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21:07:3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2.我国去南极的考察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该带强大的西风漂流常使船员感觉非常不舒服,该带的位置在 ( )

A.①地附近 C.③地附近

B.②地附近 D.④地附近

13.以③为中心的环流圈 ( ) A.其中的一支是西澳大利亚暖流 B.是南半球的中高纬环流 C.是南半球的副热带环流

D.位于印度洋,洋流流向会随季节而改变

14.有关洋流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该洋流影响下,会形成世界性大渔场

B.该洋流会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故该洋流沿岸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C.该洋流会使自南向北行驶的船只航速增加 D.在该洋流的影响下,沿岸地区形成了沙漠气候

【解析】12选A,13选C,14选B。第12题,南半球三大洋的西风漂流连成一体,环绕在南极洲的周围流动。第13题,结合图中的海陆轮廓可知,③位于印度洋的南部,该环流是南半球的副热带环流,其西支是马达加斯加暖流、东支是西澳大利亚寒流;位于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流向才会随季节而变化。第14题,由图可知,②洋流是东澳大利亚暖流,该洋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就与该洋流有关。

(2016·淮北模拟)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5、16题。

15.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1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D.地下径流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解析】15选A,16选C。第15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16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2016·广州模拟)读2000~2007年开都河径流变化图,完成17、18题。

17.开都河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 A.冰川

B.雨水

C.地下水

D.湖泊水

18.开都河下游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 A.流水作用 C.风力作用

B.冰川作用 D.波浪作用

【解析】17选A,18选C。第17题,读图可知,该河径流量很小,应该是内流河,最主要的补给类型应该是冰雪融水。第18题,内陆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是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回答19、20题。

19.图中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②海退 ③→④海进 B.①→②海进 ③→④海退 C.①→②海进 ③→④海进 D.①→②海退 ③→④海退

20.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 ) A.甲乙丙 C.乙丙甲

B.甲丙乙 D.丙乙甲

【解析】19选A,20选B。第19题,据题意可知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据图例①→②为石灰岩到页岩的更替,说明从深海变为浅海,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为海退;③→④为砂砾岩到砂岩的更替,说明从浅海变为深海,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为海进,故A正确。第2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褶皱,乙为大理岩属于变质岩,丙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岩浆岩应晚于所侵入岩层,故甲先于丙,而岩浆岩附近因岩浆喷出产生的高温使附近岩石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故乙又晚于丙,故先后顺序为甲、丙、乙,B正确。

“葱茏青山舞银蛇”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西藏林芝地区,蓝黑的森林尽头是壮丽的雪山,巨大的冰川沿着沟谷深入森林,雪山、冰川和森林景观在这里实现了完美融合。据此,并读图回答21、22题。

21.图中景观呈现的森林类型为 ( )

A.季雨林 C.针叶林

B.阔叶林 D.灌木林

22.在这里出现“葱茏青山舞银蛇”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高

B.气候寒冷

C.水循环活跃 D.森林耐寒

【解析】21选C,22选C。第21题,根据图中的景观可知,该树林叶片为针状,应为针叶林。第22题,森林因地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而形成;冰川因海拔高、气温低、有降水而形成。如果只具备海拔高的条件,而气候干旱降水少,无法出现“葱茏青山舞银蛇”的景观。故该地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循环活跃。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与欧洲相似,第四纪时期北美洲曾经冰川广布,下图中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材料二 “西北航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2012年3名探险家驾驶帆船历经半个月自东向西驶完“西北航道”北端的路线。

(1)分析甲海域附近形成世界大渔场的成因及冬季渔业生产的不利条件。 (2)分析乙半岛地势特征及其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3)分析乙半岛东北部海岸线破碎、多峡湾的原因。

(4)推断这次驾帆之旅的季节,并简述有利于驾帆之旅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甲海域位于纽芬兰岛附近,有世界著名的纽芬兰渔场,形成原因是寒暖流交汇。冬季不利于渔业生产的条件主要从气温低易结冰,风浪大以及多阴雨天气三个角度分析。第(2)题,结合图中河流多自中间流向四周,即可判断地势特征。第(3)题,海岸线破碎主要从冰川侵蚀和海浪侵蚀两个角度分析。第(4)

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s44t1kl6d9bpag891bi6tck19hpxv003ir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