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P387
①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 ②从具体到抽象。
③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到有意,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④从零乱到成体系。
25.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哪些?P379 ①父母的惩罚 ②榜样 ③强化 ④挫折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如何利用幼儿注意选择性发展的规律来组织幼儿园活动?P71
注意的选择性是指幼儿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 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期注意的选择性表现较以前更加明显。它一方面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另一方面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兴趣、情绪有关。
根据幼儿注意选择性发展的特点,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注意以下方面以提高幼儿活动的效果:
一是应当根据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教育的目的要求,有意识地训练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使幼儿的注意指向和集中到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内容上来。
二是教师或家长在安排幼儿教育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适合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 三是教师要了解、研究幼儿的兴趣及当时的情绪状态。
27.试述影响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P312
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儿童动作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动作发展是意志行动的基础,因此,遗传因素会影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动作的发展与整个身体的发育有密切关系,而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身高的增长方面遗传因素为63%,男女儿童动作能力发展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遗传决定的。此外,体型在相当程度上也与遗传有关。而遗传带来的身体个别部位的特征或缺陷,对相应动作的发展也有影响。
②成熟。儿童动作的发展受生理成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当婴儿生理上没有成熟到会坐时就让他学坐是无效的,也不利于他身体的发育。儿童动作发展有关键期和敏感期,如果抓住时机,在儿童最容易掌握某种动作的时候,促进其发展,则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③教育和练习。儿童各种基本动作的发展都要经过练习,也就是说,在成熟的时间范围内,教育和练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婴幼儿来说,在学习各种动作时,练习与不练习,动作发展区别很大。指导孩子掌握各种动作,主要依靠手把手教,通过小步子的学习和模仿进行的。如,教孩子爬行和穿衣服,都可以采用分步训练的方法。
④激发动机。婴幼儿自身的积极性,是促进其动作发展,特别是意志行动发展的主要力量。如激发孩子的兴趣,鼓励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通过降低诱惑物的价值、提高幼儿对意志行动理解、同伴间进行比较等方法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些方法能激发孩子良好的动机,促进他们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四、案例题(本大题共10分)
28.认识三角形、长方形时,采用让幼儿边观察边触摸边说出边角的方法,和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边角的方法,哪一种方法会更有利于幼儿辨识和记忆?并运用心理学原理加以分析说明。
认识三角形、长方形时,采用让幼儿边观察边触摸边说出边角的方法更有利于幼儿辨识和记忆。 从幼儿感知觉发展特点角度分析,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幼儿对几何形状知觉的效果最好。研究表明,只用视觉辨别三角行和长方形,幼儿的错误率高,而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共同参与下,幼儿的正确率则得到提高。因而,边观察边触摸边说出边角的方法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和长方形的辨识。 从幼儿记忆发展特点角度分析,幼儿无意记忆占优势,当被记忆的物体成为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而且在活动中感官参与的数量多,则幼儿记忆的效果好。案例中所述的边观察边触
摸边说出边角的活动中,认识三角行和长方形成为幼儿辨识和记忆活动的主要对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眼、耳、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因此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和长方形的记忆。 综上所述,采用让幼儿边观察边触摸边说出边角的方法更有利于幼儿辨识和记忆。
全国2010年1月自考学前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8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哪个原则不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D ) A.客观性 B.活动性 C.发展性 D.高效性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 ) A.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B.一般的、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C.本质的、一般的、可变的心理特征。 D.一般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 A ) A.0~1岁 B.1~3岁 C.3~6岁 D.6~14岁
4.在1/20秒时间内,幼儿能注意到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墨点数是( B ) A.1~2个 B.2~4个 C.4~6个 D.6~8个
5.听觉和视觉的明显协调约在出生后( B ) A.10天 B.半个月 C.20天 D.1个月
6.幼儿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 B ) A.机械记忆效果好 B.意义记忆效果好
C.两者都在发展 D.两者不可比较
7.整个幼儿期,占主要地位的记忆是( B ) A.语词记忆 B.形象记忆 C.有意记忆 D.意义记忆
8.幼儿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是以下哪方面的具体表现( B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有意想象 9.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是( A )
A.感知、动作 B.具体形象 C.语词概括 D.概念、判断、推理 10.问幼儿“什么是鸟?”回答说“鸟会飞”,据此可说明幼儿下定义处于哪种水平?( B ) A.同义反复不会下定义 B.依据具体外部特征下定义 C.接近下定义水平 D.初步概念水平
11.儿童在语音发生过程中,扩展和收缩趋势是( D ) A.同时发生 B.实际不存在
C.收缩在前,扩展在后 D.扩展在前,收缩在后 12.儿童识字的过程,可有顺序地分为( D )
