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道网络是连接城市乡村、山区平原、工矿社区的枢纽。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是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的重要体现。建设生态廊道网络,是将全县所有的铁路、公路、村道、河渠及主要堤防沿线,建成绿色廊道。 1.基本情况
伊川县现有各种廊道总长度2473公里,适宜绿化里程2375.7公里,已绿化达标里程225.1公里,已绿化但未达标里程1020.9公里,未绿化里程1129.7公里。 2.建设重点
对全县所有廊道全部绿化,高标准建设与廊道级别相匹配的绿化景观。其中二级廊道每侧栽树10行以上,三级廊道每侧栽树5行以上,四级廊道每侧栽树3行以上,五级廊道每侧栽树1行以上。廊道绿化总占地26987亩。 (四)三条绿带
在县域中部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地位重要的地方营造3条纵贯南北的绿化带,即沿伊河两岸每侧植树50米的伊河百里绿化带,西岭一、二级阶梯地形交接处陡坡绿化带和东岭一、二级阶梯地形交接处陡坡绿化带。 1.基本情况
伊河是伊川的母亲河,孕育、滋润着伊川县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南而北纵贯县境,成为伊川县境内最重要的廊道和生态景观。境内伊河两岸总长69公里,还没有完全绿化。西岭一、二级阶梯地形交接处陡坡绿化带是伊河西岸河川平原区和丘陵区交接处,自此向上连绵升高,坡度渐陡,需绿化长度38公里,还没有统一绿化;东岭一、二级阶梯地形交接处陡坡绿化带是伊河东岸河川平原区和丘陵区的交替处,需绿化长度40公里,还没有统一绿化。东西两岭阶梯地形交替处陡坡绿化带构成了伊河川区东西的生态背景,需要认真组织绿化。 2.建设重点
在这三个绿化带,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造林绿化为主,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每个地方的绿化宽度在100米以上,分别发展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园林花卉苗木,形成三条绿色景观带。
第五章 重点建设工程
一、国家重点工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全县14个乡镇均列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继续对森林资源实施有效管护,
总管护面积10.32万亩。其中城关镇0.69万亩,鸦岭乡0.42万亩,高山乡0.38万亩,平等乡0.97万亩,鸣皋镇0.92万亩,酒后乡1.81万亩,葛寨乡0.76万亩,白元乡0.79万亩,水寨镇0.27万亩,白沙乡0.66万亩,半坡乡0.99万亩,江左乡0.73万亩,吕店乡0.48万亩,彭婆镇1.02万亩。
据200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新增加森林资源11.4万亩。计划将新增加的森林资源纳入天保工程管护范围或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使所有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 (二)退耕还林工程
自2002年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对恢复和增加伊川县的森林资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下一步的退耕还林工作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为近期工作重点。在暂不安排新的退耕还林计划的情况下,突出重点,加强管理,稳步推进,继续有计划、按步骤实施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
二、省级重点生态工程
这次林业生态建设,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为目的,规划实施山区生态体系建设等七大省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一)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在全县山丘区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施水源涵养林工程、水土保持林工程、生态能源林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和矿区生态修复工程,绿化全部宜林荒山荒地,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高效的生态屏障。规划造林6.37万亩。 1.水源涵养林工程
在伊河两岸和刘窑水库周边一层山脊以内的宜林地上,大力营造乔灌相结合的水源涵养林,提高森林涵养水源和调节地表径流的生态防护功能。 总规划建设5000亩水源涵养林,涉及酒后、葛寨、半坡、江左4乡的7个行政村。
按年度分,2008年造林750亩,占规划任务的15%;2009年造林1000亩,占规划任务的20%;2010年造林1250亩,占规划任务的25%;2011年造林1250亩,占规划任务的25%;2012年造林750亩,占规划任务的15%。 2.水土保持林工程
在土层瘠薄、岩石裸露、山高坡陡、土壤侵蚀严重和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300米范围内的宜林地上营造水土保持林,通过强化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区域地带性森林植被,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总规划营造1.34万亩水土保持林,涉及鸦岭、酒后、葛寨、白元、白沙、半坡、江左、吕店等8个乡(镇)24个行政村。
