不到浑浊,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I中Al和稀H2SO4反应会生成气体氢气,试管内气压增大,将生成的硫酸铝和稀H2SO4压入Ⅱ中,二者均会与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符合实验现象,正确;
C、I中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无气体生成,所以I中液体不会进入Ⅱ中,故无白色沉淀生成,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I中铜和稀硫酸不会反应不会有液体被压入Ⅱ中,溶液不会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D错误;故选B。 3.C 【解析】 【详解】
A、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错误;B、锥形瓶
底放水的原因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错误;C、物质的着火点是一定的,不会降低,正确;D、纳米铁粉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气球膨胀,装置冷却后由于消耗氧气,气球又变小,错误。故选C。 4.B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原子的个数不变,反应后有2N、C、4H、4O,而反应前有4H 、一个C原子,反应前后差2N、4O,所以框内物质的化学式为NO2,故选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以及反应类型的判定。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 【详解】
A中条件是点燃,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是1:1:1,质量比是3:8:11。不符合。 B中条件是点燃,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是2:1:2,质量比是7:4:11。符合。 C中条件是点燃,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是2:1:2,质量比是1:8:9。不符合。 D中条件是点燃,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是1:2:1:2,质量比是4:16:11:9。不符合。 故选B。 6.B 【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