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知识整理
(我只是整理了大概,可能有漏了知识点没整理到,大家自己加进去吧,内容实在太多,所以有些内容只能标出页数,抱歉哈)
第一章小学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
班级的出现及发展:班级最早出现于16世纪 1862年我国最早的班级授课制:京师同文馆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设立级任教师,明确了实行班级授课制的要求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 班主任的产生:P9 班主任的角色
1 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2、双重管理者角色:班主任、少先队中队辅导员
角色要求:教育型的管理者 学习指导者 学生的平等对话者 学习者 心理工作者
家庭教育的指导者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的特点:班主任对班级组织的领导 教育管理 专业性的管理 实践过程 小学班级组织特点:P11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特征:个人表现的独特性 总体倾向的时代性 运用的机变性 表达的情感性
班主任的风格分类
情感型 理智型 灵活型 严谨型 学者型 活动型 影响班主任工作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根据初步印象作出不全面的结论。 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方法: A 开学前给每一位新生写欢迎信 B 精心布置教室
C 开学初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 D 教师注意仪表行为
E 精心设计开场白 (①根据年级特点②自我介绍(姓名)③个人兴趣爱好、特长④生日、电话⑤幽默、亲切感⑥教学建议⑦互动⑧期盼接下来的工作) F 上好第一堂课
G 组织好第一次集体活动 晕轮效应:对人的个别特征的过分关注和重视而影响到对他的其他特征的正确了
1
解和分析。
晕轮效应在教育实际中容易产生两种偏差: 一是以差概好 二是以好概差
定势效应:根据往常的经验,头脑中固有同类情况的印象,把了解对象纳入主观固有的某种类别中,从而得到与实际不想吻合的结论。
从众效应:受从众心理支配,主动放弃自己在了解学生过程中感知的来的看法,自觉接受其他教师的意见,从而产生对学生的认识偏差。
权威效应:受到某种权威的影响或压力而放弃自己了解学生得来的结论。 求全效应:采取过高的眼光去衡量学生,难以形成全面的看法。 相容效应: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认可老师,才能接受教师的观点。 如何做到师生间的心理相容: 1 关心爱护学生 2 尊重信任学生 3 同情理解学生
非人道的表现:心罚、体罚、变相体罚 经济惩罚
原因:陈旧师生观的影响;伦理观念的误区;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自身缺乏良好的修养和教育经验。
第二章:网络及其班级管理
青少年网络心理需要
人际交往需要 获得成就需要 归属需要 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需要 性的需要 控制网络的不良影响,利用网络的资源和手段加强班级管理。 管理策略:
1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2 班主任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 3 建立班级主页
4 家长联手 为学生建起一道“防火墙”
(班主任要引导家长端正对网络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向孩子学习网络知识;监控孩子的上网;转移孩子兴趣点;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流) 非正式群体:概念: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官方”的文件、制度规定而组
建的,它没有正式群体组建的那种强制性,相反它是由班级组织中一些小学生在心里一致性或相容性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成。
特点:形成的自发性,组织的松散性,头目的权威性,影响的两重性
类型:玩乐型、学习型、功利型、违规型、人际吸引型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1 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非正式群体的出现是正常现象) 2 要调查分析,区别对待
①要巩固和发展积极型群体②要引导中间型向积极型过渡
③对“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以集体的力量去感化和温暖其中的
成员
④对“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应通过组织纪律或法律手段,是之分
化瓦解
2
3 主动关心学生成长,丰富班级活动
4 发挥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在教育引导中的重要作用
5 发挥正是群体的凝聚作用,淡化稀释非正式群体的本位意识,使其和正式群体的目标趋向
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哪些阶段:规划、实施、评价 小学班级管理:P20
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重行为管理、目标的年段性、有特殊的专业要求 经验的班级管理P22 专业的班级管理P22 两者的区别?P22
小学班级作为基层教育教学组织的结构特征P43 少先队组织的特征:P48
小学班级组织的个性发展功能P56 组织中的两种基本关系:P59 小学班级组织个性发展功能P57 班级管理与儿童权利: 立法:
1924年《日内瓦儿童宣言》是成人社会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对儿童的权利正式承认。
《儿童权利公约》是国际上第一个肯定儿童权利的法律条文
1992年,我国参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的全球目标和《儿童权利公约》,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体,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 两种儿童观P61
儿童基本的权利:生存权 发展权 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儿童权力的核心:儿童优先
班级管理中如何保障儿童权利?P65 小学班级管理目标P89 小学班级愿景P91
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P92
第三章:班级管理目标与基本任务 自学内容:(这几个问题可以适当地看看书)
1 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实施的作用? 2 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的依据?
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管理思想依据:一是以组织的存在为出发点,另一是以组织中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
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班级实际情况依据:①以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依据 ②以特定班级的小学生的特定发展情况为依据
3 班级管理的基本任务:①班级组织建设 ②班级日常管理
③班级活动管理 ④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
4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原则?发展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 5 如何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结合一致?
3
第四章 小学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组织建设的内容P112 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P114 少先队组织机构的建立P115 简历新生班级组织机构P119 如何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一) 班级=班集体 ?
班集体与班级的区别:班级是一班同龄人凑合在一起,还没形成集体概念,是班
集体的初级阶段
(二) 班集体的特征: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2 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3 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4 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班集体建设的原则 P131 班集体建设的方法P133 (三) 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工作
1 通过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班级发展的不同阶段:松散阶段——聚合阶段——集体巩固发展阶段 2 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选拔前的思想教育:
能上能下意识 服务意识 锻炼意识 班干部的作用(桥梁、带头、助手作用) 班干部的条件
班干部的产生方式(任命 、自荐 、竞争上岗) 注意事项:
民主选举和民主评议、性别比例、类型比例 适当保留小干部骨干,关注“弱生” 班干部的培养:
思想上严格要求,方法上给予指导,大胆使用,热情支持,不断发现积极分子 3 实施目标管理,激励班级不断进步 奋斗目标要求:方向性、鼓励性、可行性 目标的设计:目标的具体化、系列化
目标确定的方法:师生共商 班主任定夺 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4 根据目标制定班规
班规的作用:指向、制约、协调、自律 班级规范建设的要求: 具体、可操作, 简约、完整、亲切, 相对稳定,执行力强, 常督促对班规的执行情况、 学生参与班规的制定,
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班级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学校生活常规制度 课堂秩序常规制度 生活作息制度
4
相关推荐: