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2月) 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3 4:26:4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8.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9.请概括鲁迅在文中想到的问题所带来的坏处。(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7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1月正式发布,语文科目将《红楼梦》等6部经典作品纳入必考范围。而此前,从2008年开始,江苏省语文高考也将中外十部文学名著列入文科加试内容。

有人说,高考考名著,有助于促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经典作品进行阅读。 也有人说,用试题的方式考查同学们的名著阅读,只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还有人说,如果双赢的局面能够出现,那不是最好的结果吗?

命题、校对:王舒成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所以喻道,而非道也”。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拘泥于某象,变其象也可;及 道 之 既 喻 而 理 之 既 明 亦 不 恋 着 于 象 舍 象 也 可 到 岸 舍 筱 见 月 忽 指,获鱼兔而弃筌蹄,胥得意忘言之谓也。

(节选自钱钟书《管锥编》) 21. 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及 道 之 既 喻 而 理 之 既 明 亦 不 恋 着 于 象 舍 象 也 可 到 岸 舍 筱 见 月 忽 指

22. “获鱼兔而弃筌蹄”这句话里包含了哪个成语?出自哪部典籍?(2分)

23.概括材料中所说的“象”和“道”的关系。(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三国演义》善于写战争,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扣人心弦。如官渡、赤壁、彝陵之战。

B. 在《头发的故事》中,鲁迅对“盘在头顶上的辫子”和“围观的麻木群众”都作了讽刺,借此指出中国人善忘的特点。以上两者也是在他多篇作品中都出现过的常见形象。

C. 《茶馆》第一幕,多处表现了外来文化对没落的清朝的影响和冲击:从吃洋饭的马五爷,到想开工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到对洋玩意充满抵触情绪的常四爷,到刘麻子手上的鼻烟壶和小时表,都是如此。

D. 《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相反而和谐的两面:既有老人和大马林鱼的激烈对抗,也有老人对大海和海洋生物的深深的爱意——比如他把大海称为“她”,他喜爱飞鱼,替小燕鸥伤心。

E. 哈姆莱特说“我的命运在高声呼喊”。在《哈姆莱特》中,莎士比亚继承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传统,把人物命运置于不可违背的天意之下,让主人公在命运和神祇面前觉察出自己的渺小。 25. 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从宝玉手中接过一本书,“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看的是什么书?后来宝玉用书中言语与她说笑,她有什么反应?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5分)

(2)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大长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请分析《边城》里这段文字的作用。(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唐末五代以来,词喜欢描写美女,并以精美的环境作为烘托。这与《离骚》常常用香草美人以喻忠贞的比兴手法暗合。但是,词人只是在叙说自己的享乐生活,并无更多或更深的含义。北宋词人或者在词中别有喻托,也写得似有似无,缥缈不可捉摸。贺铸由于生平的独特经历,是北宋词人中第一位自觉地运用《离骚》深邃的比兴手法的作家。《芳心苦》的表层次是咏荷花,但是,词人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其转化为一位洁身自好、不慕荣华的美人形象。全词同样抒写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感慨,纵深层次则是词人政治理想幻灭后生活情操的写照,依然渗透了词人的理性精神。其词就表层次咏物而言,“似花非花”,已臻极品;就纵深层次寄寓自己的“心志”而言,“骚情雅意,....哀怨无端,读者亦不自知何以心醉,何以泪堕。”(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词人的人格情操物

化成荷花形象,浑然一体。贺铸对咏物的要求是“题咏不窘于物象”,即不要被所咏之物拘限,须得象外之旨。《芳心苦》就是“题咏不窘于物象”的上乘之作。

《横塘路》与《芳心苦》等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所选取的香草美人之类柔美的意象,表达的隐约朦胧,情感的缠绵纠葛,以及风格的委婉缅邈、艳丽秾至,都十分吻合歌词传统的审美特征。但是,词作的深层却已融入了词人的“心志”,或者说歌词已经发挥了它的寄寓功能。周济声称北宋词“无寄托”,这并不排除北宋个别词人的部分词作的“有寄托”。贺铸词所表现出来的“新质”,就已经为南宋词人导夫先路。

(节选自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

26.根据材料,概括词中使用《离骚》的比兴手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6分)

27.解释“似花非花”的含义。(4分)

28.贺铸《芳心苦》一词体现的承前启后的文学史意义有哪些?(5分)

扬州中学高三年级二月质量检测参考 2017.2

1.D(“心灵”是思想和感情,泛指心;性灵是心智和性情,泛指精神。原句已有“则有一颗??的

心”,再写“心灵”就重复了。“愁肠百结”指忧愁无法排解,针对个人言;“悲天悯人”指哀叹时世艰辛,怜惜人民疾苦,针对大众言。根据原句的转折意应填“悲天悯人”。“写生”强调以实物为对象的绘画方式,“写实”则强调绘画的内容为真实,从下文“抒情和寄意”的对举来看,“写实”更适合。)

2.D(结合语境和词性、短语结构来看)