按年度分,2008年造林2010亩,占规划任务的15%;2009年造林2680亩,占规划任务的20%;2010年造林3350亩,占规划任务的25%;2011年造林3350亩,占规划任务的25%;2012年造林2010亩,占规划任务的15%。 3.生态能源林工程
为适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采用集约经营的方式,在宜林地上大力营造速生丰产含油率高的木本油料林基地,在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大森林的经济效益,努力缓解能源短缺的局面,形成从资源培育到开发利用林油一体化的能源产业。
规划营造油桐、黄连木等生态能源林4.41万亩,涉及鸦岭、酒后、葛寨、白沙、半坡、江左、吕店、彭婆等8乡(镇)30个行政村。
按年度分,2008年造林6615亩,占规划任务的15%;2009年造林8820亩,占规划任务的20%;2010年造林11025亩,占规划任务的25%;2011年造林11025亩,占规划任务的25%;2012年造林6615亩,占规划任务的15%。
4.山区生态移民工程
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干旱缺水等生存环境恶劣的山区独居户、散居户,为了生存竭力开发本已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资源,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在生态建设过程中,有计划地将这部分居民迁出,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同时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改善移民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移民工程将有计划地迁移酒后、葛寨两乡6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的25户64人,绿化移民弃耕地210亩。
根据全省的生态移民计划,2008年移民10人,造林32亩,均占规划任务的15%;2009年移民12人,造林42亩,均占规划任务的20%;2010年移民16人,造林52亩,均占规划任务的25%;2011年移民16人,造林52亩,均占规划任务的25%;2008年移民10人,造林32亩,均占规划任务的15%。
5.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对半坡、彭婆两乡镇内因为开采煤、石等矿产资源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生物栖息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矿区及周边地区国土安全的地带,实施生态修复,恢复矿区森林植被和生态系统,改善矿区生态和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矿区生态恢复工程计划造林1000亩,其中煤矿区造林270亩,集中在半坡乡,灰岩类矿区造林720亩,集中在彭婆镇。按年度分,2008年造林150亩,占规划任务的15%;2009年造林200亩,占规划任务的20%;2010年造林250亩,占规划任务的25%;2011年造林250亩,占规划任务的25%;2012年造林150亩,占规划任务的15%。 (二)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
全县农田多属于人为活动的密集区,路渠网络密布,因此全县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与生态廊道建设相结合,形成路渠网格化,农田林网化,全县适宜发展农田林网、农林间作化农田40万亩,结合生态廊道建设,全部建成起有效的农田防扩林体系,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综合防护功能。 (三)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全县生态廊道建设重点抓好伊河、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14条伊洛河支流、10条灌区面积万亩以上的灌渠及村道、斗渠绿化。
据统计,全县廊道总长度2473公里,其中适宜绿化长度2375.7公里,规划绿化占地26987亩。其中,新绿化里程1129.7公里,造林面积13489亩;完善提高里程1021公里,造林面积8831亩;更新里程367.8公里,造林面积4667亩。按年度分,2008年绿化322.6公里,造林4048亩,占规划任务的15%;2009年绿化430.1公里,造林5397亩,占规划任务的20%;2010年绿化537.7公里,造林6747亩,占规划任务的25%;2011年绿化537.7公里,造林6747亩,占规划任务的25%;2012年绿化322.6公里,造林4048亩,占规划任务的15%。
在廊道的重要地段,适当增加绿化宽度,乔灌花草相结合,提高常绿树种比例,高标准绿化美化。
根据全省统一标准,将生态廊道划分为五级。 1.一级廊道绿化
主要指黄河、淮河干流和南水北调干渠的绿化,伊川县没有一级廊道。 2.二级廊道绿化
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和干渠绿化,总长224.8公里,包括焦枝铁路、登封铁路伊川段60.5公里,洛界高速、郑少洛高速和洛阳西南环高速伊川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