A.再现阶段、识字阶段、泛化阶段 B.泛化阶段、再现阶段、识字阶段 C.识字阶段、泛化阶段、再现阶段 D.泛化阶段、识字阶段、再现阶段
13.儿童情绪的社会化与儿童的社会性需要与以下哪个方面有关( A ) A.社会性交往 B.社会性动因 C.社会性认知 D.社会性适应
14.根据目前研究,2岁前儿童的动作训练,对动作发生时间早晚的影响是( C ) A.有很大价值的 B.没有价值的 C.有限的 D.无限的
15.幼儿积极参加“值日生”劳动,其动机常常是( C ) A.一致的 B.间接的 C.直接的 D.高效的
16.儿童自我控制发展迅速的时期,大约在( B ) A.3~4岁期间 B.4~5岁期间 C.5~6岁期间 D.6岁以后迅速
17.根据布鲁姆的智力发展曲线,4岁时儿童智力已发展了约( B ) A.20% B.50% C.80% D.92%
18.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的评价,往往估计过高,这类孩子属于( C ) A.受欢迎型幼儿 B.被忽视型幼儿 C.被排斥型幼儿 D.中间型幼儿
19.幼儿更多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是( B )
A.言语性攻击 B.生理性攻击 C.主动性攻击 D.反应性攻击 20.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是( C ) A.操作 B.交往 C.游戏 D.言语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1.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P69 答: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①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主要是额叶部分成熟程度的局限。额叶大约在7岁时才达到成熟水平,因此,幼儿期有意注意远未充分发展。
②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成人的指引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同时引导了幼儿有意注意的方向。
③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例如,为了注意看书,幼儿会用手指着书。
④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更好地维持有意注意。 22.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P109
答: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有:适应现象、对比现象、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①适应现象是指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②对比现象是指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③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指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对象。
23.幼儿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发展的特点及表现。P153\\P154 答:幼儿无意想象发展的特点及表现: ①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②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③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④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⑤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有意想象发展的特点及表现:
①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 ②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
③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
24.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和交往发展的作用。P264 答: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①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影响。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U”字形关系。惧怕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索活动。 ②有美感情绪色彩的词和有恶感的词相比,前者识记效果明显地好。 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①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
②幼儿仍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③在婴幼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
25.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P368 答: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具体表现有:
①在游戏活动兴趣方面表现出差异:男孩更喜欢有汽车参与的运动性、竞赛性游戏,女孩则更喜欢过家家的角色游戏。
②在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表现出差异:研究发现,3岁的男孩就明显地选择男孩而不选择女孩作为伙伴。另外,男孩之间更多打闹,女孩则很少有身体上的接触。
③在个性和社会性方面表现出差异:研究显示,4岁女孩在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关心人与物三个方面优于同龄男孩;6岁男孩的好奇心和情绪稳定性、观察力优于女孩。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试述学前儿童记忆策略形成的特点。P121
答:学前儿童记忆策略逐渐形成,常见的记忆策略包括:
①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年龄较大的幼儿,在识记过程中反复背诵以避免遗忘。有时,边识记边自言自语地说出记忆材料的名称或内容。
②使记忆材料系统化。幼儿中期以后,能够在记忆过程中自动对记忆材料加以整理分类,例如,边识记边把图片分类。
③间接的意义识记。年龄较大的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进行精心思考,找出材料组成的规律,以帮助记忆。
27.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P392 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比如,2~3岁儿童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借助感知觉和动作可以进行思维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记忆中所保持的表象越来越多,在量变的基础上,儿童的思维活动发生了质变,产生了具体形象思维。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前后发展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
儿童心理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发生质变,表现出一些带有本质性的重要差异,使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这也就是成人有时“突然”发觉孩子近来“懂事”了、“长大”了的缘故。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是辨证统一的。儿童心理发展一般采取渐变的形式,在原有的质的特征占主要地位时,已经开始出现新的质的特征的萌芽,而当新的特征占据主要地位之后,往往仍有旧的特征的表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