3.B(A歧义,是“发布新闻的同时启用”还是“同时启用两个客户端”,不明;C成分残缺,应为“在40年的学术生涯中”;D结构混乱,“发挥??的作用”和“在??方面起到作用”两者取其一。) 4.A(“管见”是谦辞,用于自己,指自己见识浅陋。)

5.C(A《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扬州人;B张继的《枫桥夜泊》写的是苏州;C柳永的《望海潮》写的是杭州;D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在镇江北固山登临时写的作品。)

6.A(脱,轻率。)

7.C(最终迁任吴兴内史。)

8.⑴看苏峻的势头,一定会攻破台城。所以假如不是战士,都不要穿军服。(“势”、“必”各1分,“自非”1分,“戎服”译作动词1分)

⑵大丈夫将死时不问使国家安宁的方法,却做出妇孺之辈相互问候的样子吗?(“将终”1分,“安国宁家”使动1分,“相问”1分,反问语气1分) 9.料敌之先(或有先见之明),爱护百姓,忠言直谏,忧国思君。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孔坦字君平,从小端方正直,有美好的声望,精通《左氏传》,会写文章。元帝当晋王时,任孔坦为世子文学。东宫建立以后,补任太子舍人,迁任尚书郎。

咸和初年,迁任尚书左丞,深受禁中官员敬畏。不久碰上苏峻造反,孔坦和司徒司马陶回对王导说:“趁苏峻没到,应赶紧切断阜陵边界,守住江西当利各渡口,贼少我众,可以一战决胜。如果苏峻没来,可以进逼他城下。现在不先进兵,苏峻一定会先来。先人一步,就会有强取敌军的功劳,时机不可坐失。”王导认为他说得对。庾亮认为苏峻轻率地直来,意在袭击朝廷的空虚之处,所以计策没有施行。于是苏峻攻破姑熟,掠取盐米,庾亮才后悔了。孔坦对人说:“看苏峻的势头,一定会攻破台城。所以假如不是战士,都不要穿军服。”不久台城陷落,穿军服的多被杀死,穿白衣的都没有受到伤害,当时人都称他有先见。等到苏峻挟持天子到石头,孔坦投奔陶侃,陶侃引荐他为长史。当时陶侃等连夜筑白石垒,到天亮就筑成了。听说苏峻军队威严整肃的声势,众人都怕他来进攻。孔坦说:“不会。如果苏峻要攻垒,必须是东北风很急,让我们的水军没法前去救援。今天天气清静,贼军一定不会动手,必定派兵出江乘,去攻掠京口以东了。”果然像他所谋划的那样。当时郗鉴镇守京口,陶侃等都帅兵会合。到达后,孔坦议论认为本不应召郗公来,使得东门没有了险阻。现在应派他回去,虽然晚了些,还是胜过不回。陶侃等犹豫迟疑,孔坦非常急切地坚持争辩,才让郗鉴返回据守京口,派遣郭默在大业驻守,又令骁将李闳、曹统、周光与郭默合力,贼军于是被分散了力量,最终如孔坦谋算的那样。

苏峻被平定后,任孔坦为吴郡太守。自己陈说吴郡贤人豪杰多,而坦年轻,不适合任太守。王导、庾亮都想用孔坦当丹杨尹。当时处于战乱之后,百姓困苦,孔坦再三推辞。王导等还是不同意。孔坦慷慨说道:“从前肃祖临崩时,诸君亲守御床,共奉遗诏。孔坦疏远微贱,不在接受临终遗命之列。到有了艰难的时候,却以微臣当先。现在就如同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罢了!”于是拂袖而去。王导等也就作罢。于是迁任吴兴内史,封晋陵男,被授予建威将军。因为年成不足,运来家里的米赈济穷人,百姓依赖他存活。

孔坦任职数年,迁任侍中。到了皇帝加冠成年之后,还是把政事都交给王导,孔坦常常心中愤懑,把国事当作自己的忧患,曾不慌不忙地对皇帝说:“陛下已经长大成年了,圣明端肃的威仪日益增长,应当广泛听取朝中大臣的意见,咨询采纳善道。”由此忤逆了王导,外任为廷尉,怏怏不乐托病去职。

病重了,庾冰去探望他时流泪。孔坦慷慨激昂地说:“大丈夫将死时不问使国家安宁的方法,却做出妇孺之辈相互问候的样子吗?”庾冰深深地谢罪。不久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一岁。 10.慨叹吴楚兵乱、江汉凄凉,追思隐者严光,痛惜国土沦亡,萌生去意。(每点1分,结合文本1分) 11.兰亭:东晋王羲之和其他文人于兰亭修禊,感受自然的美好;湖光:文人归隐,有扁舟一叶,渔樵江渚的愿望。寄寓了作者远离官场、寄情山水的理想。(每点2分)

12.⑴夙兴夜寐⑵素湍绿潭⑶感时花溅泪⑷江州司马青衫湿⑸一尊还酹江月⑹气吞万里如虎⑺而知也无涯⑻猛志固常在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2月) 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sihj9s1f52mdyx423a46cyp27lz4y01bso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