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三种重要的课程观;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
2、课程计划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①课程计划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②它在课程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纵向结构中最宏观的安排,又是展现课程的横向结构。
3、试述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决定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关系: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③分科与综合的关系;④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4、从人文与科学这一基本关系上谈谈我国课程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①课程改革应有自己的特点,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倡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②当前课程改革应进行两个方面的“基本建设”,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方面的任务,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于教育和课程提出的要求,是课程必须完成的使命。
5、课程实施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①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②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③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科学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七、问答题
1、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什么弊端?如何改革?
2、联系教育实际,谈谈怎样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①知识和能力之间始终存在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知识都是个体通过一定能力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一定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之,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就无从谈起能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②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在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③教学中应处理好这一关系,使课程能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为达到此任务,必须建立不同的学习方式,课程应给予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实例分析()
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教材的发行和选用搞地方保护主义,用行政干预甚至不正当的手段强行推销,不进行严格的编、审分开,自编自审现象严重。①请联系实际谈谈这些做法的危害性?②解决这些问题你觉得应采取哪些方法?
⑴危害性:①只顾经济利益,必定会严重降低教材的质量。②把教材等同于一般商品,有利就干,无利就不干,编写、审查、出版、发行抱成一团,会偏离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定的初衷,离开了统一性的基础。③国家教育经费极为紧缺,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和发展急需财力支持,真正进行教材编写的机构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下就会没有收益。⑵措施:①加强统一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多样化。②对教材编写者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与认定。③对中小学教材实行专卖,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教育部门与教材研究、编写、审查部门与出版、印刷、发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利益分割。④加强教材改革的机制、队伍建设,沿法制化轨道前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