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伊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伊川县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22:00:2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外部条件,更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承载能力,必须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加快绿化步伐,提高区域内的林业生态质量效益,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的有关要求,我们编制了伊川县2008-2012年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第一章 伊川概况

一、概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伊川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北依洛阳,东连郑汴,南通嵩栾,西望崤函,东南达襄宛。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4°13′_34°33′、东经112°12′-112°46′之间,土地总面积1069.27km。 2.地形、土壤

伊川县地处伏牛山北麓,外方山和熊耳山余脉从县境的东、西、北三个方向环绕而过,伊河纵贯南北,形成四面环山,东西高,中间低,坡岭逐渐向伊河川区倾斜的“伊川盆地”地形,呈“一山二川七分岭”的地貌格局。

区内土壤主要为褐土、潮土和水稻土,其中褐土占总面积的85%,土层深厚,结构疏松,通透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ph值在7.0左右,呈中性到微酸性。潮土和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伊河滩区,数量较少。 3.气候

伊川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春旱增温快,夏热雨集中,秋爽降温骤,冬干风势猛。1991-2000年年均气温15.1℃,降雨量588.8mm,日照时数2075.8小时,日照率52%,积温5307.1℃,无霜期212天。 4.植被

伊川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形条件,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全县用材树种主要有杨、柳、榆、槐、泡桐、刺槐、侧柏等;经济树种主要有桃、李、杏、梨、柿、枣、核桃、苹果、花椒等;花卉品种主要有菊花、月季、牡丹等;草本植物主要以菊科、

禾本科、蔷薇科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等。 (二)土地资源现状

伊川县属浅山丘陵区,总面积160.39万亩,其中农业用地91.9万亩,林业用地22.20万亩,其它土地39.97万亩。由于森林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全县年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高达4500-5600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三)社会经济条件

2006年底,全县辖14个乡(镇)372个行政村728个自然村3476个村民小组188058户,总人口7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6万人,乡村人口59.5万人,农业劳力41.9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260元,尚有贫困人口956人,均集中于浅山区。全县人口密度702人/km,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6‰,人均耕地0.0855hm。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

2006年全县总产值145.3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9.48亿元,占全县总产值的20.3%,林业产值3800万元,占总产值的0.26%。森林资源匮乏,林业经济薄弱、木材短缺、农民收入渠道少、经济贫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全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现状及评价

(一)土地利用率高,缺乏后备资源

全县土地利用率78%,高于全国73%的平均水平,人均耕地仅0.0855公顷,土地资源较为缺乏,土壤肥力呈逐年下降趋势,人地矛盾突出。全县未利用土地中,多是难以开发的荒草地、裸岩、石砾地等,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有限。

(二)气候多样,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伊川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雨量随季节变化很大,夏季降雨占全年的50%左右,雨水多流失,易产生洪涝,冬春干旱缺雨,基本上是十年十旱,旱情严重;受地形影响,由南向北从伊河川区向东西两岭降雨量递减。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旱涝灾害频繁,雨季易产生水土流失。 (三)水资源有限,开发利用困难

伊川县水资源总量为3.8亿m,其中地表水3.14亿m,浅层地下水9037万m,地表和地下重复利用水2358万m,大量过境水下泄出境。地下水资源分布及降雨时空不均,造成两岭区工农业及人畜吃水困难。全县有80%的地下水资源未能开发利用,其中45%分布在沟壑切割较深的丘陵区和浅山区,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四)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利用产生新的生态问题

伊川已发现矿种37种,主要分布在县域周围的浅山区。其中原煤、石英石、铝矾土等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原煤年产量150万吨左右。但由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尽协调,造成地壳沉降、地下水位下降、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

(五)经济发展迅速,环境问题显露

近年来,伊川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水污染问题突出、大气污染防治任务重,固体废物产生量不断增加,而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力度不大,污染程度在不断加深。 (六)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资源匮乏

全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形复杂多样,有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森林资源缺乏,全县有林地仅12.1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9.26万m,人均仅1.19m,且现有林分的林种、树种、林龄等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林地生产力低,林业产业亟待发展。 (七)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全县林木覆盖率仅13.51%,远低于国家和省、市的平均水平,还有成片的宜林荒山荒地没有绿化,丘陵川区的农林复合生态体系还不完善,生态网络建设标准不高,长期以来存在的毁林开荒、林地退化等现象依然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67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4.84%,年流失土壤量250万吨。

三、林业现状

(一)2001年以来的建设成就 1.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据200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显示,全县林业用地22.20万亩,其中有林地12.19万亩,疏林地0.24万亩,灌木林地0.6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09万亩,苗圃地0.13万亩,无立木林地0.22万亩,宜林地6.67万亩。四旁树木总株数800万株,活立木蓄积量89.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7%,林木绿化率13.51%。与2001年二类调查相比,全县有林地、灌木林地面积增加3.2万亩,增加了33.2%,高于全省29.32%的水平,未成林造林地增加1.41万亩,四旁树木增加200万株,活立木蓄积量增长18.52万立方米,增长26.18%,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提高了2.55和3.24个百分点。 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

山区、丘陵区有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小,强度减轻;各级公路基本绿化,通道沿线森林景观初步形成;全县所有372个村庄绿化初见成效;县城绿化档次不断提高,新建了伊滨公园、龙凤沟生态园、凤山生态园、铝电工业园区生态园等绿化景区,建设了全省首家县级森林植物园__西山植物园,荆山森林公园不断完善,连年获洛阳市县级城郊森林公园第一名,并成功晋级省级森林公园,县城绿化状况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一阶段是全县林业发展最快、成效最好、效果最明显的阶段。 3.重点工程初见成效

实施的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__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进展顺利。天保工程有效保护森林资源10.3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已完成退耕地造林4.8万亩,宜林地造林5.6万亩,目前退耕地造林效果较好,有些地块已初见收益。

4.林业产业不断发展

全县经济林总面积32736亩,年产量1万吨;园林花卉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达500余亩,年销售额逾百万元;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65760亩,年生产木材1万立方米左右;木材经营加工企业60余户,年加工人造板、密度板等3000多立方米,加工板皮5万平方米。新建省级森林公园一个,森林植物园一个,公园、生态旅游景区8个,初步开展了生态休闲游;林业规划设计、承包造林绿化等服务业已起步并迅速发展;2006年全县林业总产值3800万元,比2005年增长18%。

5.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严格林政管理,征占用林地审批率、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办证率分别达到90%和98%、95%。天保区已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火灾受害率一直控制在1‰以下;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80%;区划界定国家级重点公益林59946亩。

(二)林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在为社会提供木材和竹材、林果产品、木本油料、林化产品、药用植物等大量产品的同时,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污染、改良土壤、游憩保健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生态效能 (1)蓄水净水作用

伊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伊川县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sqvy8ozfe7f2vc1ug0q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