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广为流传,《论衡?书虚篇》曰:“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盖以圣德所致,天使鸟兽报佑之也。世莫不然。”正如牛郎织女传说和董永传说在流传中所发生的自然而然的演变合成一样,虞舜的孝行和夏禹的德行也很容易地被移植到了董永身上。
画像石是通过单幅画面来叙事的,仅仅把故事中的相关人物在画面中罗列出来即可,具体情节则需要观者自我解读。而想要通过仅仅一个简单的画面来讲述一个多少有些复杂的故事,是需要观看者有一些想象力的。就图像与文献的相符程度而言,因为武梁祠的建造时间与曹植所处时代极为接近,所以武梁祠汉画像石董永图所表现的故事情节,也应与东汉末年曹植《灵芝篇》诗所述内容较为一致:“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三、结语:武梁祠以外汉画像石中的董永形象 从东汉到两宋,在各种祠堂与墓葬的石刻和砖刻画像中,还有不少以孝子董永为题材的作品。肖贵田论文《汉至南北朝时期董永故事及其图像的嬗变》对东汉至北朝时期的董永事父图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共发现包括武梁祠董永图在内的东汉画像十例,其中山东画像石四例,分别为:武梁祠董永画像、泰安岱庙所藏大汶口东汉墓董永画像、山东长清大街汉墓中室第4小室西横梁石右端董永事父图、山东临沂吴白庄汉墓门楣董永画像;四川画像石六例:
乐山麻浩I区1号崖墓、渠县燕家村沈府君阙、渠县蒲家湾无名阙、乐山麻浩II区40号崖墓、乐山柿子湾I区1号崖墓及II区22号崖墓。在这十例当中,只有武梁祠董永画像有明确榜题,可以确认为董永画像石,其它画像石由于与武梁祠董永画像有类似图式,遂被识别为董永事父图。肖贵田认为:“武梁祠董永事父图因有正确榜题使其成为汉代董永图的标准样式,是识别其他同类题材图像的参照物。”此外,还有一个应该引起研究者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存世的董永汉画像石不过十例,在各种孝子类汉画像相对易见的山东地区,董永画像也不过只有四例,四川却集中出土了董永汉画像石六例之多。顾森专著《秦汉绘画》就发现:“董永、丁兰、老莱子、邢渠等都是古代有名的孝子,川渝只选了董永一人来反复表现,如渠县沈府君阙、无铭阙,乐山麻浩崖墓等地均刻有董永事父,而且都表现为一老人坐于树阴下一独轮车后,一壮年人手持农具一旁站立侍候。[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